- 給父母和教師的100條建議
- 崔振邦
- 2018字
- 2020-05-13 18:33:44
一、把家營造成文化的港灣
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
——福祿培爾
一個稱職的家長至少應懂得一些家庭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應懂得營造必要的家庭文化氣氛,經常開展一些家庭文化活動。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員的知識、思想、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方式等主觀因素的綜合。“家長的文化素養和家長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但家長的文化素養并不等于家長的受教育程度。”[1]好多家長認為自己缺乏藝術天賦,五音不全,何談家庭文化的建設?有這種想法可就錯了,因為家庭文化不單是指唱唱跳跳的文藝活動,還應表現為家庭中文化設施的添置,文化科學知識的提高,倫理道德的升華,審美情趣的拓展,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文明,生活方式的科學高雅,家庭成員的和睦融洽,家庭氣氛的良好規范等方面,并能夠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增進家庭中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魯迅曾說過: “文學家的孩子先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先認識斧鋸,軍事家的孩子先擺弄刀槍。”[2]說明家庭的陳設、物品以及家庭成員的活動,都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加強家庭文化建設,對個人的幸福、社會的進步都是有益的,高尚的家庭文化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員的文化水平。就個體發展而言,家庭文化是孩子所汲取的第二份精神養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奶酪。家庭文化的點點滴滴,不僅是兒童認知生活的教科書,還是兒童接受某種觀念、建立某種行為方式的參照物;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僅是兒童心靈徜徉的泳池,還是兒童形成良好性格的強化劑;家庭文化的諸種因素不僅對孩子辨別是非具有指導意義,也對孩子踐行真善美具有監督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對4000名7歲兒童的調查表明: 和睦家庭中的孩子遠比氣氛緊張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年輕父母對孩子說話習慣粗聲大嗓,生怕他們聽不進去或聽不明白,殊不知這樣的高聲調對孩子的聽力和思維很不利。有的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有的父母發現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就訓斥和體罰,使孩子心理緊張,產生憂郁和驚恐,性格孤僻、冷漠、消極。[3]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4]家長是家庭文化的創造者、組織者、實踐者、傳播者,家庭文化一旦形成言論環境,就會對人的言行形成制約力。家庭文化的制約力越大,社會上的越軌行為就越少。家庭文化中的重大價值觀念在家庭成員中間形成認同后,就會成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黏合劑,會促進家庭內部的和睦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團結。
鄧拓為了培養兒女們對文藝、繪畫、書法的愛好,經常開家庭文娛晚會,舉辦家庭小畫展,陶冶他們的情操。
1957年的一天,孩子們從寄宿小學、幼兒園回來了,鄧拓夫婦和兒女們歡度周末。他們聚集在客廳里,首先由鄧拓的父親用閩南語朗誦自己喜歡的岳飛的《滿江紅》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接著鄧拓的愛人丁一嵐招呼孩子們: “現在請阿壯唱歌。”六歲的小兒子就稚聲稚氣地唱起來: “蝴蝶,蝴蝶,穿著花花衣……”小兒子唱完后,七歲的女兒小虹也大大方方地唱起幼兒園學的兒歌: “太陽紅紅天空照,小鳥小鳥起來了。站在樹上吱吱叫,見了朋友道聲早!”已經上了小學的長子小云被父親請起來朗誦: “我自幼生長在沂蒙山上,今天巡邏在祖國的海洋……我熟悉了海洋,戰勝了海洋……”鄧拓夫婦不斷為兒女的歌聲鼓掌,歡樂的聲音飄出門外。
“今天是1963年9月8日。我們全家圍在麥克風前。現在……”沒等媽媽說完,已經長大的孩子齊聲高聲地喊道: “現在請媽媽唱《游擊隊之歌》。”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太行山打過游擊的丁一嵐同志便豪爽地唱了起來。歌聲飛入孩子們的心田,腦海中浮現出抗日烽火年代父母出生入死英勇戰斗的形象。這歌聲是言傳,更是身教。
唱著,唱著,一支歌接一支歌。孩子們歌唱方志敏、楊靖宇,還唱《只怕不抵抗》《團結在一起》《我們走在大路上》,個個雄壯豪邁,神采飛揚。父母都是關心世界風云的人,孩子的態度,從他們的歌聲中也可反映出來。幾個小不點兒的孩子沉郁悲壯地唱起《黑非洲》,大哥大姐合唱《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
接著,孩子們要求爸爸朗誦,媽媽擔任了義務報幕員: “第一首,《浪淘沙·為紀念雷鋒而作》。”鄧拓帶著濃重的福州口音,朗誦著自己的詞:
血淚痛無窮,恨煞牧童。
參軍入黨育英雄。
二十二年生命史,
氣壯長虹。
忘我表高風,殉職全忠。
平凡偉大一心紅。
兒女萬千相繼起,
學習雷鋒。
父親的詞深沉悲壯,是對雷鋒的歌頌,是對兒女的囑咐。朗誦剛罷,一嵐同志又用歡快的調子,率領孩子們合唱《學習雷鋒好榜樣》。
雖然這些只是鄧拓家庭晚會中的幾個片段,但從這些片段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鄧拓同志是多么善于通過營造家庭文化來教育自己的兒女。[5]
[1]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8頁。
[2] 姚玉蘭: 《淺談學習陶行知創造教育理念》,新浪博客,2007-10-8。
[3] 周義玲: 《家庭氣氛與孩子智商》,《中國體育報》,1994-05-05。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8頁。
[5] 吳玉紅:《受用一生的資本》,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年,第186—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