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體驗游戲100則
- 陳祥悅
- 1660字
- 2020-05-22 16:25:47
第三章
結交知己 與人為善
生活在人群無所不在的環境中,怎樣和周圍的人進行有效的交往,是決定一個人人生幸福和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心理病態大多是由于人際關系失調所致。與人發生沖突會使人的心靈蒙上陰影,導致精神緊張、抑郁,不僅可致心理障礙,而且會刺激下丘腦,使內分泌功能紊亂,進一步引起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每個人都有快樂和憂愁,快樂與朋友分享會令人感到更快樂,憂愁向朋友傾訴就會減輕許多,傾訴的過程就是減輕心理壓力、緩解心理緊張的過程。如果缺乏必要的交往會導致心理負荷過重。大量的研究證實,離群索居會使人產生孤獨、憂慮,從而導致心理障礙。愉快、廣泛和深刻的心理交往有助于個性發展與心理健康。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他人的積極交往,缺乏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人往往就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這是因為人際交往是人獲得安全感的需要,人都需要安全感。社會心理學家所作的大量研究提示,與人交往是獲得安會感的最有效途徑。當人們面臨危險的情境而感到恐懼時,與別人在一起可以直接而有效地減少人們的恐懼感,使人們感到安寧與舒適。人都有被人接納的心理需要,一個人如果被人群所拒絕,是非常痛苦和恐懼的事情,所以一個孩子如果沒有朋友和他人的接納,必定會極大地阻礙他的健康成長。人際交往還是人確立自我價值感的需要,我們往往通過他人的評價來了解自己,即“鏡中自我”,人的自我意識的保持和自我價值感的確立是通過社會比較過程來實現的。人的自我價值感一旦得到確立,生活就會富有意義,充滿生活的熱情。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確立,他就沒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感。此時,人就會自卑、自貶、自我厭惡、自我拒絕、自暴自棄。自我價值感完全喪失,人生就不再有意義,人就只能走上自毀、自絕的道路。同時,人際交往也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和必經之路。社會化即個人學習社會知識、生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開始發展自己的過程。如果沒有與其他個體的合作,個人是無法完成這個過程的。人只要活著,不管你愿意或自覺與否,都必須與他人進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成功,無不與同他人的交往相聯系。從人際關系中得到信息、機遇、扶助就可能助你走上一條成功之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越來越依靠群體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實現質的飛躍,這種“群體效應”已越來越成為各項工作前進的推動力。這種效應的出現主要是在人際互動和交往中實現的。在交往過程中,人們彼此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學會與他人合作,已經是現代人必須具有的素養。而且,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意義,交往和人際關系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無法為金錢、成功、名譽和地位所取代。
但是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經過后天的培養和鍛煉。尤其是現在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對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有的家庭溺愛孩子,養成了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這些孩子已經習慣了成年人對他們的謙讓,什么都圍繞著他的思路轉。經常有家長訴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表現得很外向,很厲害,能說會道,一旦走出家庭,就變得很懦弱。出現這樣的“窩里橫”現象,是因為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處理別人的拒絕,他習慣了別人一切都順從他,走到社會中去,他仍然以這樣的思維模式與他人交往,別人不順從他的時候,他就不知道如何辦了或者是在家庭中使用的那種撒潑、耍賴、蠻橫不講理的辦法已經不起作用,甚至令同伴反感,于是在交往中一再受挫,就會變得越來越懦弱。有的孩子自私自利,感情淡薄,不能體諒他人,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孩子人際交往的進行,使他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就是針對現在孩子的環境特點,在群體交往的角色扮演和內心體驗中,懂得如何尊重別人,感恩他人,如何理解他人、寬容他人,如何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如何與他人進行信息的交流,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獲得良好的人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