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六十三曹丕許都受封禪,劉備長安續大統
- 季漢史錄
- 千里情牽
- 3953字
- 2021-03-29 20:00:00
雍州之地,經此一役,元氣大傷,雍州之民多不務正業,劉備甚是頭痛。
備乃召張既道:“卿在雍州之地日久,多有建樹,今以卿為雍州刺史,善相治之。”
張既領命,又諫道:“前京兆尹顏斐,字文林,乃‘復圣’顏子之后,甚有才名,請復其職。”
劉備從之。劉備遂犒賞三軍,所有降將量才而用。安排既定,因曹洪等堵住函谷關,乃令張飛引大軍從武關而出,繞路襲取弘農。
前時關羽既破澠池,徐晃退守陜縣,羽使關平增兵關興守虎牢,弘農諸縣皆震動,平樂侯閻圃,原為張魯舊部,舉新安來降。會魏延引兵將至,關羽令其屯兵宜陽,守宜陽、陸渾二縣。關羽兵進陜縣,徐晃匯合弘農夏侯尚起兵兩萬來阻之。
羽喝道:“現弘農諸縣皆某囊中之物也,公明何不早降?”
晃道:“吾等各為其主,自當奮力,云長無需多言也。”
遂揮斧殺將而來,與關羽交戰,五十余合不分勝負,夏侯霸、夏侯威引兵從兩側殺出,關羽引兵便走,徐晃揮軍追殺十余里方回,將至城下,忽見城頭大旗已換,卻是徐庶早料各縣無戰心,令王昶引部偷襲陜縣,城中守將見了蜀兵,直接開城投降。徐晃揮兵搶城,未及攻下,身后關羽已引兵又復殺來,徐晃不得已,遂與夏侯尚等同撤往弘農。及至弘農,天色已晚,夏侯尚令裨將至城下叫門。城頭伏兵驟現,將喊城魏兵盡皆射死,魏軍大慌。
城頭一將大喝道:“東萊王伯輿奉關君侯將令,已取城多時也。”
正是王基。徐晃大怒,率兵攻城,城中鼓聲大作,徐晃大驚,不知城中虛實,慌令退軍,遂迤邐逃亡函谷關一帶,與曹洪合兵一處。而那弘農城內,王基不過才兩千人馬。
徐晃與曹洪困守于函谷關,鄧艾獻計道:“二位將軍可分兵抄掠左右,關羽不堪其擾,必分兵守城,時身側之兵必少,而后設下伏兵,則關羽可擊殺也。”
曹洪、徐晃大喜,遂依鄧艾之計,分兵劫掠郡縣,關羽果分守縣城,只引兵五千來回救援,如此半月有余。鄧艾又獻計請曹洪守關,徐晃引兵往攻弘農,而艾則孤軍深入,于三崤山設下伏兵。
時關羽聞得魏兵又來襲擊,擲杯于地,忿然作色道:“宵小之輩,何敢如此!”
徐庶諫道:“敵攻而不取,遇而不戰,實乃疲兵之計也。某料其必于路設有伏兵也。”
羽道:“半月以來,汝皆勸某小心伏兵,均未曾見。必是敵軍喪膽,無計可施也。”
徐庶道:“可遠離山險之地,凡事小心為上也。”
關羽不答,竟引兵去,及至三崤山,想起徐庶叮囑,暗思其本是好意,所言多中,乃令遠離山腳繞行。山中鄧艾見狀,一聲令下,鼓角齊鳴,率伏兵從山中殺出。
關羽道:果有奸計也!不過些許小賊,豈能奈何得某耶?”
關羽揮兵抵擋,與鄧艾廝殺一處。
正此之時,忽聽背后陣腳大亂,為首一將所向披靡,大喝道:“擒殺關羽,賞金封侯!”
卻是徐晃已率兵折回,將關羽圍于核心。關羽沖殺多時,方才殺出重圍,回顧左右,卻見所率部隊皆陷于敵軍之中,遂奮起余勇,翻身殺入陣中,救出所部,投往洛陽,徐晃、鄧艾于后緊追不舍。
“賊將關羽,速下馬投降!”
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率騎兵從兩側同時殺出,截住去路。關羽人困馬乏,被魏兵重重疊疊,圍得水泄不通,蜀軍將士多有陣亡。正此危難之時,魏兵驟然大亂,徐庶、王昶、王基引兵從三面來救,并力奮殺,混戰多時,方才救得關羽,退回洛陽城中。
曹洪大勝而回,歡欣鼓舞,重賞鄧艾。不過數日,曹丕軍令至關上。曹洪遂引所部盡撤往河北。原來曹丕聞得洛陽被破,往長安之路被截斷,便令尚書仆射杜畿監造樓船,欲從水路進,及船初成,畿于陶河試船,遇風而沒。曹丕為之流涕,追贈杜畿為太仆,謚曰戴侯。曹仁往東攻宛城,趙累、廖化等固守不出,曹仁攻之不下,乃退守魯山。會聞劉備破長安,曹丕乃使傳令兵間行入函谷關,令曹洪、徐晃等撤出弘農,退守河東。及張飛入洛陽,弘農之地已盡為蜀軍所得。
劉備乃遷都長安,因久戰兵疲,乃令各處嚴加防守,休養生息,以蓄國力。曹丕于虎牢關前與蜀兵相持日久,見蜀兵不再進軍,遂退守許都。文武大臣多有諫曹丕將獻帝向北遷都于鄴城。
華歆、陳群等諫道:“自魏王即位以來,鳳凰來儀,麒麟降生,黃龍出世。此等瑞征,皆乃魏代漢之兆也。吾等當上言漢帝禪位于魏王。”
遂有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廙、劉曄、陳矯、陳群、桓階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余人,直入內殿,來奏獻帝,請禪位于魏王曹丕。言辭之間,威逼之意甚盛,獻帝憂懼,朝中武士皆是魏兵,不敢不從,乃下詔禪讓帝位于曹丕,曹丕佯辭不受。諸臣以“五德始終說”以勸進,言漢室歷時四百余年,氣數已盡,又贊揚曹丕之圣德云云。諸臣又請獻帝劉協下詔,如是再三,曹丕方受。劉協乃于繁陽筑起一三層高壇,名曰受禪壇,擇于十月庚午日寅時禪讓。至期,獻帝劉協請魏王曹丕登壇受禪,壇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員,羽林虎賁禁軍二十余萬,劉協親捧玉璽奉于曹丕。丕受之。劉協讀受禪明旨,曹丕即受八般大禮,登基為帝。時建安二十七年,改年號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丕即傳旨,大赦天下。謚父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封劉協為山陽公,而后傳旨,大赦天下。封賈詡為太尉,華歆為司徒,王朗為司空;大小官僚,皆有升賞。乃遷都鄴城,使山陽公就國。
翌年正月,消息傳入長安,備痛哭不止。世人皆傳言獻帝為曹丕所殺,諸臣乃勸劉備稱帝,劉備推辭,諸臣強諫。
忽有一人出班道:“殿下以曹操父子逼帝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天敵未克,而大王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反賊勢強,而殿下百廢待興之時,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
諸臣驚視其人,乃是費詩。諸臣多言其非。備佯作允諾,心中不喜,遂拂袖而起,回入后宮,面露不虞之色。
孫氏問道:“大王因何氣惱?”
劉備默然良久,方言道:“孤自少年之時,便思效仿光武帝中興漢室,今于朝堂之上,那費詩當庭駁斥孤登基之事,故心不悅耳。”
孫氏道:“妾曾與此人有一面之緣。時大王出兵雍涼,彼欲請妾作書以安兄之心,妾稍有遲疑,其與妾面爭,毫無尊卑之分也。妾本極為氣憤,后思主圣臣直,方才欣喜,以為此實乃大王之幸也。”
劉備遂喜。數日之后,諸葛亮又率文武百官勸進,劉備又辭。如是再三,劉備方從。乃令博士許慈、諫議郎孟光掌禮,筑壇于長安以南黃河之畔。諸事齊備,于四月十二日丁巳,劉備登壇致祭,宣告祭文,繼漢國號,登基為帝。文武百官,皆呼萬歲。禮畢,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孫氏為皇后,長子劉禪為太子;封此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四子劉寧為齊王,劉寧乃孫氏之子;封諸葛亮為丞相,關羽為大將軍,龐統為太尉,許靖為司徒,黃權為司空,馬超為驃騎將軍,張飛為車騎將軍。其余大小官員,皆一一升賞。又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五州之民,皆歡呼雀躍。
次日設朝,劉備欲議取并州。
光祿勛和洽諫道:“現初得雍州,兵民疲敝,當依險而守,積蓄國力,而后一鼓作氣,天下可定也。”
諸葛亮、楊阜等皆附議。其后一年,諸臣各司其職,全國大治,西域長史王凌恩威并施,鄯善、龜茲、于闐等國皆遣使來朝,絲綢之路遂通。劉備與孫氏相依,安享一年天倫之樂。章武二年,劉備欲起兵攻魏,不料臨行之際,身染重疾,滿朝震動,其后三月,劉備不能理事,朝中諸事皆交由諸葛亮處置。章武三年三月,劉備乃召關羽、張飛、馬超等回長安。
備令關、張二人先入,二人見備如此情景,關羽泣不成聲,張飛嚎啕大哭。
備道:“人終究一死,某有何懼哉?只恨不能同力以定天下也。”
羽道:“皇上說得哪里話,且將養數月,自當痊愈,時云長與翼德為先鋒,不過數月,便可蕩平天下也。”
備道:“云長何如此生疏耶?現四下無人,依舊喊朕‘兄長’可也。某自知命不久也,故托付二人,好生輔佐汝等侄兒也。”
飛大哭道:“三弟不敢從命。昔日誓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今兄若先去,吾自隨后即至也。”
羽道:“三弟此心,與某相同也。”
備道:“汝二人乃某之臂膀心腹,汝等既在一日,某便如在世一日也。且某所愿,乃漢室中興,百姓安居樂業,汝等當繼某之志也。”
二人哭拜于地道:“謹遵兄命。”
備又叮囑二人道:“汝二人忠勇自不必言,然云長驕矝,翼德暴戾,某若去后,當多加戒之。某留元直、廣元二人分在左右,凡事多與之商議也。”
二人諾諾,又攀談些許,乃使二人出,使馬超入,超慌拜于龍榻之側。
備道:“朕曾言于孟起報仇,不料中道染疾,恐不能兌現承諾也。孟起勇烈,異族皆懼,雍涼之地,直入長安,賴卿守之也。”
馬超哭拜于地,須臾領軍命出。備招諸葛亮、龐統、黃權入。
劉備道:“朕將不久于人世,卿三人皆朝中重臣,曠世奇才,朕有何德,能得諸君之助,何其幸也。今召卿三人至前,托以后事,幸勿言勞。幼子劉禪,年少無智,賴卿等共相輔之。”
三人手足無措,叩頭于地,道:“臣必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
備乃喚四子一同至近前。
備道:“汝等兄弟,今雖年幼,然切記朕言,齊力對外,勿手足相殘,今以此三人為證,倘若為亂,當代某誅之。”
備乃令四人跪拜三人,三人惶恐,慌忙回禮。
備又謂劉禪道:“汝若繼位,當事孔明如父也。”
劉禪又單獨拜諸葛亮。亮不敢受,備令亮就坐,使禪三拜方起。
及晚,諸人皆散去,孫氏方輕拜于榻前。
備道:“與朕為妻,辜負大好年華。愛妃可曾悔乎?”
孫氏吞聲忍淚道:“‘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今生能與君結為連理,實妾之幸也。”
說罷,孫氏淚眼婆娑,備輕撫其臉頰,抹卻眼淚,道:“卿當替朕照拂諸子,若有來生,愿為和平年代平凡家子,與卿再續前緣也。”
孫氏撲入劉備懷中,大哭不止。其后一月,劉備病故,諸葛亮等奉遺詔遵太子劉禪為皇帝,改元建興。加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葬劉備于長安帝陵,謚曰昭烈皇帝。尊皇后孫氏為皇太后;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后,亦追謚糜夫人為皇后。升賞群臣,大赦天下。
消息傳遍九州,全國哀痛,報入中原,曹丕聞之大喜。
曹丕乃謂群臣道:“劉備既亡,朕無憂也。當趁其無主,復收失地,進伐蜀中也。”
劉曄諫道:“關、張、馬皆屯兵在外,今若伐之,恐難取勝也。”
司馬懿出班奏道:“某有一計,可使彼首尾不得相顧,必為吾軍所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