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旅居者及其傳播行為研究

2.1.1 從“陌生人”到“旅居者”

在西方移民研究中,“陌生人”“邊緣人”和“旅居者”是三個重要的概念,一方面在學理層面上具有承繼性,另一方面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語境和視角,其具體內涵又存在顯著差異。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 105-108.西方學界對人與當地文化環境之間傳播互動關系之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陌生人”(the stranger)概念。齊美爾指出,他討論的“陌生人是今天來,明天停留在這里的潛在漫游者;盡管沒有繼續遷移,但是沒有失去來去的自由”Simmel, 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London & New York: 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1950: 402.(轉引自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5)。齊美爾認為,從理論和實踐角度來看,“陌生人都是一個更加自由的人,他不是自由無度的流浪者,但隨時具有繼續漫游的可能性;他停留,但是不會定居”參見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5.。對于陌生人身上的這種流動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客觀性視野,齊美爾解釋:

陌生人或者外來人具有可以流動的特殊性質。由于流動是在一個有周圍邊界的群體之內進行,因而在流動中存在著近與遠的綜合,……這種狀況的另一種表現在與外來人的客觀性上。因為他并沒有從根基上被群體的某些個別的組成部分或者一些片面的傾向固定化,面對所有這一些,他都采取“客觀”的特殊的姿態,這種姿態并不意味著某種單純的保持距離和不參與,而是一種由遠和近、冷淡和關懷構成的特殊的形態。蓋奧爾格·西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12.

齊美爾從社會學視角研究“陌生人”,在闡釋“陌生人”概念時,指出其具備兩個基本特點:第一,在空間距離上,陌生人是“暫時的社區群體成員”,這是他們身份的“接近”(nearness)特點;“接近”是成為陌生人的一個必要條件,沒有空間距離上的接近,也就不會存在心靈上的距離;齊美爾把與既定社區無法產生聯系的人比作“天狼星上的居民”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5.;第二,從社會學意義上看,“陌生人”從一開始就不屬于現在的社區,即便他生活在這里,在身份上也保持了與到所處社區的疏離,這就是齊美爾所說的“距離”,這是心靈上的距離,發生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是一種“陌生”。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前引文,2013: 105.

正是基于“接近”與“距離”這兩個基本特點,“陌生人”能夠保持“客觀性”,并且以此特殊姿態參與到所處社區當中,在遠和近、冷淡與關懷的微妙關系中進行普遍性意義的分享。但這里存在一個矛盾:意義分享的內容“應該是普遍品質在細節上所體現出來的差異”Simmel, 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London & New York: Free Press: Collier MacMillan, 1950: 404-405.(轉引自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6.),然而這正是陌生人與所處社區成員在交往中無法分享的或者是“兩者之間無法達成的共識”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6.。盡管如此,齊美爾對“陌生人”的研究對后來學者研究個體自由與群體結構關系、個體傳播行為與當地社會文化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講,“陌生人”可以說是理解跨文化傳播和文化適應的一個核心概念。芮晟豪.傳播網絡分析——韓國留學生在上海的文化適應模式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16.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在歐洲游學時師從齊美爾,他在移民研究中進一步發展了“陌生人”概念,提出了“差異性”概念。帕克發現人們雖然喜歡跟與自己相同的人交往,但是,最佳的溝通條件卻是雙方在某些變量上一致,而在其他變量上有差異,此時,信息交換效果最佳。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前引書,2013: 106.此外,帕克通過研究芝加哥移民,提出了“邊緣人”(marginal man)概念。他認為,邊緣人是陌生人的一種異化形式,相比能夠保持客觀性與超然態度的陌生人,邊緣人擁有更加復雜的社會文化心理;帕克將這種心理描述為一種“分裂的自我”(the divided self)的沖突,即一種存在于過去的自我和嶄新的自我之間的沖突。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前引書,2013: 106.矛盾的心理狀態會導致人們生活在本國文化與客居國文化的邊緣,而這兩種文化與社會又是不可能完全互相穿透與融合的。Park, Robert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6): 892.帕克的學生斯通奎斯特(E.V.Stonequist)對“邊緣人”做了更加詳盡的解釋,他討論了兩種或多種文化語境對“混血兒”形成雙重或多重文化認同的影響;還指出這些生理上或文化上的“混血兒”大多在心理上承受著不同程度的折磨,具體而言,他們為了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會更加認同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群體的文化價值觀,但同時又不愿意放棄自己本族群的文化身份,所以他們不斷地來往于不同群體之中,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群際關系上。參見Stonequist, E.V.The Problem of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5(1): 6.(轉引自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6)

20世紀30年代,芝加哥大學另一位學者蕭振鵬在對芝加哥中國洗衣工的移民研究中,最初使用了帕克“邊緣人”的理論來進行分析,但卻發現該概念很難解釋自己的研究對象。這時候,斯通奎斯特的研究啟發了他,他發現:“只有次群體才被期待著去適應、順應和同化——或者是保持著孤立的狀態。有一些次群體或少數群體能夠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當中,或至少能夠自給自足,避免受到主導群體文化的巨大影響,他們和主導群體是一種共生關系,而不是社會關系。”參見Siu, Paul C.P.The Sojourner[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2(1): 2.(轉引自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6)蕭振鵬發現中國洗衣工正是斯通奎斯特所說的這類具有孤立生存傾向,認同本民族文化傳統,不會輕易被同化的“次群體”。在如何稱呼這個群體時,蕭振鵬借鑒了芝加哥大學另一位學者格里克的觀點,提出了“旅居者”概念。在蕭振鵬看來,旅居者是指“一個在另一個國家度過了很多年的卻沒有被同化的陌生人”參見參見Siu, Paul C.P.The Sojourner[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2(1): 34.(轉引自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3: 106)。蕭振鵬進一步分析指出,“工作或者任務”“不確定的停留方式”“往返流動”以及“內群體傾向”(in-group tendency)是旅居者身份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點。他列舉出的典型旅居者包括:移住民,外國商人,外交家,留學生,國際旅行者,外籍傳教士,在國外從事研究的人類學家。劉學蔚.從“陌生人”到“旅居者”——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J].湖北社會科學,第107頁。

蕭振鵬的研究引發了西方學界對旅居者群體的持續性關注。丘奇認為旅居群體文化適應策略選擇源于一種候鳥心理:作為“相對短期的訪客”,他們在客居國(host country)停留時間有限,其預設的停留目的也不是取得客居國的永久居留權,因此不會對客居國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被同化傾向。Church, A.T.Sojourner Adjust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3), 1982: 540-572.亨廷頓在研究20世紀后期大量流動人口由欠發達國家流向美國后的身份認同問題時,將移民分為旅居者、歸附者、雙重國籍者三類。其中,“旅居者是抱有臨時‘逗留心態’、隨時期待返回家鄉而拒絕被移入地同化的人群”參見Huntington, S.P.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29, 178-182, 204-205.(轉引自周怡,2011: 54)。約翰·貝利(John Berry)根據族群的流動性、穩定性和自愿性三項因素將跨文化流動人群劃分為六個子群體,各群體的規模、影響力及擁有的權力和資源都不同,其中,“旅居者”是出于某種目的暫居他國,最終將返回故土的“臨時移民”Berry, J.W.Contexts of Acculturation[M].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7-42.。貝利認為,旅居者已逐漸取代移民,成為推動全球跨文化人口流動的最主要力量。

基于上述文獻分析,筆者發現,學界對旅居者的研究以從齊美爾的“陌生人”和帕克、斯通奎斯特的“邊緣人”研究為基礎,從中汲取了不少理論養分,同時發展出立足于全球化語境的新的內涵與意義。“暫居性”和“拒絕被同化”是旅居者身份的兩個重要特征,這幫助旅居者維護與鞏固了自己本國的文化身份,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陌生人”的“客觀性”姿態,可以從理性立場出發參與社區活動、分享普遍性意義。不過,在跨文化語境之下,文化適應對于旅居者同樣重要,因此他們也會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以適應主流文化,獲得社會主導群體的認可與接受,這時候,他們也可能會面對“邊緣人”所遭遇的困境,例如本族文化與客居國文化價值觀的沖突等。簡言之,旅居者作為一個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群體,其文化身份具有多樣性與不確定性,他們的文化認同對其社會行為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2.1.2 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研究

在跨文化傳播領域中,“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是常見的研究主題。本書在解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特征時將借鑒與運用相關理論與觀點,因此,本節將對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的概念內涵予以簡要梳理。

文化認同的概念由印度后殖民主義理論家斯皮瓦克(G.C. Spivak)和霍米·巴巴(H.K.Bhabha)最早提出,后在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推動下,越來越受到文化研究、跨文化傳播學界的重視。霍爾指出,學界對文化認同存在“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兩種定義方式。“本質主義”視角認為文化認同是一種穩定不變的存在,“建構主義”視角則認為文化認同是“流動和建構的過程”石義彬,吳世文.我國大眾傳媒再現和建構中國文化身份研究——基于數字傳播和全球傳播環境的思考當代傳播[J].當代傳播,2010(5): 4-7.。就具體內涵而言,文化認同是“群體內部成員之間形成一種共同文化屬性的確認,其行為表征是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相同的文化理念,延續共有的價值體系和文化思維模式”張云鵬,文化權:自我認同與他者認同的向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12.。亨廷頓指出:“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紐帶,因此,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Huntington, S.P.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M].NY: Simon & Schuster, 2002: 171.(轉引自王遜.數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國人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華裔學者洪美恩對文化認同問題有過不少闡述,其中于2002年出版的《論不說中文》對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性”文化認同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她認為:“‘中國性’是海外華人‘想象社群’的核心,是一個公開的能指,也是一個共同的所指,它內部的差異性、特殊性與分裂性是無法抹殺的,它們恰是統一和集體身份的基石。”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00.她進一步指出,在全球化變化不斷、多元異質的語境中,中國性的特殊形式和內容辯證結合了形形色色的本土文化,建構了新的“混血”身份和社團;中國性文化認同將不是單一本源的,而是處在不斷再發展和再協商之中的。Ien Ang.On Not Speaking Chinese[M].London: Routledge, 2002.(參見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00)洪美恩對中國性文化認同的解釋具有鮮明的建構主義色彩,對筆者梳理中國旅居者的文化認同與傳播行為關系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文化適應也是一個被持續討論的主題。美國種族學局首任局長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首次提出了“文化適應”概念,其內涵經過人類學家、文化研究學者、傳播學者的持續性研究而日漸豐富。李加莉.文化適應研究的價值及問題——一種批判視角[D].武漢大學,2013: 13.其中,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edfield)、林頓(Linton)等人對“文化適應”的定義被學界沿用至今,他們認為,文化適應是“由個體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Redfield, R., et al.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 149-152.在漢譯學著作中,“acculturation”一般被譯為“文化涵化”。。文化適應也被一些學者視作與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相對應的第二次社會化,他們認為,可以把文化適應理解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化或再社會化過程”“個體在該過程中學習新的社會規則、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既而進一步影響個體對自我的認同”李加莉.文化適應研究的價值及問題——一種批判視角[D].武漢大學,2013: 1-2.

在對個體文化適應模式的研究中,約翰·貝利的文化適應策略理論(Acculturation Strategies)對文化適應狀態的多種可能性進行了探討。根據“保持傳統文化和身份”及“與其他文化群體交流”兩個維度,貝利劃分出了整合、分離、邊緣化、同化四種適應策略。其中,“整合策略”是指個體在態度和行為上保持原有文化,也愿意和其他文化群體建立和保持良好關系;“同化策略”是個體不愿意保持原有文化的身份特征,而與其他文化群體有經常性交流;“分離策略”是指個體重視原有文化身份,不愿與其他文化群體交往;“邊緣策略”指個體既不愿意維持原有文化身份,也不愿與其他文化群體交往。Berry, J. 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 J]. A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1, 1997: 5-68.貝利對文化適應策略的劃分與界定為分析探討本書中旅居者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的呈現策略使用情況提供了理論層面的參考。

在跨文化適應研究中,如何通過傳播關系與當地人共建共享知識體系,拉近與東道國的文化距離是一個重要議題,韓裔學者金洋詠(Y.Y.Kim)通過“跨文化適應與傳播的整合理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在該理論中,金洋詠將傳播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認為“文化學習”和“文化去除”是文化適應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個人的文化適應通過個人傳播與社會傳播實現,個人傳播主要指個體在文化適應中,于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發生的變化;社會傳播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與東道國交往的能力”被金洋詠構想為人際傳播的核心,該能力反映了個體的適應狀況,缺乏該能力則有可能導致跨文化傳播的失敗。Gudykunst, W.B., Kim, Y.Y(2007).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360.此外,金洋詠認為,對母語大眾媒體的使用與文化適應存在負相關關系。因為母語媒體具有很多本民族文化因素,移民對其過度的依賴會對他們的文化適應產生副作用;反之,如果移民能更多使用東道國媒體,便能接觸并學習到東道國的歷史文化、價值取向等,進而增強其跨文化適應能力。Kim, Y.Y.Becoming Intercultural: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M].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1: 59.

“跨文化適應與傳播的整合理論”對本書探討文化適應與傳播行為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參考,而該理論結果是否可以同樣驗證新媒體上文化適應與傳播行為的關系,本書將通過研究具體探討。此外,在該理論中,金洋詠將“文化適應”直接等同于“文化同化”,忽視了傳播者個體的文化身份特征、文化適應動機等因素,本書認為應該認識到該理論的局限性,因此在本書中筆者結合中國旅居者的文化身份,批判性地理解與運用該理論,以解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特征。

2.1.3 旅居者的新媒體使用研究

中國旅居者是在美旅居者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已經成為中美兩國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學界對旅居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留學生為對象的文化適應方面,大多從城市化程度、職業活動、社會關系、心理壓力等方面入手分析與討論相關變量與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學科涉及社會心理學、教育學以及跨文化傳播學等。近年來,針對跨文化交流人群,以社交媒體、社交組群、網絡論壇為代表的新型社會支持逐漸吸引了跨文化研究者的目光,一些學者開始研究旅居者這樣的流動族群的新媒體使用狀況與其文化適應、跨文化交際行為之間的互動關系。王遜.數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國人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22.下面本書將對國內外學界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分析,以為本書研究的開展提供支持。

在新媒體跨文化研究方面,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羅伯特·舒特(Robert Shuter)做出的學術貢獻比較具有代表性。舒特提出一門新興研究門類,稱為“新媒體跨文化研究”(Intercultural New Media Research),其研究對象就是數字化時代的跨文化現象及其背后的發生規律、理論模型,核心研究命題包括“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理論”和“文化與新媒體”。舒特認為,應該立足于新媒體語境,對文化適應、跨文化能力、文化認同、跨文化對話、第三種文化這五項跨文化基本理論模型進行仔細考察與反復檢驗,并且需要重新審視跨文化理解能力、文化休克、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等概念或假設;同時,針對移民、旅居者人群的網絡行為研究也屬于新媒體跨文化研究范疇。舒特鼓勵研究者采用多樣化、融合型的研究方法來探索流動人群對新媒體的使用景觀,例如分析旅居族群新媒體使用模式、使用動機與具體使用行為,以及新媒體在流動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影響效力等一系列問題。Shuter, R.Introduction: new media across cultures-prospect and promis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1(4): 241-245.(轉引自王遜.數字化的旅居者——在德中國人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79)應該說,舒特對新媒體跨文化研究意義提綱挈領式的闡述為本書研究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并且進一步明確了研究的意義。

在具體研究議題上,“流動人群的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受到的關注較多。關于文化認同,本書借鑒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的觀點,即從建構主義視角理解,文化認同是“流動和建構的過程”石義彬,吳世文.我國大眾傳媒再現和建構中國文化身份研究——基于數字傳播和全球傳播環境的思考[J].當代傳播,2010(5): 4-5.。但是,在后現代的語境中(新媒體語境就是一個具體體現),如凱爾納所言,主體觀中主體同一性的內核被徹底解構,文化認同也失去了原有的深度性、實體性和一致性,變得更加碎片化、斷續、脆弱且多變,甚至連認同概念的本質也受到了質疑道格拉斯·凱爾納.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93-400.;文化認同加上新媒體、文化語境等變量之后,產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衍生物和變異體,比如說“虛擬自我”(virtual self)及對于這個自我的認同意識。在新媒體時代,文化身份認同表現出較明顯的去疆界化、混雜化和多元化特征參見石義彬,熊慧,彭彪.文化身份認同演變的歷史與現狀分析[C].數字時代的全球媒介傳播與文化身份認同研究報告.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年卷. 2007: 196.,對新媒體使用如何深刻地影響流動群體的文化認同建構與維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近年來,國外也有學者將研究視野投向社交媒體與跨文化人際關系的建立上。例如,Jiang Yifan和Brujin(2014)發現,Facebook上的跨文化互動與跨文化社會資本(特別是橋接型和黏合型社會資本)顯著相關,并且相較于英國參與者,中國人在Facebook上進行跨文化互動時投入了更多的情感(emotional value),也更看重回報(reciprocity)Jiang, Yifan., Brujin, Oscar de.Facebook helps: a cas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social networking and social capital[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vol. 17(6), 2014: 732-749.;Tian(2016)在對中國大陸學生和香港學生的比較研究中,指出前者通過Facebook和人人網的呈現和互動同時積累了橋接型與黏合型社會資本,建立了新的社交網絡,同時維護了已有關系;后者使用社交媒體主要是為了尋求社會信息,僅僅獲得了有限的橋接型社會資本。Tian, X.Network domain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expectations, meanings, and social capital[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2016, 19(2): 188-202.

在國內學界,目前研究跨文化交流群體的新媒體使用及影響的文獻并不多見,只有少數研究在流動人群新媒體使用的動機、行為與他們的文化適應動機、行為等方面建立研究向量。Ye, J.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among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 8(2): 154-161.例如,中國學者郁瑋通過調查在英中國留學生的校內網(人人網)使用情況后發現,被訪個體的年齡、在英國的居留時間及個人感知的從校內網獲取的社會支持與校內網使用黏度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關系;而個人感知的從校內網所獲得的社會幫助越多,他們的心理適應程度就越好。該論文從共同建構視角分析了新媒體與跨文化適應之間的關系,通過半結構訪談勾勒出在英中國留學生文化適應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難以及使用校內網的主要動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假說,設計了問卷。論文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以校內網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媒體對于留學生群體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郁瑋.中國留學生在英國的跨文化適應狀況以及對校內網的使用[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此外,華裔學者Cong Li對在美中國人社交媒體使用的調查結果顯示,文化取向、語言水平以及在美旅居的時長是影響調查對象選擇使用Facebook還是人人網的主要因素。Li, C.A tale of two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How the use of Facebook and Renren influences Chinese consumers'attitudes toward product packag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symbol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 32: 162-170.金旻貞比較分析了13位在美的中國和韓國留學生的互聯網使用行為和習慣后,發現留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等與當地社區進行良好的互動,從而彌補自己在跨文化人際交往方面的不足,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以適應當地文化。Kim, M.J.Acculturation motives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among Chinese and Kor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S[J].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 USA, 2010.(轉引自王遜數字化旅居者——在德中國人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22.)誠然,來自社交媒體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旅居人群更好地進行文化適應,然而是來自本族群體,還是客居國群體的網絡社會提供的社會支持更有影響力?對此問題,學術界目前暫時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

除對中國旅居者的少量研究外,國內對流動群體新媒體使用的研究對象多為農民工群體;也有部分論文研究了在華外國人的媒體使用行為。趙云澤.在華外國人對中國媒體的接觸狀況及公信力評價——基于對在京外國人調查的一個探索性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2): 49-56.總體而言,國內學術界對跨文化交流群體的新媒體使用研究還不夠重視,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與規模日益擴大的出國群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書認同王遜在研究中提出的觀點,即國內學界“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研究視角上明顯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是對新媒體本質特性的忽視”,而“新媒介使用的‘原地化’和‘在地化’問題,及其所引發的關于‘數字媒體文化的分化和協商現象’”理應得到足夠的關注與討論。參見王遜數字化旅居者——在德中國人新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23.

綜上所述,本書對在美中國旅居者在線自我呈現行為的研究屬于新媒體跨文化研究的范疇,處于舒特所說的移民、旅居族群研究與計算機中介傳播研究(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交叉領域關于術語“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翻譯,本書采用張放在《論“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iton”的中譯定名問題》一文中的翻譯——“計算機中介傳播”。;與傳播學、社會學、文化分析等學科和研究門類保持了密切的聯系。國內外學界,尤其是國外對于跨文化交流群體媒體使用與文化認同、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研究對本書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啟發。而在跨文化語境之下,旅居者的新媒體使用行為具體從哪些方面為其提供社會支持,提供具體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幫助旅居者適應新的文化與鞏固已有的文化身份認同?對于這些問題,本書將在下文中從在線自我呈現視角切入展開具體分析,以探尋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富民县| 五大连池市| 乐业县| 资溪县| 桐柏县| 通州区| 梁平县| 恩施市| 乌鲁木齐县| 老河口市| 滦平县| 偃师市| 宁明县| 崇文区| 石柱| 拉萨市| 江孜县| 噶尔县| 临高县| 荔浦县| 开江县| 深圳市| 金乡县| 桐柏县| 宜昌市| 嘉祥县| 福州市| 通化市| 定远县| 仲巴县| 南澳县| 固镇县| 阿克| 六盘水市| 武鸣县| 高青县| 尚义县| 吴川市| 北票市|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