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簡單句和圓周句,學術界一直都有探討和研究。而鏈條句則不然。就我所知,國內對這種句式鮮有研究,而西方學者對鏈條句的探討和研究,也僅限于20世紀的四位英國語言學家,即G. H.瓦利斯(G. H. Vallins)、伊安·A.古爾德(IAN A. Gordon),以及著名的語言學家杰弗里·N.里奇(Geoffrey N. Leech)和他的合作者邁克爾·H.希爾特(Michael H. Short)。當偶有提及,國內學者一般把鏈條句統一歸在松散句或長句里。如秦秀白先生20世紀60年代編著的《文體學概論》就是這樣提及的;20世紀末郭鴻先生在他的《英語文體分析》一書中也是把句子分成長句和短句。其實,無論是長句還是松散句,這兩個概念對鏈條句而言都過大、過泛。鏈條句不一定都是長句,它和一般的松散句也有所不同。那就是,首先,它并不完全是英語本土句式,而是在14世紀從法語中引入的一種句式。其次,這種句式是一種并列結構,從句間常用簡單的連接詞如and, but, for,像“鏈條”一樣把句子連接起來,所以我稱之為鏈條句。20世紀50年代瓦利斯在他的《英語句式》(The Pattern of English)一書中詳盡闡述了這種句式的特點。但他只把這種句式局限于中世紀時期。十年后,伊安·A.古爾德在他的《英語散文的發展》(The Movement of English Prose)一書中也提到了這種句式,并詳盡地說明了它的起源。因當前國內學術界鮮有對該句式的系統研究,國外的研究也僅限于上面所提及的幾位語言學家,所以希望本書對鏈條句的探索能引起其他學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