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教育故事
- 四川創新教育研究院《我的教育故事》編寫組
- 1910字
- 2020-05-28 18:27:50
嚴謹治學,厚積薄發
——懷念敬愛的導師符娟明先生
轉瞬間我敬愛的導師符娟明先生已經辭世十余年了。符先生逝世時我在國外出差,未能參加符先生的告別儀式,因此心中始終懷著幾分愧疚。前日師弟劉保存教授囑托我為我們共同的導師寫幾段話,握筆憶往事,激起了我對導師深深的懷念。
我是1982年夏季從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并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外國教育研究所的。當時我們師兄妹三人,師弟吳忠魁和師妹王璐被指派給顧明遠教授,我被指派為符娟明先生的唯一弟子,在符先生門下規規矩矩學習了三年。
符先生培養研究生的一個特點是授課極其認真,精益求精。“文化大革命”后,國家急需人才,于1979年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但此批研究生專業基礎薄弱,遭到學界一些老專家的批評。教育部專門發文,強調研究生招生要確保質量、寧缺毋濫。1982年,1977、1978級本科畢業生進入研究生隊伍。但當時研究生數量較少,研究生導師開設的課程也很少。記得符先生曾開設一門課程“當代美國高等教育”,盡管學生只有我們外教所師兄妹三人,但符老師每次上課都竭盡全力,精心準備,廣征博引。符老師身體較虛弱,講話中氣不足,每次講完課大汗淋漓,聲如細絲,但仍在問“你們有什么問題沒有”,鼓勵學生們大膽質疑。由于工作需要,符老師時有會見外賓的任務,符先生把每次會見外賓作為培養研究生的一種方式,讓我們認真做好會談紀要,參與提問與討論。她常說“要尊重權威,但也不要迷信權威,要尊重真理”。
符先生培養研究生的另一個特點是謙虛待人,嚴謹治學。當時外國教育研究所辦公用房比較緊張,教授們沒有專用的辦公室,每一次拜會導師都在符老師家中。第一次晤面,符先生就叮囑我:“你不要拘束,這里就是你的家,你隨時可以來找我問教探討。”此后,沒有固定時間,也沒有電話預約,我經常在下午去叩符老師的家門。符先生一見學生來訪,馬上丟下手中的事,為學生答疑解惑。當時符老師與我商定的碩士論文題目是“美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由于資料相對較少,除了校圖書館外,符老師還要求我定時到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現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20世紀80年代初臺式計算機還未普及,符老師要求我精心記好筆記,要點要用小卡片摘錄,尤其要寫明出處,以備日后引用。符老師每次見到我時都會問,最近讀了什么書,查閱了哪些新資料,有哪些心得體會。記得有一次我在北京圖書館查閱1946年的《科學》期刊時,看到當時任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署(OSRD)主任的范內瓦·布什(VannevarBush)發表的《科學,無疆界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Frontier),向符先生匯報時,符先生高興得眉飛色舞,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多年來我一直在找這份報告。今天你終于找到了。下次去北圖一定要幫我復印一份。”她跟我解釋說,這份報告是研究美國基礎研究重要性與培養美國青年人科學精神的經典之作,一定要認真學習。后來我在撰寫論文時,從這份報告中受益良多。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導師謙遜、嚴謹的治學態度,厚積薄發的學術修養使我終身受益。
符先生培養研究生的另一個特點是毫無門戶之見,鼓勵學生廣納百家賢言。符先生治學毫無門戶之見,每當學生有什么問題,先生不能完全解釋清楚時,她就說這個問題你可請教某某教授。經符先生介紹,在師大內部我登門拜訪過的教授有陳有松、陳元暉、陳景磐、丘椿、毛禮銳、張厚粲等,校外的教授有滕大春、劉文修、王承緒、汪永詮等,教育部的專家學者有吳本廈、王忠烈、黃世琪等。由于我研究的課題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符老師一再強調研究不能僅局限于文獻研究,要走訪從美國留學歸國的專家學者,聽他們的親身感受。我父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赴美留學,新中國成立后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歸國的學生,經母親及其朋友介紹,我拜訪了一些赴美留學歸國的老前輩,聆聽他們的教誨。我在研究生階段有兩次游學經歷印象特別深刻。一次是經周南照先生的引薦,我在讀研期間進行了一次游學,去了上海、長沙、武漢等地,走訪了多位從美國學成歸國的學者,包括趙南明、周濟等。這些學者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留學大潮的領航者,對中美研究生培養方式的異同有深刻的親身體驗。再一次是顧明遠教授帶領我們三位弟子,走訪了蘇州、上海、杭州等地,拜訪了華東師大劉佛年、馬驥雄,杭州大學王承緒等教授,參觀了蘇州中學、杭州學軍中學等名校,結識了一批多年來一直保持學術聯系的學友。每一次走訪、游學回來,我都要向符先生匯報心得體會。記得有一次,符先生若有所思地說:“比較教育就是要出門、出國,回家、回國,中西交流、中西貫通。”
符先生一生樸實無華,對名利無所欲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她對學生充滿大愛,對事業充滿大愛,對祖國充滿大愛,是北師大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楷模。
(周滿生,教授,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