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糕鞋
曾經有好事者調查,英國每年平均有9000人因為穿高跟鞋或松糕鞋受傷。松糕鞋的底部太厚,容易使人行走時身體前傾而失去重心,造成骨骼斷裂或其他嚴重損傷。但調查不會影響流行,松糕鞋的流行與身份或炫富無關,這在漫長而不規律的時尚史中是少見的。
松糕鞋在英語中被稱為Platform shoes,平臺鞋,這難免有些戲謔的意味,興許與它的來源有關。古希臘的戲劇演員會穿著這樣的鞋增加身體高度,方便表演。而最著名的平臺鞋要追溯至15世紀的威尼斯,當時流行一種被稱為Zoccoli的厚底木屐鞋,穿著它是為了避免出行時踩到城市街道的渣滓。可以想見當時的衛生條件是多么不敢恭維。無獨有偶,日本和中國清朝也有過類似的鞋子。
1930年代,由于當時意大利政局不穩,原料供應變得緊張,原本用來制鞋的皮革和承托足弓的鋼片被軍隊征用。于是菲拉格慕(Ferragamo)獨辟蹊徑,以水松木制成高跟鞋鞋跟和松糕鞋鞋底結合的經典船底鞋,并在鞋跟上鑲嵌耀眼飾物或畫上鮮艷圖案。這一大膽設計,讓早已厭倦戰爭陰霾的歐洲女性眼前一亮,紛紛解囊購買。
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一家普通的倫敦時裝店在數月之內便可售出數萬雙松糕鞋。直到現在,松糕鞋依然時常出現在身邊某人的腳上,談不上流行,也好似永不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