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經濟成長進入實際匯率升值新時期[1]
——評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最新進展

2005年7月21日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宣布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宣布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約2個百分點。

匯改新政一經公布,立刻在國內外財經界、政界和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甚至引發有關國家匯率政策的相應調整。我國實行一項經濟政策,在國際上立刻引起如此熱烈反響,折射出我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分析理解匯改新政的影響和作用,是一個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

匯改新政的長期意義

對新出臺的匯率改革政策,現有評論大都側重從短期背景、時機選擇、政治因素等方面考量。短期影響確實重要,并對企業等市場主體具有操作含義。不過,這一政策的長期意義同樣需要重視。匯率新政的最重要長期意義,在于它從政策面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趨勢給以響應和支持,是我國經濟成長進入實際匯率升值新時期的一個標志。

一國貨幣的實際匯率,是對該國與外國相對物價變動加以調整后的匯率,因而是對調節一國與外國經濟關系更具有實質意義的價格變量。依據國際經濟學理論常識,一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和追趕過程,通常會通過勞動生產率相對增長,推動本幣實際匯率升值并向絕對購買力平價描述的狀態逐步收斂。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高速成長,伴隨著實際匯率長期大幅升值,是上述調節過程的典型事例。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然而由于我國經濟成長環境和路徑的具體特點,人民幣實際匯率并非一開始就呈現升值趨勢,而是經歷了一個從長期貶值轉向升值的趨勢性變動。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十多年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和對一籃子外國貨幣的有效名義匯率,貶值4—5倍;實際匯率貶值2倍左右。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進步,人民幣實際匯率逐步表現出與標準經濟理論預測相一致的升值趨勢。雖然因為后來國內宏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特別由于東亞金融危機引發人民幣貶值預期,人民幣實際匯率在世紀之交再次發生貶值;然而上述因素短期作用改變和化解后,實際匯率的升值趨勢近年重新成為影響整體經濟運行的深層關鍵因素。新環境下,調整為應對外部危機沖擊采用的準固定匯率安排,讓實際匯率這一基本價格參數更好地發揮調節內外部經濟的功能,成為一個具有全局性和緊迫性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近年有經濟學家提出“匯率是綱,其余都是目”的判斷,不無道理。

實際匯率升值趨勢的成因分析

問題在于,為什么我國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本幣實際匯率經歷了由貶值到升值的趨勢性轉變?初步研究結果表明,主要由三方面相互聯系的因素所決定。

一是由我國可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增長方向趨勢性轉變決定的。雖然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快速增長,但是就最重要的可貿易部門制造業來說,我國勞動生產率在20世紀80年代無論與美國相比,還是與十幾個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相比,都沒有得到相對提升,反而小幅下降。進入90年代后,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才開始相對增長;特別是90年代后期以來,勞動生產率相對追趕速度加快。初步測算結果顯示,1995—2003年,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美國和OECD成員國相比累積相對增長1.2—1.5倍。依據國際經濟學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可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增長會派生本幣升值壓力。

二是由我國國際收支賬戶平衡態勢的趨勢性轉變決定的。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絕大部分年份,我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結構,是貿易和經常賬戶逆差與資本賬戶順差相匹配,并且資本賬戶資本流入的主要形式是外債融資。估測結果顯示,這一時期12年中有8年是經常賬戶逆差與資本賬戶順差相匹配,累積經常賬戶逆差約為185億美元。持續外匯短缺和國際收支逆差,推動名義匯率以高于相對通貨膨脹的速度貶值,從而導致實際匯率貶值。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在國際產品內分工的基礎上與全球經濟的融合程度加深,國際收支賬戶出現實質性變動,逐步形成貿易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同時盈余的雙順差局面,并且資本賬戶表現出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支配形態的新格局。從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間,共有12年為雙順差;累計經常賬戶順差為2569億美元,資本賬戶順差為3178億美元。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是經濟發展領域的罕見現象,同時也對促成實際匯率的升值趨勢發揮了關鍵作用。

三是與改革開放逐步消化計劃經濟扭曲效應的階段性進程有關。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名義匯率被高估,企業缺乏競爭力,經濟在封閉和低效率的狀態下運行。計劃體制對匯率及與其緊密相關的貿易體制的扭曲影響,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革開放最初十多年間,我國采用內部結算價和外匯調劑市場之類的雙重匯率安排,顯示官方匯率高估的性質;二是采用出口補貼、高關稅和配額等干預手段,勉強維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改革開放逐步降低和消除了這類體制性扭曲。一方面通過多次間隔性匯率政策艱難改革,最終在1994年匯改時建立了單一匯率體制,基本消化了雙重匯率體制體現的扭曲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幾波推進開放政策,特別是結合“入關”、“入世”談判做出擴大開放承諾,逐步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使我國目前經濟整體開放度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不斷減少對外經濟體制領域的扭曲性政策安排,對促進經濟開放成長厥功甚偉,同時也對匯率引入貶值壓力;而扭曲效應逐步消化和消除,則有助于人民幣實際匯率形成升值趨勢。

從勞動生產率相對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態勢轉變、改革開放進程階段性特點等角度觀察,人民幣實際匯率先貶后升合乎我國經濟成長的具體規律。然而需要指出,這里的升值趨勢,是指人民幣實際匯率由經濟成長基本面因素作用派生的長期走勢,不等于說實際匯率在未來每個時點總會升值。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未來展開路徑,不僅會受趨勢因素影響,而且受國內外其他復雜因素作用,短期可能朝不同方向變動。另外實際匯率升值不等于名義匯率升值,因為實際匯率可能通過相對物價上升而升值。然而經驗證據表明,在浮動匯率制時代,名義匯率變動通常是實際匯率變動的最重要解釋因素和實現方式。

應對成功帶來的新挑戰

如果說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是與我國經濟成長基本面因素相聯系的長期趨勢,從體制和政策配套性角度看,則有必要建立一個具有彈性的市場化匯率體制,來認可和支持這一客觀要求。從這一角度觀察,7月21日出臺的匯改新政具有長期和深遠的意義。反過來看,如果長期固守舊匯率體制和平價水平,同時又利用極具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手段遏制住相對物價上漲,則實體經濟成長可能會因為實際匯率的升值要求不能得到政策面響應而受到損害。好比一個發育時期青春少年的成長過程,可能被一件過分緊狹僵硬的衣服妨礙。

新匯率政策有助于緩解有關國際政治壓力,有助于緩解貿易順差飆升表現出的內外經濟不平衡壓力。從長期看,匯率政策調整,有助于利用市場價格手段鼓勵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服務業等不可貿易部門成長,逐步提升我國的產業和貿易結構,從而更有效地落實政府倡導的科學發展觀。逐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對于實現人民幣走向完全可兌換這一更為長遠的目標,也是一個積極的步驟。

如同其他價格機制作用,深化匯率體制市場化改革也會帶來新的困難。經濟學理論常識表明,本幣實際匯率升值,意味著向經濟引入了緊縮因素。21日宣布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小,緊縮效應可能比較有限。然而考慮到目前我國宏觀經濟正處于景氣狀態周期性變動敏感時期,并出現某些朝通貨緊縮方向轉變的跡象,因而對相關政策可能產生的短期影響也需要足夠關注,特別要預防匯率政策調整和宏觀景氣看淡雙向夾擊可能帶來的負面沖擊。匯率升值會給我國低端出口部門帶來困難,對擴大就業帶來壓力,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和時間表產生不利影響。然而本文分析從一個側面顯示,這些沖擊和負面影響,畢竟是我國經濟發展實質性成功所派生的問題,最終應能在經濟開放成長過程中得到逐步解決。

大體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依托當代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條件,產品內分工這一全球生產分工新形態得到空前發展,構成了當代經濟全球化新高潮的重要微觀基礎,并為經濟落后國家制定發展戰略提供了新的選擇空間。過去20多年間,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對內圍繞引入價格信號和激勵機制逐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對外通過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并在產品供應鏈內拓展攀升加深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大國經濟成長道路。在經濟發展進程內生出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趨勢的背景下,匯率改革新舉措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協調增長具有長期的積極意義。筆者相信,這次匯改新政將不僅是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一個里程碑,還會作為反映我國整體經濟成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記入歷史。

[1] 原文發表于搜狐財經,2005年7月25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边| 信阳市| 黎川县| 大庆市| 廉江市| 梁平县| 洛浦县| 张家港市| 文昌市| 大邑县| 休宁县| 新野县| 平度市| 阳谷县| 平阴县| 杭锦后旗| 葫芦岛市| 梁平县| 明溪县| 吉林省| 永昌县| 都安| 黔江区| 潜山县| 隆德县| 叙永县| 连云港市| 白河县| 南通市| 棋牌| 新津县| 隆德县| 丹棱县| 深泽县| 信阳市| 通海县| 平阳县| 东城区| 阳城县| 剑河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