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絲
屬于蕾絲的歷史久遠,從中世紀的廟宇到現今的時裝周,都能看到它的蹤影。據說最早的蕾絲出現于14世紀西歐的佛蘭德斯,由當地掌管手工作坊的貴族女性發明。15世紀末16世紀初,蕾絲的技藝輾轉流傳到意大利,貴婦和修女用編織蕾絲來消磨時光。因為編織蕾絲的工藝耗時耗力,所以當時蕾絲只是作為手帕、領口、帽檐的點綴。直到歷史上著名的伊麗莎白女王在位的時候,一種以蕾絲主打的領飾——拉夫領被發明,這種領飾的直徑大小及蕾絲的華麗程度意味著穿著者財富的多少與地位的高下,蕾絲自此成為歐洲最尊貴的織物面料之一,后來通過宮廷時尚圈逐漸普及到歐洲整個上流社會。
經歷了禁欲主義的中世紀,蕾絲在浮華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大放異彩。美第奇家族,“太陽王”路易十四,蓬帕杜夫人,絕代艷后瑪麗以及拿破侖的約瑟芬皇后,都對精致夢幻的蕾絲青睞有加。這讓蕾絲在當時的價值甚至可以媲美金銀,被譽為“編織出來的黃金”。如此奢侈的編織物自然是平民難以觸及的。工業革命在帶動新的生產技術的同時,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社會固有階層,貴族領邊的蕾絲出現在平民的身上。繁瑣、枯燥乏味的手工編織被規則成形、效率極高的花邊織機取代,并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俏麗花型。在之后各種各樣的政治更迭、社會變遷中,蕾絲從未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
當代時裝設計師在呈現蕾絲的傳統魅力之余,也會試圖消解一部分精致優雅的固有印象。在著名品牌普拉達(Prada)的一次發布會上,展示了用來自瑞士的純手工蕾絲面料制成廓形簡約的硬朗長裙。用設計師繆西婭?普拉達(Miuccia Prada)的話來說,“盡管簡約風盛行,不過有一點,蕾絲還是很好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