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仲裁法制改革研究
- 張圣翠
- 9425字
- 2020-05-13 18:39:57
第一部分
PART 1
概述
一 本書的總體說明
(一)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目的
我國含有“仲裁”之用語的現行法制規范根據情況可以適用于民商事、勞動、農村土地承包三種不同領域的仲裁活動,這些法制規范在廣義上都可以被稱為“中國仲裁法制”。但是,考慮到適用條件和內容的差異性與問題的突出性,本書的研究對象限于中國規范勞動、農村土地承包仲裁以外的基于當事人之間仲裁協議的法律制度。書中的“中國”或“我國”一詞,除特定上下文顯示不同的范圍以外,是指除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境。
中國仲裁法制主要由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如《紐約公約》、1986年我國批準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1991年制定并于2017年6月27日修正的《民事訴訟法》、1995年生效并于2017年修正的《仲裁法》、1999年通過并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2]、2006年通過并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破產法》[3]、1997年10月1日生效并于2017年11月4日第十次修正的《刑法》[4]與有關的行政法規或規章及各級人民法院相關的司法解釋[5]等構成。
理論上,這種法制下的仲裁以當事人之間存在協議為基礎,最終的仲裁裁決在通常情況下對當事人有約束力,以區別于無須仲裁協議和/或仲裁裁決的約束力具有很大局限性的強制仲裁,如我國的勞動仲裁和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要針對上述法制中的缺陷提出改革方案并予以論證。
(二)本書的研究背景
1.我國仲裁法制及其仲裁業實踐背景
我國現行的仲裁法制曾對促進我國仲裁業的發展及履行《紐約公約》義務等起到過重大作用。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性,該法制的基本規范部分存在著很多嚴重的缺陷,不能適應我國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經濟日益增長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的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制定法中的某些缺陷,卻因現行制定法中的各種原則限制等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司法解釋中的一些突破也受到了學者的批評。[6]因此,我國亟需改革現行的整個仲裁法制。
自《仲裁法》1995年生效以來,我國經濟一直維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5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如此迅速的發展和越來越大的經濟總量也帶來了無數的紛爭和隨之而來的紛爭解決活動。2008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10711275件就是一個例證,[7]2014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數竟達到了1565.1萬。[8]按理說一,我國很依賴仲裁這能促進內部發展的和平與公正的糾紛解決方式,[9]事實情況卻是,仲裁在我國定紛止爭的整個活動中總體上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03年底的近十年時間里,全國173家仲裁機構的3萬多名仲裁員,共仲裁了9萬多件經濟糾紛案件每個仲裁員平均,3年才仲裁1件案件。[10]2004年以后,隨著全國仲裁機構數量的增加及仲裁界的更加努力,我國的仲裁受案量有所增加,但在絕對數量上與全國法院的一審民商事訴訟總是在300萬件以上的受案量相比,大約有80—100倍的差距。[11]特別是在我國貿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且當事人偏好選擇仲裁作為國際或涉外爭議解決方式、全國仲裁機構數量已發展到220多家的大背景下,仲裁機構受理的涉外仲裁案件總數卻不盡如人意,如在2010年僅為1219件,與境內仲裁案件的數量也相差了約80倍。[12]情況特別嚴峻的是,我國境內如此多的仲裁機構中,沒有一家可算得上有較大吸引力獲得純境外糾紛案源的國際或涉外仲裁中心。[13]
對我國立法起草者進行過多次培訓的波士頓大學的Seidman教授曾指出,法律規范并非我國法律人所常表述的那樣僅規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而是具備改變人們行為和意識功能的強大工具。[14]為此,筆者強烈地感到我國應當采取積極的法制規范改革措施,以發展國內和國際仲裁。
2.境外仲裁立法競爭的背景
由于成為最佳仲裁地或成為具有吸引力的國際或涉外仲裁地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提升國家良好的聲譽等諸多好處[15],同時認識到良好的法律規范是競爭獲取最佳仲裁地的最根本前提之一,境外很多國家或地區近年來爭相更新完善其仲裁制定法。如我國香港地區1998年《仲裁條例》并無多大問題,卻不到兩年就醞釀完善修改,經過10年精益求精的過程終于在2010年制定出新《仲裁條例》。同樣的情況是意大利1994年《民事程序法典》在2006年修訂,新西蘭1994年《仲裁法》在2007年更新,西班牙2003年《仲裁法》在2011年修訂,葡萄牙2003年大幅度修改的《仲裁法》在2011年再次作出實質性更新[16],以及愛爾蘭、澳大利亞、蘇格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在過去的幾年內紛紛修改其仲裁制定法等。據報道,印度[17]等國也計劃在近期修改其仲裁制定法。
3.國內外理論研究背景
關于仲裁法學的中文著作有數百部,中文論文數以千計,從因著名的Park教授在此任教而在仲裁法學方面藏書可與哈佛大學法學院媲美的波士頓大學法學院館藏情況來看,英文著作有幾千部,論文有數萬篇,但是針對本書研究對象的著作和論文則少得多。
就本書研究對象的國內研究現狀而言,我國學者發表了眾多具有相當見地的成果。從基礎性或綜合性理論方面來看,代表性著作有韓健的《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劉想樹的《中國涉外仲裁裁決制度與學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張斌生主編的《仲裁法新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喬欣主編的《比較商事仲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譚兵主編的《中國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鄧杰的《商事仲裁法理論與實務》(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高菲的《仲裁理論與實務》(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黃進與宋連斌及徐前權的《仲裁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葉青主編的《中國仲裁制度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劉曉紅主編的《國際商事仲裁專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杜新麗的《國際商事仲裁理論與實踐專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趙秀文的《國際商事仲裁現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汪祖興的《中國仲裁制度的境遇及改革要略》(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馬占軍的《仲裁法修改新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黃亞英的《商事仲裁前沿理論與案例》(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池漫郊的《國際仲裁體制的若干問題及完善:基于中外仲裁規則的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等。代表性論文則有趙健的《回顧與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國際商事仲裁》(《仲裁與法律》2001 年第1期)、汪祖興的《效率本位與本位回歸——論我國仲裁法的效率之維》(《中國法學》2005年第4期)、王紅松的《<仲裁法>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北京仲裁》第52輯)、趙秀文的《論中國仲裁法的改革與完善》(《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年刊》 2005年卷)、宋連斌的《理念走向規則:<仲裁法>修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北京仲裁》第 52輯)、沈四寶等的《論我國商事仲裁制度的定位及其改革》(《法學》2006年第4期)、盧云華的《關于修改<仲裁法>的幾個基本問題》(《仲裁研究》2006年第8輯)、葉永祿的《以<仲裁法>完善為視角:論司法與仲裁的關系》(《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張艾清的《從<紐約公約>的適用范圍看我國仲裁立法與實踐》(《政法論叢》2007年第4期)、梁慧星的《論仲裁法的修改方向》(《北京仲裁》2007年第3期)等。
屬于專論性質的代表性著作有趙健的《國際商事仲裁法的司法監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李虎的《網上仲裁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池漫郊的《多方多合同仲裁的主要法律問題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林一飛的《中國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執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任明艷的《國際商事仲裁中臨時保全措施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宋朝武的《仲裁證據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鄧建民與曾青的《仲裁程序若干問題研究:基于理論前沿和實務規范的思考》(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等。專門性論文則包括陳安的《中國涉外仲裁監督機制評析》(《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韓健的《仲裁協議中關于仲裁機構的約定——兼評我國仲裁法中有關條款的規定》(《法學評論》1997年第4期)、宋朝武的《我國仲裁制度:弊端及其克服》(《政法論壇》2002 年第6期)、肖永平和胡永慶的《加入WTO與我國仲裁法律制度改革》(《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翁國民和黃字凱的《仲裁的自裁管轄及其與仲裁管轄權司法監督的程序競合》(《法律適用》2001年第11期)、李廣輝的《入世與中國臨時仲裁制度的構建》(《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4期)、杜新麗的《論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審查與立法完善》(《現代法學》2005年第6期)、宋連斌的《枉法仲裁罪的批判》(《北京仲裁》2007年第2期)、陳福勇的《我國仲裁機構現狀實證分析》(《法學研究》2009年第2期)、丁偉的《國際商事仲裁中適用司法解釋的悖論性現象透析》(《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萬鄂湘的《再論司法與仲裁的關系——關于法院應否監督仲裁實體內容的立法與實踐模式及理論思考》(《法學評論》2004年第3期)、潘勇鋒的《試論仲裁程序中案外利害關系人之保護》(《北京仲裁》2010 年第3期)、汪祖興的《仲裁機構民間化的境遇及改革要略》(《法學研究》2010年第1期)、傅郁林的《中國仲裁員職業群體的發展和自我定位》(《北京仲裁》2010 年第3期)、陳力的《ICC國際仲裁院在我國作成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法商研究》2010 年第6期)、周江的《論仲裁裁決撤銷中的幾個問題》(《北京仲裁》2009年第3期)、石現明的《仲裁機構的民事責任與豁免問題研究》(《河北法學》2011年第3期)、宋連斌與顏杰雄的《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現狀·問題·建言》(《法學評論》2013年第6期)、趙昭和杜家明的《追問與選擇:我國海事仲裁制度的現實困境與完善路徑》(《河北法學》2014年第12期)、王蘭的《我國仲裁協議法律適用的理論反思與制度完善》(《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賴震平的《我國商事仲裁制度的闕如——以臨時仲裁在上海自貿區的試構建為視角》(《河北法學》2015年第2期)等。
與此同時,我國一些學者也在境外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成果。如Li Hu的Setting Aside an Arbitral Awar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Ame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2001),Wang Shengchang的Towards a Higher Degree of Party and Transparency:The CIETEC Introduces Its 2005 New Rules(InternationalArbitration Law Review/2005),Duan Xiaosong的Criminal Liability of Arbitrators in China:Analysis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Pacific Rim Law&PolicyJournal/2014),Fan Yang的Applicable Laws to Arbitration Agreements Under Current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 in Mainland China(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2014)等。
境外學者一般關注各自國家或地區的仲裁法制或與該國家或地區有關的國際仲裁法制問題。不過,由于我國市場的日益國際化及我國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近年來,研究我國仲裁法制特別是與我國有關的國際仲裁法制的國外學者逐漸增多,并出現了數篇有一定深度的學術成果,如Stephan W. Schill的 Tearing Down the Great Wall:The New Generation Investment Treat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Winter 2007),Bryant Yuan Fu Yang的Diane Chen Dai,Tipping the Scale to Bring a Balanced Approach:Evidence Disclosure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Pacific Rim Law and Policy Journal/January 2008),Cohen的Settl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putes with China:Then and Now(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14)等。同樣,境外一些學者的成果被翻譯成中文或直接以中文形式發表,如MarkR.Shulman和LachmiSingh合著且由王琬璐翻譯的《中國通過仲裁機構履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11年第1期)和顧維遐的《我們信賴仲裁嗎?——關于中國仲裁研究的英文文獻綜述》(《北京仲裁》2010年第2期)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紙質刊物或網上發表的針對我國現行《仲裁法》修改的全面性建議稿至少四份,分別由黃進教授、宋連斌教授、馬占軍博士、鄭金波先生和王紅松女士等起草。[18]此外,一些學者或實務界人士在其研究成果中也提出了具體部分修改的建議,如冷海東等的《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調研課題——商事仲裁子課題項目調研報告》(《北京仲裁》2008年第3期)等。
(三)本書的研究意義
如前所述,我國目前仲裁業總體上十分的不景氣與法制規范不健全或不科學是緊密相關的,中外學者在以上的成果中對我國仲裁法制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及其解決等都進行了關注,很多成果也有一定的深度。然而,這些成果的水平與我國仲裁法制的適當改革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更由于仲裁理論界和實務界努力程度不夠等原因,我國立法機關在2008年末將已有很大缺陷的《仲裁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規劃,由此導致了針對本書研究對象的理論成果大幅度地減少。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定改革方向,推進科學立法。[19]其后,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多種場合也強調要繼續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同時指出“改革還是最大的紅利!”[20]筆者深感此種環境下不僅要積極地向仲裁業界發出改革的吶喊之聲,而且更要加倍努力地創造出更高質量與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理論成果。
在此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下一目所述方法產生的本研究成果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于:通過全面、系統地研究我國仲裁制度,尤其是針對當前業界所關注的仲裁機構的自治性權力與稅收待遇、仲裁協議效力制度、臨時仲裁制度、仲裁保全措施制度、仲裁程序規范、仲裁司法審查制度和涉外仲裁特別規范等諸多理論問題,提出觀點鮮明、連貫、綜合性兼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和理論依據,力圖在勾勒出整個仲裁法制改革理論框架的基礎上,著重闡述與論證主要具體事項中的重點、難點理論和實踐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為我國現行《仲裁法》的修改、其他形式的仲裁法制規則的完善提供可供參考和借鑒的成果。
(四)本書的基本構架和研究方法
本書的基本構架是:第一部分首先進行有關方面的總體說明,不僅交代本書的研究對象以明確研究范圍,而且闡釋本書的研究目的、概況、背景、意義、方法和基本構架等,以使讀者快速地對其形成大致的了解,接著便探討我國仲裁法制改革的指導理論。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分別探討涉及仲裁機構、仲裁協議、仲裁保全措施、仲裁裁決撤銷、仲裁裁決承認與執行、涉外仲裁的法制改革問題。我國關于仲裁員及仲裁庭、仲裁程序等的法制規范當然也需要改革,但是,這些法制規范主要體現于現行《仲裁法》之中。本書第八部分關于該法修改建議稿中相應法條的案文及詳細說明可作為清晰的指南。同時,本書第九部分所收錄的部分筆者單獨或合作發表的論文也能充當佐證。
本書采用比較借鑒、實證、數據分析、交叉學科、歸納、規范分析等方法,著重采用以下四種方法: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關于我國仲裁法制的改革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很多理論,這些理論的可靠性不僅需要其他相關理論和邏輯推論加以論證,而且更需要實踐的檢驗。本書中所提出的新理論同樣需要立足于實踐才具有說服力。仲裁法制運作實踐的本身也存在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問題,我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都出現了很多生動的實例,因此本書中提出改革方案時就必須充分依賴這些實例,以支持筆者的觀點或結論。
2.比較的方法
對各種法律規則進行比較的比較法學可以像化學一樣,既可以是純科學也可以是應用科學。比較法學中所描述的法律解決方案猶如“一塊巨大的試驗田,使人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文明國家里所嘗試改革的效果。”[21]因此,本書根據不同的情況和上下文的需要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在參照各國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為我國提出最佳的改革方案。
3.規范分析的方法
我國仲裁法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源于規范本身的缺陷,如本書的第八部分和第九部分關于現行《仲裁法》爭議可仲裁性規則修改建議的說明或論證中除了兼用其他方法外,還同時采用了規范分析的方法,指出該規范本身表達方面的缺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恰當的改革建議。此外,我國現行法制中關于仲裁協議形式的規則及一些司法審查規則等,也都需要結合規范分析的方法發現缺陷和提出完善方案。
4.交叉學科的方法
這是由本書的研究對象涉及多元的利益主體且問題非常復雜的特征所決定的。本書所涉及的問題不僅與仲裁法學直接相關,而且也與訴訟法學和國際法學等緊密相連,同時源于大法學部門的共性而使其他法學領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同樣具有適用性或啟示性。因此,本書在以仲裁法學學科研究方法為主的基礎上,于必要時也引入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商法學學科等研究方法或研究視角,以提高對復雜問題透視的全面性。
(五)本書的創新之處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可以分為以下五大方面:
1.提出和論證了在世界上具有新穎性的“區別賦予說”理論
筆者曾在《強行規則對國際商事仲裁的規范》一文(載《法學研究》2008年第3期)中提出了“分項區別說”的觀點,由于該觀點的新穎性和論述與論證的質量較高,該文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獲得了司法部優秀論文獎和上海市第十屆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本書中的“區別賦予說”理論則是在該觀點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思考發展完善而得的,具有更準確、更科學的特征。
2.闡釋和說明了完善我國仲裁法制中各項法律規則的對策建議
我國也有個別的學者所領導的團隊采用專著的方式較深、較廣地闡述了我國仲裁法制的改革問題。[22]數年后的今天,得益于更豐富、更新穎、更廣泛研究材料的本書,對我國仲裁法制中各項法律規則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細致的完善對策和建議。
3.本書列入的《仲裁法》修改建議稿在體例、內容方面都有新穎性,并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和論證
之前的多數《仲裁法》建議稿在體例、內容方面由于歷史或視野的局限性而基本上仍很陳舊,且未逐條說明和論證。個別建議稿只簡單說明了新增加或修改的條款,對意圖刪除的條款未闡釋任何理由。本書列入的《仲裁法》修改建議稿不僅在體例方面實質性地突破了現行《仲裁法》,而且詳細地指出了正當理由,同時還較深入地說明和論證了各條新增、刪改規則的依據。此外,該建議稿中的保密性規則、仲裁調解規則、仲裁保全措施規則、涉外仲裁規則等的表達與論證在國內均具有創新性或領先性。
4.在各個具體部分的相關問題研究中引入或推導出了新的理論
由于本書采用了比較、實證、規范分析和交叉學科等多種研究方法,多處引入或推導出了新的理論。如關于仲裁機構性質的理論,我國內地學者普遍為其貼上了“非營利性”標簽。筆者通過參考大量的英文文獻和在美國的實地調查卻發現,單就該國而言就有很多營利性仲裁機構,并由此提出仲裁機構可以具有營利性的理論等。[23]再如本書第八部分建議稿第4條說明中的更改性規則理論,就是首先由境外的公司法、信托法、家庭法等學科的學者提出或采用的,卻至今仍為境內外的仲裁法學者所忽視。[24]該理論非常有助于分析和完善仲裁正當程序、仲裁爭議司法審查等方面的某些規則。
5.依據了更多、更廣、更可靠的新論據
為了完成本書,筆者不僅盡可能全面、廣泛地查閱甄別了體現于中英文著作和論文中已有的理論成果、親自調研獲得的第一手感知資料,同時注重與中外學者的直接交流,而且直接地參考了可靠網站上可獲得的超越其他學者關注范圍數倍或十多倍的境外國家或地區的現行立法條文[25],既避免了不少學者未直接查閱境外仲裁制定法條而僅參考實際上引用不正確或信息已過時的論著所連續發生的錯誤或不當等,又能參考、借鑒或吸收最新、最智慧且最適合我國的法律規則,從而確保有關表述的可靠性和妥當性。
[1] 如該公約第81條的“宣告合同無效不影響合同中關于解決爭端的任何規定”表明:締約國應當承認宣告合同無效不影響合同中關于解決爭端的仲裁條款的效力,即“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
[2] 如該法第11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執行海事仲裁裁決,申請承認和執行……國外海事仲裁裁決的,向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海事法院提出。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沒有海事法院的,向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或者被執行人住所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
[3] 如該法第20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后,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
[4] 如該法第399條關于“枉法仲裁罪”的規定,即:依法承擔仲裁職責的人員,在仲裁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 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仲裁委員會登記暫行辦法》的通知(1995年7月28日國辦法〔1995〕44號)、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7月13日發出的《關于現職法官不得擔任仲裁員的通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商事仲裁司法審查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2007年)等。
[6] 參見宋明志:《仲裁協議若干問題研究》,載《北京仲裁》2008年第1期,第82—83頁。
[7] 參見韓紅俊:《仲裁裁決不予執行的司法審查研究》,載《河北法學》2010年第7期,第95—96頁。
[8] 參見周強:《2014地方各級法院受理案件1565.1萬件同比升10.1%》,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12/c394473-26680861.html,2015年3月19日訪問。
[9] 參見Mark R.Shulman, Lachmi Singh:《中國通過仲裁機構履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王琬璐 譯,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1 期,第66頁。
[10] 參見譚兵:《試論我國的仲裁環境及其優化 》,載《法學評論》2006年第1 期,第118頁。
[11] 參見劉加良:《論仲裁保全程序中的訴訟謙抑 》,載《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1 期,第154頁。
[12] 參見張維:《我國商事仲裁年受案量近8萬件涉外案件仍是短板僅有1200件》,http://news.cntv.cn/20110530/101281.shtml,2013年6月20日訪問。
[13] 參見汪閩燕:《中國成為國際仲裁中心還有多遠》,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05/21/010980843.shtml,2015年3月29日訪問。
[14]See Ann Seidman,Robert B.Seidman&Nalin Abeysekere,Legislative Drafting for Democratic Social Change,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2004,p.11.筆者在參加Seidman教授及其夫人的診所法律教育課程“Legislative Drafting”時就聽到他們多次闡釋此種觀點。
[15] 參見向陽:《最受歡迎國際商事仲裁地之析 》,載《北京仲裁》2009年第4 期,第66—67頁。同時參見張曉玲:《國際商事仲裁協議法律適用問題探究——兼論中國國際商事仲裁協議法律適用制度設計 》,載《政治與法律》2007 年第1 期,第123頁。
[16]See Bernardo M.Cremades,Spain’s New Arbitration Law:A Model of Clarity,Dispute Resolution Journal,May-July,2011,pp.88-89.See also Miguel Pinto Cardoso,Portuguese Arbitration Law:A Gateway to Portuguese-Speaking Countries?http://kluwerarbitrationblog.com/blog/2012/03/07/portuguese-arbitration-law-a-gateway-to-portuguesespeaking-countries,visited on 2015-3-29.
[17]See Tom Birch Reynardson&Rupert Talbot-Garman,The Consultation Paper on Amendments to the Indian Arbitration and Conciliation Act 1996—Does It Go Far Enough?InternationalArbitration Law Review,2011,p.92.See also Karan Gandhi&Shweta Vashist,India:The Proposed Amendments to the Arbitration Act,http://www.mondaq.com/india/x/382370/trials+appeals+compensation/The+Proposed+Amendments+To+The+Arbitration+Act,visited on 2015-3-29.
[18] 三份建議稿分別載于《民商法論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仲裁研究》第8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仲裁研究》第19輯(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網上的一份建議稿可下載于:http://ielaw.uibe.edu.cn/admins/edit/UploadFile/2008227105215174.pdf。
[19] 參見《十八大報告》(全文),http://wenku.baidu.com/view/5c8e92785acfa1c7aa00cccd.html,2012年11月22日訪問。
[20] 參見《習近平在常委見面會上的講話》,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21115/124213686580.shtml,2012年11月26日訪問。同時參見《李克強強調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載《新民晚報》2012年11月23日A2版。
[21]See Pan R.Dubinsky,Human Rights Law Meets Private Law Harmonization:The Coming Conflict,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Winter 2005,pp.219-220.
[22] 如譚兵教授主編的《中國仲裁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 詳見本書的第二部分。
[24] 筆者在中國期刊網、Westlaw、LexisNexis上的仲裁法學的電子論文中都未找到這種理論。筆者就該理論在波士頓大學當面請教Park教授時得到的也是“不知道”的答復。
[25] 單就筆者完成本書所直接查閱參考的境外仲裁制定法而 言,至少包括美國1925年《聯邦仲裁法》、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1985年版和2006年版《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瑞士1987年《聯邦國際私法法規》、尼日利亞1990年《仲裁和調解法》、俄羅斯1993年《國際仲裁法》、埃及1994年《民商事仲裁法》、英國1996年《仲裁法》、印度1996年《仲裁與調解法》、比利時1998年《司法法典》、德國1998年《民事程序法典》、中國澳門地區1996年第29/96/M號(仲裁)《法令》和1998年《涉外商事仲裁法規》、瑞典1999年《仲裁法》、韓國1999年《仲裁法》、阿塞拜疆1999年《國際仲裁法》、尼泊爾1999年《仲裁法》、美國2000年修訂的《統一仲裁法》、孟加拉2001年《仲裁法》、克羅地亞2001年《仲裁法》、新加坡2002年《仲裁法》和2009年《國際仲裁法》、日本2003年《仲裁法》、挪威2004年《仲裁法》、阿富汗2005年《商事仲裁法》、丹麥2005年《仲裁法》、馬來西亞2005年《仲裁法》、波蘭2005年《民事程序法典》、奧地利2006年《民事程序法典》、意大利2006年《民事程序法典》、柬埔寨2006年《商事仲裁法》、亞美尼亞2006年《商事仲裁法》、塞爾維亞2006年《仲裁法》、新西蘭2007年修訂的《仲裁法》、迪拜2008年《仲裁法》、盧旺達2008年《商事仲裁與調解法》、毛里求斯2008年《國際仲裁法》、加拿大2009年修訂的《仲裁法》、文萊2009年《仲裁法令》及《國際仲裁法令》、美國佛羅里達2010年《國際仲裁法》、愛爾蘭2010年《仲裁法》、英國蘇格蘭2010年《仲裁法》、愛爾蘭2010年《仲裁法》、澳大利亞2010年《國際仲裁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2010年《仲裁法》、中國臺灣地區2009年修訂的“仲裁法”、中國香港地區2010年《仲裁條例》、法國2011年《民事程序法典》、美國加利福尼亞2011年《民事程序法典》、葡萄牙2012年《自愿仲裁法》、比利時2013年《司法法典》、荷蘭2015年《民事程序法典》等。
- 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五版)(上下冊)
- 民事訴訟中逾時提出攻擊防御方法之規制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8年版)
- 特殊強制措施司法化研究:輕罪案件快速審理的中外實踐
-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裁判規則理解與適用:合同卷三
- 行政復議典型案例選編(第三輯)
-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刑事訴訟法(2012—2013)
- 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注釋本:最新修正版
- 民間借貸糾紛法律問題100問
- 現代民事之訴與爭訟程序法理:“訴·審·判”關系原理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民事訴訟法(2017—2018)
- 審判的邏輯(下冊):一般民商事案件的審判邏輯
- 常見民商事糾紛裁判規范指引(公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