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建本科院??蒲袆撔聢F隊建設與管理作者名: 李巍本章字數: 4875字更新時間: 2020-05-28 18:31:4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發展階段,新建本科院校通過專科升級為本科的途徑應運而生。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面臨著提升層次型和加強應用型兩個方面的挑戰,既要適應本科院校的建設要求,又要符合區域發展要求和提升其服務地區經濟的辦學、科研能力及水平。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于2015年10月21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有利于推動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化智庫建設,也有利于深化教育體制的創新與改革。
隨著學科界限的不斷模糊,不同知識的交叉度、融合度日益增強,知識經濟時代下各分支學科的發展綜合化趨勢日益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也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原先封閉、分散的個體研究過于低效,而學術成果的生成也應由原來的以個體智慧為主向依托一定規模的,強調開放、協作的集體研究轉變。與此同時,科研創新也從依靠項目領頭人的個人能力向團隊智慧轉變。高校作為科研創新推動者,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尤其是科技知識領域占有重要地位,科研團隊的建設與合作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何打造出高績效的科研創新團隊,選拔和培養出能引領團隊發展的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有效提高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成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國際背景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管理創新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高等學校逐漸成為國家創新發展、創新建設的主要力量,高校創新發展的有生力量則是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堅持創新發展的各種科研團隊。
(一)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是創新的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風起云涌的市場變化帶來了更激烈的國際競爭,許多國家選擇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創新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走創新型國家之路。不僅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依賴體制與技術的創新,全球面臨的自然資源、生態平衡、環境污染、人口質量等重大問題,其解決之道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
科技創新的迅猛勢頭凸顯出它作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性。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為在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權,紛紛把國家戰略重點放在科技創新上,各國開始重視基礎研究,大幅度提高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科技成果的轉化速率也不斷加快,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推動力。
一個國家不只是經濟領域需要創新,其他領域也需要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類社會正在從傳統的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體系走向新能源社會。美國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發展,清潔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與利用充分表明,科技創新需要致力于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和生態文明,修復工業革命以來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人們對社會發展模式的思考要進行創新。三是人口增長與醫療保障。在應對人口增長與質量問題、心理障礙和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新的傳染性疾病等問題上,相應的科技和制度需創新。四是各學科的交叉融合讓創新處處都能應運而生。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并不會減緩,反而會勢頭更猛。各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廣泛而深入,各學科之間進一步交叉融合,使得跨學科、跨部門、跨國界的產學研合作已成趨勢,知識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為公平競爭提供了保障。各地政府、高校紛紛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特別是具有創新能力的新經濟、新技術人才和團隊,以便取得人力資源配置的優勢。
(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是高校
研究發現,發達國家的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為推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貢獻了很多力量,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創新人才的培養。以美國為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逐年加大了對工科創新教育和研究的資助。美國原總統奧巴馬于2009年發起了一場旨在提升在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校園行動計劃。美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吸引了大量外國留學生,許多留學生畢業后選擇留在美國,可見其成功實施的創新教育,為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儲備了充分的人才。
(2)創新成果的產出。同樣以美國為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高等教育是美國科技創新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同時,美國高校在提出理論、設計原型、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到政府支持、產研共舉等諸個環節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并始終進行技術更新和思想解放,使其科技創新能力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發達國家通過技術轉移等創新政策推動了高校為本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都相繼制定并提出了關于創新的法律法規和倡議,為其高校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支持,不斷促進創新成果的產出。
(三)高校創新的主力軍是高校科研創新團隊
研究不再是單一個體的工作,而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協同完成,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也是符合這一發展趨勢的??梢哉f,高??茖W研究的發展與當今社會科技進步的發展規律決定了合作研究的必然性。美國科學家普賴斯(D.Price)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大科學”概念,指出學科的高度分化和科學研究的日益規?;?,科研活動不再是獨立的個人行為,而是逐步走向團隊合作,成為一種多人員、跨學科的集體行為,即隨著社會的科學化進程不斷推進,社會各個方面的科學化程度不斷加深,科學研究逐漸從學院時代過渡到全球時代,逐漸轉換為一種“大合作”形式。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團隊自然而然地成為高校創新中的主力軍。高??蒲袆撔聢F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并不斷成熟的一種科研組織形式,且在高校創新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國高等學校已發展出項目團隊、實驗室、實踐平臺、產學研中心、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峰會、論壇等以跨學科協作研究為主、以集體研究為特征的基層學術組織。綜合應用型高校學科的多樣性和研究氛圍的自由性,為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建立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依托這些基層學術組織的高校科研團隊結構與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本書將從提升高校創新競爭力、推進高校學術發展的角度,對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進行深入研究。
二、國內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奮斗目標,而高等學校作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有生力量,必須全力推動科研創新團隊的發展。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我國發展的迫切需要
持續的科技創新才能帶來可持續發展,但真正的科技核心技術是無法單純用金錢購買,核心技術中涉及的國防安全尖端技術等方面將會對主導產業及裝備制造業產生影響。因此,我國必須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自主創新的科技發展體系,從而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建設創新型國家。
我國探索乃至實踐創新型國家這一戰略已經有了一段時間。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閉幕式上做了題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的重要講話,國家開始對科研院所進行改制,出現了大量新型科研院所和研究型企業;同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獲批成立;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科技計劃,包括星火計劃、“863”計劃和火炬計劃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四大提出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黨的十五大提出加速科技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點。
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抉擇。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明了我國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目標。2006年2月國務院相繼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這些配套政策包括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十個方面。隨后,科技部、財政部和教育部等有關部委依據要求制定了許多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各級地方政府也結合本地實際,依照法定權限制定相應具體措施。2008年2月,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進委員會成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造國家級智囊團。
2012年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對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和升華,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更為科學的方法論。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方向等方面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指明了方向,并明確提出了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的要求。2016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是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第二步是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歷程中,我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在戰略規劃、制度建設、確定目標等方面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戰略指導與制度保障。
(二)高校已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
國家創新的根本在教育,關鍵是人才的培養。高等學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肩負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雙重使命,在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結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于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各地高等學校逐步形成了由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成的研究實驗基地結構體系,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為平臺的成果轉化與服務體系,創新平臺的體系結構和體制日趨成熟,有力地推動了高校的科研創新工作。
(三)高校科研創新團隊人才隊伍壯大,水平不斷提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促進跨學科、跨單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學和科研創新團隊?!薄毒V要》為高等院校的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指明了方向,是落實黨和國家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重要舉措。高??蒲袆撔聢F隊特別是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高??蒲袆撔聢F隊是高校創新環境的培育者,是高校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的重要支撐,是高校創新實力的櫥窗。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團隊數量與其創新能力的高低是密切相關的。學校創新團隊數量越多,質量越高,則該高校創新能力越強。隨著我國科研創新團隊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學術科研創新越來越依賴高等院??蒲袆撔聢F隊特別是高素質的科研創新團隊,他們在高校創新能力的培育和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提升高校創新優勢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三、研究意義
世界發達國家掌握了一流的教育資源,其中包括一流的科研創新團隊。創新團隊的建設在高校創新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因此應加強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的理論研究,加強高校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和創新體系建設,從而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高校創新能力。這是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所在。同時,《綱要》的表述非常重視創新,在《綱要》中共計出現63次“創新”。創新已成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時代主題,通過比較國內外現有關于科研創新的研究,以及對創新團隊建設問題的分析和對策思考,研究創新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蒲袆撔聢F隊建設,探討新建本科院??蒲袆撔聢F隊建設的基本理論,分析高校創新能力與科研創新團隊的關系,特別是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等問題,對豐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拓展高等學??蒲泄芾砝碚摵涂茖W研究創新理論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