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華文文學評論(第六輯)作者名: 曹順慶 張放本章字數: 12470字更新時間: 2020-05-28 18:27:40
余光中詩文作品中的生死觀
摘要:余光中的詩文作品中有大量直接與間接的關于生死問題的描寫,流露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必死鐵定的規律有清醒的認識是余光中對死亡產生恐懼的根本原因,而其漂泊飛散、親人離世與暮年意識又強化了這種心理。面對死亡的恐懼,余光中采取了堅持積極進取、從事文學活動、胸懷祖國統一、珍惜現世生活、看重親情友誼、縱情日月山水等方式予以消解,從而讓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平和與寧靜。余光中詩文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死觀既體現了中國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蘊涵著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錯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統一體。
關鍵詞:余光中 詩文作品 生死觀
余光中(1928—2017)的文學作品中有大量或直接,或間接關于生死問題的描寫,折射出了他的生死觀。關于他作品中的生死觀,學界已有一些研究,但是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鑒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余光中文學作品中的生死觀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對死亡的懼怕
說到余光中的生死觀,懼怕死亡是其核心要素。
人是無法擺脫始而必終、生而必死的命運的,所以很自然,“生死是人哲學思考和文學創作的重要命題”?!肚f子·德充符》載:“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詩經·唐風·山有樞》“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華茲華斯《追思》“年輕時叱咤風云,心高氣傲,/到頭來卻難逃一死?!?img alt="華茲華斯:《華茲華斯詩歌精選集》,楊德豫譯,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21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余光中也把生死問題作為其哲學思考的命題,并將其作為文學創作的主題。于是,他“詩歌中的‘死亡’意識隨處可見,其中有懷戀母親、童年和故鄉的‘小鄉愁’,有緬懷故國盛世文化名人、控訴分裂苦難的‘大鄉愁’,有對自然、人生的悲劇性感受”
。他在《鬼雨》中說:“千古艱難惟一死,滿口永恒的人,最怕死。”
其實,他就是這樣一個“滿口永恒”而卻“最怕死”的人。在他看來,死亡是無法避免的,死亡是慘痛的,死亡是令人恐懼的,這樣的心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一覽無余,《森林之死》即是一例:
白血流下,自鋼齒鋼齒間
所有的年輪在顫栗,從根須
從縱橫的虬髯到颯爽的葉尖
每一根神經因劇痛而痙攣
對于這首詩,蔣林欣評論說:“余光中不但善于從‘美’中發現‘死亡’,而且還常常對其進行烘托渲染,增強‘死亡’的恐懼效果?!薄翱撤淠颈緸樗究找姂T之景,人們對此多懷痛惜之情,而余光中卻寫出了‘白血’汩汩、‘尸體’顫栗、‘神經’痙攣,最后‘在族人的巨尸堆中,嘩然倒下’等可怖的畫面,以此渲染‘森林之死’,使本來‘痛’而不‘懼’的事上升到了一種‘慘烈’的程度?!?img alt="蔣林欣:《殊途而同歸的“死亡”抒寫》,《名作欣賞》2009年第4期,第88~8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這樣的評論是很到位的。余光中對生死問題進行探討的作品除了《森林之死》外還有很多,比如《鄉愁》《舟子的悲歌》《月光光》《星之葬》《火浴》《中元月》等,皆是顯例。
人生而必死是一條任何人也無法超越的、鐵定的規律,對這一規律有清醒的認識是余光中對死亡產生恐懼的根本原因,在這一點上,他同李白、陶淵明、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與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等偉大的詩人并無二致。與其他詩人稍微不同的是,他漂泊飛散、親人離世與暮年意識等個人生活經歷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對死亡的恐懼。
(一)漂泊飛散對死亡恐懼的強化
余光中漂泊“飛散”(Diaspora)的生活經歷對他關于死亡的懼怕有著強化的作用?!帮w散”原指“散播開來”,后用來表示“在家園以外生活而又割不斷與家園文化種種聯系”。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37年到重慶求學。1949年初,內戰正處于白熱化階段,兵荒馬亂,人若飄葉,命運難于自主,于是隨母親自南京逃往上海,俄而轉到廈門,入廈門大學,7月跟父母親遷至香港,失學一年。1950年5月離港入臺,9月考入臺灣大學,從此長時間同祖國大陸隔絕。1958年遠赴美國,進入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學習,這可是典型的漂泊飛散的生活。需要一提的是,在美國學習期間,地理和文化上的距離讓他時?;\罩在一種撕扯的、割裂的痛苦之中,與身居中國大陸的母親望不見盡頭的割裂又衍生出一種“暗恐心理”,這加重了他對死亡的懼怕,讓他懼怕自己直到死亡的那一天其軀體和文化仍然還處于“無根”的狀態。他在《舟子的悲歌》中說:
昨夜,
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
渡我的夢回到大陸。
在那淡淡的月光下,
仿佛,我瞥見臉色更淡的老母。
我發狂地跑上去,
(一顆童心在腔里跳舞?。?/p>
啊!何處是老母?
荒煙衰草里,有新墳無數!
這里,余光中一方面借“夢”回到故土,展現了對祖國、對母親的眷戀和歸依,另一方面也用“墳”這個意象顯露出他怕回到故鄉見到“老母埋于荒草”中的畫面。余光中常常將死亡的渲染與故土、母親融為一體,共同凝練成他濃濃的、化不開的鄉愁與憂慮。在現實生活中,在孤寂的黑夜里,臺灣海峽阻隔大陸與臺灣,也阻隔他與母親,這種“無根”的狀態強化了他對死亡的恐懼之感。
(二)親人離世對死亡恐懼的強化
對余光中而言,親人的相繼離世對他關于死亡的恐懼也有強化作用。一般來說,人最重要的親人莫過父母親了,這對余光中來說也是如此。然而,不幸的是,1958年,他母親乘仙鶴西去了,那年他才30歲。2008年,他父親又故去了,那年他已80歲,可謂耄耋之年喪父。至此,在人世間,他再也沒有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了。他在《失帽記》中凄涼地寫道:
寒流來時,
風勢助威,
我站在歲末的風中,
倍加畏冷。
他直言說,他已經失去了與父親相連的帽子,從此再也體會不到寒流來襲中帽子帶來的一抹暖意,于是,他漸漸承受不住天寒地冷了。
如果說父母的相繼離去是人老而必去的、歲月流逝無法阻止的自然定律所決定了的話,那么兒子的夭折則是有悖于常情因而無論如何也難于接受了。兒子的夭折是余光中心里最難平復的傷痕,這是死神冰冷無情的極好佐證。余光中在《鬼雨》中寫道:“醫生說實在太危險了……再不來,恐怕就……你的孩子已經……你就來辦理手續?”他在這里記錄兒子死亡事件時,并未直接使用“死亡”字樣,取而代之以省略號?!八劳觥倍窒窦獾独兄北菩呐K或者像鹽巴直撒傷口一樣,他是完全無法直面的,于是只好略去,可見,他內心的悲痛是多么的深刻。面對兒子死亡的現實時,他措手不及。他無法陪伴兒子,只能辦理冷冰冰的死亡證明手續,此悲此痛,非言詞能夠表述。從此,余光中困在森冷的雨季之中,忍受無盡的荒寂和震驚,雨里充滿了鬼魂,“濕漓漓,陰沉沉,黑淋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
。親人遭遇死亡的偶然性、突發性與殘酷性大大強化了他對死亡的恐懼。
(三)暮年意識對死亡恐懼的強化
人之衰老,誰其能擋?1978年,余光中50歲,進入了老年期,給他帶來了越來越濃烈的遲暮之感,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對死亡的恐懼。1980年之后,他作品里逐漸增多了“白發”與“碑石”等意象,他在《五十歲以后》中說,“五尺三寸,頂上已伸入了雪線/黑松林疏處盡是皚皚,觸目驚心這一片早白”。這分明在感嘆自己年屆半百,歲月流逝給他帶來了“白發”的焦慮。他在《兩相惜》中希望“贈我仙人的金發梳/梳去今朝的灰發鬢/梳來往日的黑發絲”
,更直白地傳達出了對白發的焦慮乃至懼怕之情。他在《老來》中講,“任海峽無情的勁風/欺凌一頭寥落的白發”
,顯露出因年邁而漸漸無力抵抗風寒的脆弱。
2000年,余光中72歲,已進入古稀之年,暮年意識更加濃厚了。他在《風箏怨》中寫道:
正驚心于老境
而無情之大限已隱隱相催
碑石是從來不開玩笑的
在這樣的詩句里,我們能夠感覺到他更加直露、坦誠地傾吐的、愈到暮年愈深感死亡將近的恐懼與隱痛。流沙河等學者認為,余光中的這類作品已顯現出嘆老的“向晚意識”,認為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不免對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憂慮。據記載,余光中在最后的那一年,因為身體流血嚴重而住院,形消體瘦,身體已經有些變形了。黃維樑2018年10月29日在四川大學演講時回憶說,他那年去看望老朋友余光中,在攙老朋友下樓梯時,“我抓住他的手,感覺手臂好像都沒什么肉了”。分明燈火輝煌,但是余光中卻視力極差,因此輕聲地抱怨:“為什么這里這么黑?”聲音中透露著恐懼感。可見,死亡如黑影一般已經籠罩在他心里。他愈到暮年,愈覺得自己體力不支,愈哀嘆前方無路,而唯有黑暗,唯有死亡。人之將死,痛何如哉。
二、對死亡恐懼的消解
對于人生而必死的鐵定的規律有清醒認識所帶來的死亡恐懼和個人經歷對死亡恐懼的強化,余光中采取了堅持積極進取、從事文學活動、胸懷祖國統一、珍惜現世生活、看重親情友誼、縱情日月山水等方式加以消解,從而讓內心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平和與寧靜。
(一)堅持積極進取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積極入世,積極入世意味著不斷進取,《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img alt="阮元??蹋骸妒涀⑹琛废聝?,中華書局,1980年,第27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諸葛亮《誡子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img alt="阮元??蹋骸妒涀⑹琛废聝?,中華書局,第251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余光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價值觀的影響,而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能夠讓他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對死亡恐懼。他進金陵大學,轉廈門大學,入臺灣大學,赴愛荷華大學學習、深造,完成學位攻讀走上工作崗位后,又奔走于中國各地以及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之間,或培養學生,或進行研究,或閱讀圖書,或從事創作,或登臺演講,或交朋結友,展示出了積極進取的精神、昂揚奮斗的風貌與威武不屈的意志,從而有了一個比常人更加燦爛、輝煌的人生。
在余光中的詩文里,我們可以看勇敢對抗死亡的斗士形象。英國詩人西格夫里·薩松(Siegfried Sassoon, 1886—1967)有一句名言:“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把它翻譯為:“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彼忉尩溃骸叭松菓饒觯忻突⒉拍茉谀媪骼锪⒍_跟,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也就是說,人生奮斗何其艱難,唯有猛虎才有戰勝挫折的氣魄與意志,才能更好地面對死亡,掙脫“五行”的阻撓。所以一方面他在《老來》中宣言,“無論海風有多長,多強勁/不已仍是暮年的壯心/一顆頭顱仍不肯服低”
,直到老去,他都要堅定“守夜人”的姿態,任歲月無情催生白發,海風勁勁呼嘯,內心亦如壯年的斗士一樣永不低頭。
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長度是難于延長的,而人生的奮斗卻是無限的,人生的價值是易于增加的,因此,余光中堅持積極進取,自然也就成了他消解死亡恐懼的重要手段。
(二)從事文學活動
張叉說:“文人學士在人生不得意的情況下,常轉而從事文學活動,借以排遣心中的苦悶,化解心理矛盾?!?img alt="張叉:《陶淵明和華茲華斯的“靜”中之“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第9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陶淵明說“樂琴書以消憂”,明確表明讀書能夠消解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余光中也不例外,從事文學活動成了消解死亡恐懼的一個途徑。他熱愛書籍,熱愛讀書,承認“讀書極大地豐富了精神世界,擴大了人類的生存空間”
。他不僅推崇讀書之道,而且還積極從事文學創作,驅散死亡的黑影。
1.從事文學閱讀
讀書能使文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一定的樂趣。余光中曾在《失帽記》中提到,父親“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因此,在父親的教育影響下,他從小就培養了對文學的興趣。他說,即使“在書荒的抗戰時代,我也曾為了喜歡一本借來的天文學入門,在搖曳如夢的桐油燈下逐頁抄錄”
??梢娝麑﹂喿x的喜愛程度之濃厚、之深切。余光中喜歡讀書,喜歡徜徉在浩瀚的書海里,讀盡人間書。他若有得意,便可像李白那樣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可見,他自有一種豪情。他若有失意,亦能像陶淵明那樣暢吟“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
??傊?,文學閱讀成了他的一種樂趣、一抹慰藉,可以沖淡其死亡恐懼。
2.從事文學創作
張叉說:“文學創作對于化解文人心理矛盾、抒寫感時情懷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可見,文學創作是可以讓人不朽的。莎士比亞用“他的藍墨水沖淡死亡的顏色”,寫下“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10的妙語警句,用詩歌傳遞“生命有限,藝術無窮”的思想。余光中積極從事文學創作,力圖以此對抗死亡,獲得永恒。他在《五行無阻》中用詩行為自己壯膽:
任你,死亡啊,謫我到至荒至遠
到海豹的島上或企鵝的岸邊
到麥田或蔗田或純粹的黑田
到夢與回憶的盡頭,時間以外
當分針的劍影都放棄了追蹤
任你,死亡啊,貶我到極暗極空
到樹根的隱私蟲蟻的倉庫
也不能阻攔我
回到正午,回到太陽的光中
余光中要跟死亡拔河。無論死亡有多么可怕,有多么力大無窮,將他貶謫到“至荒至遠,極暗極空”,也阻擋不了他用五彩筆寫下壯麗的詩文,追尋絢爛明媚的正午之光。他在《守夜人》中以“挺著一支筆”的姿態宣告,將“守最后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黃維樑評價說:“余氏一人同時手握‘璀璨的五彩筆’,以紫色筆寫詩,以金色筆寫散文,以黑色筆寫評論,以紅色筆編輯,以藍色筆翻譯?!?img alt="黃維樑:《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與生活》,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第11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余光中用“璀璨的五彩筆”揮灑了數十年,從不倦怠。
的確,余光中一生勤于筆耕,絕無懈怠,縱橫于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的“四維空間”之中。據不完全統計,他寫下詩歌1000多首,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產量非常豐碩。文學活動尤其是文學創作成了他與死亡斗爭的一大武器。余光中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的文學作品卻成為一筆巨大的、可資共享的精神財富,他也將因此而不朽,這正好證明了為什么他要把文學活動特別是文學創作作為與死亡抗爭從而消解死亡恐懼的方式。
(三)胸懷祖國統一
余光中對死亡的消解還體現在他胸懷祖國統一上。對個體生命的愛惜是小愛,對國家的熱愛才是大愛,對于有些人來說,大愛可以壓倒小愛,余光中就是這樣的人。徐學說:“對大眾的深厚同情,對民族命運的無限關切,是中國詩史上許多大師的創作特色。”“余光中詩作繼承了這一傳統?!?img alt="徐學:《余光中詩作與華夏詩學傳統——以沙田時期為例》,《臺灣研究集刊》2011年第2期,第7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這種看法是正確的。余光中在詩作中感嘆,“中國中國你令我傷心”, “中國中國你逼我發狂”, “中國中國你令我昏迷”, “中國中國你令我早衰”,沒有對祖國深沉的熱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他胸懷祖國統一大業,對祖國懷有深沉的熱愛,是非常具有“對民族命運的無限關切”情懷的,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當屬其家喻戶曉的詩作《鄉愁》中最后四句了: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作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感和民族感,是余光中渴望祖國早日統一良好愿望的酣暢淋漓的表達。即使在因一灣海峽隔絕而無法重回大陸母親懷抱的現實下,他也并未選擇逃避,反而“把‘精神家園’建立在深沉的愛國熱忱和美好的文化想象之上,以此來‘驅逐’死亡的黑影”。他暢吟祖國大好河山,書寫對祖國的熱愛和美好企盼,如《白玉苦瓜》:
久朽了,你的前身,哎,久朽
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里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祖國雖遭遇諸多苦難,“皮靴踩過,馬蹄踩過/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如一個味澀的苦瓜,但經歲月的打磨,苦瓜也能變得甘甜,獲得永恒。因此余光中雖然一生漂泊多多,死亡黑影環繞著他,但是他相信,經過生命的積淀,是能得到永恒的。大愛之下,小愛黯然失色,因此余光中熱愛祖國、胸懷祖國的統一稀釋了他對個體生命終將消亡的恐懼。
(四)珍惜現世生活
余光中的詩文里也有珍惜現世生活的凡人形象。他在解釋為什么要把薩松的名言“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翻譯為“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時說:“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影顯幽,體貼入微。”只有靜下心來細致地觀察生活才會獲得純真,看到美好的世界。《呼吸的需要》寫道:
在死的背景上畫生命,
更具有浮雕的美了。
因此,我是如此的
想把握這世界,
而伸出許多手指來抓住泥土,
張開許多肺葉來呼吸,
早春的,處女空氣。
在對死亡的沉思中,余光中明白了生命的真諦,“抓住泥土”, “張開肺葉呼吸”,那就是要珍惜現世生活,珍惜身邊的一切,切實把握住當下。
(五)看重親情友誼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提到了“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在于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過程的美麗與悲壯”。余光中珍惜生命,傾向于用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珍惜與親朋好友的緣分與感情來直面死亡的消極與殘酷,厚實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1.親情
親人給了余光中最大的關愛、幫助與慰藉。他的母親在他30歲的時候便去世了,但是關于母子之間的美好記憶永遠保存在了余光中的腦海中。他在《母親的墓》中將母親稱為“可愛的女人”,母親的“一種笑容,是我唯一的氣候”, “凡顱所頂,凡足所履,凡身所衣”都來自母親的巧手。為了感謝母親的愛,余光中將這首詩作為“她永生的陵寢/保存一種美好的形象/防腐,防火,防盜,而且透明”。在他追述母子感情的作品中,《今生今世》也是情真意切、非常感人的: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蕩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余光中對于父親也是情深意篤的。他在回憶父親時說:“天氣越寒,尤其風大,帽內就愈加溫暖,仿佛父親的手掌正護在我頭上,掌心對著腦門?!?img alt="余光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北京聯合出版社,2018年,第4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父親的愛是不茍言辭的愛,但是它卻像一座巍峨的大山為余光中遮風擋雨、提供庇護。
余光中對妻子也是一往情深的。1992年他應邀訪問歐洲,非常想家,《風箏怨》:
風太勁了,這顆繃緊的心
正在倒數著歸期,只等
你在千里外收線,一寸一分。
在《東京新宿驛》中,余光中寄托了“三十年一回頭只成一驛/但愿一同上車,也一同到站”的美好希冀;在《紅燭》中,余光中也提到即使死亡也要“一口氣同時吹熄/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
。有妻子的陪伴,死亡也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
2.友誼
余光中是十分看重朋友情誼的。他曾經寫過一篇《朋友四型》的文章,專門討論朋友問題:“一個人命里不見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絕對不可沒有朋友。即使是荒島上的魯濱遜,也不免需要一個‘禮拜五’?!?img alt="余光中:《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1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他一生中有不少朋友,其中,著名的有周夢蝶、吳魯芹、夏志清、黃維樑、王蒙、李鎮東等。他非??粗赝麄兊挠亚?,珍惜與他們相處的過程,用文字把生命中的每一份繾綣情誼、美好記憶都記錄了下來。他的詩文作品中不乏對友人風骨的溢美之詞,在《愛彈低調的高手》中,他高度贊嘆吳魯芹瀟灑超然的大家之風,認同“人總歸不免一死,能俯仰俱無愧,當然很好,若是略有一些愧怍,亦無大礙”的道家自然態度,夸贊吳老寬己恕人,溫厚可親。他同周夢蝶相識、相交、相好數十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14年,周夢蝶去世,他非常悲傷,寫下了《送夢蝶》,一反通常的“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懷念你”“音容宛在”與“萬古流芳”之類的陳詞濫調,而是別出心裁地發揮想象,說孤獨王國降下了半旗,九重天的城闕一重一重地開閉,所有天使都加班迎接周夢蝶升天,儀式非常隆重。余光中用這種贊美的方式追悼周夢蝶,足見他們之間的友誼有多么的深厚。
余光中看重親情友誼,而反過來,他的親人、朋友也給了他不少幫助和安慰。在他晚年身體日漸虛弱之際,黃維樑等友人多次去探望他,陪他說話,寬慰他的心。親人朋友給予他的關心愛護,讓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死亡的恐懼。
(六)縱情日月山水
張叉說:“在中外文學史上,都有失意文人通過采擷自然景物消解人生痛苦的現象。微風細柳、鮮花芳草、鳥鳴泉響、青天碧水、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風花雪月、長河落日等美麗的自然景物可為他們帶來感官的愉悅與歡樂,還能轉移他們的視線,讓他們忘卻內心的煩惱和痛苦,求得心靈的平衡和寧靜?!?img alt="張叉:《陶淵明和華茲華斯的“靜”中之“動”》,《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第91~9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余光中面對死亡,心中充滿恐懼,內心不免痛苦,而在消解痛苦方面,他同陶淵明和華茲華斯也有相同之處,這就是徜徉自然,縱情日月自然風光。他出生于南京,江南的鶯啼綠映、小橋流水陶冶了他的審美情趣,使他對自然有一種天生的熱愛之情。他一生游歷過很多地方,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山川草木,長河落日等旖旎的自然風光讓他陶醉于感官享受,沖淡了死亡的黑影。他在《木棉花》中寫道:
一場醒目的清明雨過后
滿街的木棉樹
約好了似的,一下子開齊了花
像太陽無意間說了個笑話
就笑開城南到城北
那一串接一串鑲黑的紅葩
看亮了行人道上的眼睛
這里,他用比喻的手法將“木棉樹的開花”寫作“太陽的咧嘴笑”, “城南到城北”,滿城開花,滿城人心花怒放,自然風光為全城的人帶來了愉悅的感官享受,緩解了人生的迷茫與憂愁,他也因之獲得了巨大的心理愉悅,死亡恐懼潛意識地得到舒緩了。
余光中還將對日月山水的熱愛升華至加入到呼吁對自然環境加以愛護的隊伍中來。在《控訴一枝煙囪》中,他化身“守護自然家園”的斗士形象,控訴工廠排放的廢氣使得“麻雀都被迫搬了家/風在哮喘,樹在咳嗽”,讓大自然生了病,斥責它們“用那樣蠻不講理的姿態/翹向南部明媚的青空/一口一口,肆無忌憚”,把工廠比喻成“流氓”,把自然比作“純真的女童”,把廢氣比作“臟話”:“像一個流氓對著女童/噴涂你滿肚子不堪的臟話”,生動形象,抒發了對自然的喜愛與愛護之情,死亡恐懼在一定程度上被沖淡了。
三、生死觀的文化根源
余光中詩文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生死觀固然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系,但是更主要的還與他的文化背景相關。粗略地說,他的生死觀既體現了中國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蘊涵著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錯穿插、彼此糅合的結果。
(一)中國傳統文化
韓雪評論余光中說:“他把‘懷鄉’以一種追憶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抒發出來,懷鄉的情感內核是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皈依?!?img alt="韓雪:《余光中留美詩作中的文化民族主義》,《名作欣賞》2014年第20期,第7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李偉也有類似評價:“在余光中的精神脈絡里,有著一以貫之的中國傳統文化氣質?!?img alt="李偉:《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內涵》,《語文學刊》2006年第10期,第5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這些評論都是中肯的。余光中早在少年時期就廣泛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包括《阿房宮賦》《滕王閣序》等古典散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唐詩、五代詞與宋詞等古典詩詞,覺得“性之相近,習以為常,可謂無師自通,當然起初也不是真通,只是感性上覺得美”。成年后,他對中國文學、文化的熱愛、執著也是從未中斷的??梢钥隙ǖ氖牵瑐鹘y文化的基因是深深植根于余光中的骨髓中的,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張積極入世,關注社會心憂天下,推崇慷慨豪氣、剛健進取的士人風骨,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余光中曾在《失帽記》中提到父親“多次為我啟蒙,苦口婆心引領我進入古文的世界,點醒了我的漢魄唐魂”
。因此,他從小就接受古典文學的洗禮。他又受二舅孫有孚的影響和國文老師戴伯瓊的指點,因而打下了堅實的國文基礎。從此,他在儒雅秀麗的散文和壯志飄逸的詩詞中徜徉,領略到了“立言不朽”的儒家哲學精妙,堅定地將“立言”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誓要一生做“守夜人”,思考個人及祖國命運,發出“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豪情壯言,抒發對祖國的深沉熱愛。他在《淡水河邊吊屈原》中說:“江魚吞食了二十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這是在極力贊揚屈原的傲然人格。他在《五十歲以后》這里講:
莫指望我會訴老,我不會
海拔到此已足夠自豪
路遙,正是測馬力的時候
自命老驥就不該伏櫪
問我的馬力幾何?
且附耳過來,聽我胸中的烈火
聽雪峰之下內燃著火山
聽低嘯的內燃機運轉不熄
幾乎煞不住的馬力
踢踏千里,還有四百匹
余光中直白吐露,不服年齡增長,仍老驥伏櫪,如一匹悍馬,內心潛藏“烈火、火山、內燃機”,展現出能“踢踏千里”的剛健進取精神。《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朱熹《論語集注》注:“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也?!?img alt="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1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余光中在《五十歲以后》中有意無意流露出的就是《周易·乾》中“天行健”與《論語·子罕》中“不舍晝夜”這樣的自強不息、只爭朝夕的典型的儒家文化精神了。
2.佛家文化
佛家傳統信仰因果輪回,重視人類心靈的覺悟,通過修行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得到解脫。余光中的詩文作品里常有佛家意象,《三生石》就是很好的例子。這首詩歌從題目到內容都提到“三生”,而“三生”來源于佛家文化。東晉王謐說:“夫神道設教,誠難以言辯,意以為大設靈奇,示以報應,此最影響之實理,佛教之根要。今若謂三世為虛誕,罪福為畏懼,則釋迦之所明,殆將無寄矣?!?img alt="王謐:《答恒太尉》,《鴻明集》卷十二,《四部叢刊》影印本。"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關于“三世”,方天立注釋說:“‘三世’,即前世、現世、來世?!?img alt="方天立:《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22~12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這樣,“三生”即前生、今生、來生了。三生石源于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余光中以此來表達希冀情定終身的美好企盼,也反映了即使是死亡也不能阻隔二人的感情,雖然“一過奈何橋就已忘記”,但是兩人的愛意并未依稀,一句“我會等你”將穿越三生三世讓兩人的愛化為永恒。他在《三生石》中不僅說到了妻子夢到和他在前世“同靠在一棵樹下”的事情,而且還記下了“讓我們來世仍舊做夫妻”這一熾熱的愛情誓言。其《蓮的思想》也是一例: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愿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臺
佛教虔誠信徒認為“蓮為神座”,相信到往生時,便有佛祖持蓮花座來相接,剎那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獲得永生。余光中亦將“蓮”視為一種具有神性莊嚴之物,是“最富有人性與靈性的意象,是一種反抗和守護,尋得浮華中的寧靜”,因此“心中有神”便進入了不著凡塵的空靈的人生境界。
3.道家文化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推崇順應自然,泰然處之,不強而為,逍遙曠達。道家主張以平靜心態對待死亡,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都應順乎自然規律。潘水萍說:“余光中的宇宙化萬匯是一種在萬物有靈觀念制約下的審美現象,相呼應于道家‘和天地、齊萬物’的逍遙境界?!?img alt="潘水萍:《余光中與“中國新文學”精神的生發》,《學術探索》2016年第9期,第12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這是有道理的。1982年,余光中在《隔水觀音》后記中自我總結說:“憂國鄉愁大半是儒家的擔當,也許已成為我的‘基調’,但也不妨用道家的曠達稍加變調?!?img alt="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洪范書店,1983年,第18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徐學認為:“這里所謂‘道家的曠達’,就是天人同構的人生領悟。”
李偉說:“余光中十分推崇中國傳統文人追求理想的人格和逍遙的人生態度,他尤其對魏晉名士與李白的空靈玄遠、清拔飄逸大為贊賞,因此他的詩中常追求一種獨立于世的人生情懷?!?img alt="李偉:《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內涵》,《語文學刊》2006年第10期,第6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可以說,余光中的詩文里除了以積極進取的儒家精神同死亡抗爭之外,還有恬淡曠達的道家精神,主張坦然面對死亡的黑影,這在一定程度上超脫了死亡恐懼。他在《逍遙游》中寫道:“當我物化,當我歸彼大荒,我必歸彼芥子歸彼須彌歸彼地下之水空中之云?!?img alt="余光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北京聯合出版社,2018年,第7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表達了做悠然自在的隱者與天地日月合而為一的逍遙情懷。也在《沙田山居》中表明自己成了“小隱于野大隱于市”的山人,“海圍著山,山圍著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轉。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過,我成了山人”
,以空寂曠遠的情韻,悠遠神秘的禪意將紛亂而有限的生命納入永恒完整的存在。他《夸父》中吐露,“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黃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盡大澤與長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即不必去“挽救黃昏”和“吸盡大澤與長河”,要順應生死規律,坦然面對“蒼茫的暮景”。
(二)西方傳統文化
余光中于1958年赴美國進修,后又于1964年和1969年赴美國擔任客座教授講學,這一段讀書和工作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西方傳統文化思想,進而受到影響。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說:“少年時代筆尖所沾,不是希頗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也無非1842年的葡萄酒?!?img alt="轉引自梁麗明:《一株西望的向日葵——余光中的詩歌及其創作心理初探》,《玉林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第6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2B2/168965485047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209282-8mahgE1exgQEuV88JyJXKBRN3JiahZPY-0-cca882c6dbe338976e28cef5f36d9948">他在《飲一八四二年葡萄酒》一詩中“通過華麗的辭藻表達了對于西方文化的充滿少年激情和浪漫情懷的向往”。西方傳統文化根植于古希臘世俗文化和古羅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歷經基督教文化等構成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基本精神,強調在征服自然的斗爭中彰顯一種傲然于外物的剛毅與自信。
1.古希臘羅馬神話
古希臘羅馬神話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主人公大都是神與人的后代,聰穎敏睿、氣宇非凡,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和頑強意志,是人民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娝乖诠畔ED羅馬神話中稱為學習之神,是藝術與文學的代表,余光中將“繆斯”比作是自己的才華靈感,寫了《我的繆斯》:
我的繆斯,美艷而娉婷
非但不棄我而去,反而
揚著一枝月桂的翠青
綻著歡笑,正迎我而來
且贊我不肯讓歲月捉住
仍能追上她輕盈的舞步
才二十七歲呢,我的繆斯
余光中自信地贊揚自己的繆斯“美艷而娉婷”,在與時間拔河的這場比賽中,即使70歲高齡仍不服輸,執筆賦詩借“月桂的翠青”及“繆斯竟才二十有七”表達自己的藝術生命長青,征服歲月乃至死亡的豪情壯志??娝钩鲇诠畔ED羅馬神話,可見,余光中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的。
2.基督教文化
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的生死同上帝有關。人死后若能復活,便可能升天進入天國,在到達彼岸的途中,由天使來引路,至此靈魂升華,永垂不朽。天使在基督教文化中是上帝的使者,是靈魂的指引者。余光中在悼亡詩《送夢蝶》里不直接表明周夢蝶生前取得了多高的成就,而是用天使迎接周夢蝶升天來傳達對朋友功成名就的敬佩。黃維樑2018年10月29日在四川大學演講時點評說:“天使為了給友人靈魂引路也‘加了班’,以此烘托對友人的重視及送別忙碌的氣氛,愿友人在天使的引領下沖破死亡,到達天國,享受福樂?!碧焓?、天國、升天等,都是具有濃郁的基督教色彩的。
(三)中西文化融合
余光中生于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21歲時才離開大陸去香港、臺灣,可謂生于大陸,長于大陸。他生于書香之家,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飽讀詩書。他畢業于南京的原崔八巷小學、南京青年會中學,他19歲那年入金陵大學學習,21歲那年轉入廈門大學學習,其學習的重要階段都是在大陸度過的。況且,他離開中國大陸后長期生活、工作在臺灣、香港,臺灣、香港雖然社會制度同大陸相異,但是卻與大陸同文同種,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可想而知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的。無論他走到哪里,他的血管里流淌的都是中國文化的血液,這是他的根。但與此同時,他在金陵大學、廈門大學和臺灣大學,學的都是外文專業,況且香港、臺灣的大門是朝海外敞開著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其中,香港更是東西方文化匯集、碰撞與交流之地,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同樣重要的是他的海外經歷。他30歲那年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學習,后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36歲那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先后在伊利諾、密西根、賓夕法尼亞和紐約四州授課。次年,他任美國西密執安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他41歲那年應美國教育部之聘赴科羅拉多州任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鐘學院客座教授。他44歲那年,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暑假應邀訪澳洲??梢韵胂?,他也是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的。李朝說:“余光中的詩歌是融合中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的一個成功典范。”李偉說:“從他的詩中既可以感受到一個豐富多彩的‘西方’——凡·高的夢幻世界、‘五月畫會’筆下的凝練和諧的美、艾略特的憂郁、弗洛斯特的親和、搖滾樂的現代,也可以感受到一個歷久彌新的‘東方’——人與自然的默契、天人合一的空靈簡潔。”
余光中的散文等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他左腳踩東方,右腳踏西方,是將中西文化融會貫通的大作家。不難理解,他詩文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死觀既體現了中國儒佛道文化的精神,又蘊涵著西方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方文化交錯穿插、彼此融合的、高度的統一體。
(張叉,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余秋蓉,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英美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