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2014):互聯網金融:理論與現實
- 吳曉求等
- 737字
- 2020-05-22 16:17:34
核心觀點
中國金融面臨著“寬度”、“長度”和“深度”等三維度的改革。“寬度”改革的核心是推進金融結構市場化、證券化,重點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長度”改革的核心是對外開放和國際化,重點是人民幣國際化;“深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壟斷,形成適度的競爭結構,重點是利率市場化和引入與傳統金融相競爭的戰略性力量。這個對傳統金融構成戰略性競爭的力量就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滲透、競爭和撞擊,勢必引發新的金融業態的出現,現行金融模式和運行結構也將隨之發生巨大變革。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生存和發展并對傳統金融帶來全面挑戰,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一是互聯網平臺的信息流整合功能和對時空約束的突破。信息流的整合功能開創了大數據時代,從而為信息透明度的改善和克服信息的非對稱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平臺對時空約束的突破,使其具有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從而使其在商業上更具競爭優勢。二是金融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從商業運作的角度看,互聯網所需要重構的產業一定是“產業帝國”,規模巨大、服務面寬、利潤豐厚、具有可統一的標準、對傳統活動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金融業具有所有這些要素。金融業具有的廣闊市場空間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三是互聯網天然的技術特性與金融的功能是耦合的,或者說它們在基因上是匹配的。
與傳統金融相比較,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金融業態。這種新的金融業態的理論邏輯有其自身的結構特征。支撐互聯網金融的理論邏輯可能是信息經濟學、交易費用學說、金融中介理論、金融功能理論和金融深化理論等的有效集合。除了理論邏輯具有自身的特征外,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結構、商業模式、風險特點、替代邊界和監管標準亦有新的變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將進一步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發展和分析結構的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