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家,一類“合資單位”
- 梁曉聲文集·散文11
- 梁曉聲
- 1341字
- 2020-05-12 17:27:09
某日李國文老師打來電話,似乎是在他因膽囊炎住了十幾天醫院之后,不知怎么,我們就談到了“家”。
記得他當時在電話里語重心長地這么說:“想來想去,人生好比一葉舟。畢竟,家是最有停靠權的一處港灣了。人過中年,沒有家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離婚者們,說到底是為了再尋找一處港灣。沒了這一希望的支撐,離婚就只是不幸了……”
放下電話,細細思忖國文老師的話,覺得很是年長者的肺腑之言。并且從中體會到,他對我的關心,乃是從最根本處引申的。
是啊,全因了有家,活著才是有些情趣的事。當然,這一點于小青年們也許恰恰相反。但于人到中年和中年以后的男人女人們,卻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動物受了傷,還要回到自己的洞穴臥下舔舔傷口呢。中年人是人生最常受傷也最需要一聲不哼地毅忍精神的年齡階段。倘沒家,則連個足可以臥下舔傷口的所在都沒有了。同樣是一聲不哼地舔傷口,比較起來,有個家和沒有個家那情形是大不一樣的……
目前,國內“合資單位”多得不得了。我以為“家”是最可靠的“合資單位”。夫妻雙方的收入和支出,都記在一本賬上,而且是明賬。即或各有什么“私房錢”“小金庫”,也是在并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之下的“財經截留”行為。不像某些雙方誠意有限的“合資單位”,爾虞我詐,一方稍有警覺,就被另一方坑蒙拐騙了。就算不被坑蒙拐騙,一遇逆境,往往各顧私利,撕毀合同,分道揚鑣,全無半點兒同舟共濟的精神。
穩定的家庭,像最可靠的“合資單位”。關系虛設的家庭,名存實亡的家庭關系,自然便像兩個沒有任何道義可講的“合資”伙伴組成的“皮包公司”什么的了。一方有難,另一方要不釜底抽薪才怪了呢!
家庭的“合資”關系當然不僅僅是收入和支出的流水賬簿子。雙方的“投資”,還包括各自的情感,各自的責任感,各自那份兒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而且,其主要“投資”應體現于后幾方面……
據說,西方實行結婚之際,各自財產單獨公證。有些中國人,也開始效仿了。究竟是人類基本生活態勢的更趨文明和進步,還是更趨物化得沒指望了,我沒太細想過,也沒那份兒閑心細想。
我個人沒什么大宗財產,妻子也沒有陪嫁過來大宗嫁妝。不管這世界變得多么文明和進步,我們那點兒東西——月薪、感情、對我們這個三口之家的責任感、對子女和老人的義務,還是要統統地混合在一起過生活的。大多數中國人似乎都是這樣的。大多數外國人也是。足見沒有大宗的財產,對大多數中國人、外國人,未見得不是一件省心的事。
家庭這個“合資單位”,和什么“股份有限公司”是不盡相同的,也不可以沒有區別。“股份有限公司”講“分紅”,“分紅”不均就要鬧“內訌”,就會有斷然“撤股”的。家庭這個“合資單位”依我想來,還是要講“共產主義原則”的,也就是說還是要講“共同富裕”的好。如果也講“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搞到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地步,則“家將不家”了……
我慶幸自己是在一個可靠的“合資單位”里任職任著丈夫之職、父親之職,兼任兒子之職、兄弟之職,較累,全力以赴地任著。但是并不曾產生過“跳槽”的念頭。夫妻二人也都沒有誰打算“炒”誰“魷魚”的暗想……
兒子“代培”在我們這個“合資單位”里,看來還挺快樂的……
祈祝許許多多“家”這樣的“合資單位”經濟效益好,精神效益也好,更加“共產主義”化而不是更加“股份”化、“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