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硅谷:創新的生態及對中國的啟示
- 馬曉澄
- 6742字
- 2020-05-21 17:47:00
第二節 硅谷歷史
很難想象,現在被稱為“硅谷”的這片世界高科技產業的心臟,直到60多年前還是一片果園。這里的歷史性巨變,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前夜。時勢造英雄,硅谷正是乘著時代潮流而動,而硅谷也塑造了時代。
“歡心谷”
很長一段時間,現在被稱為硅谷的這片土地一直由印第安人居住。19世紀40年代,因為“淘金熱”的興起,很多人來到加州。但能淘到金子的幸運兒畢竟只是少數,當很多“淘金者”正準備失望而歸時,他們在淘金地周圍發現了另一種“黃金”——擁有肥沃土壤、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圣塔克拉拉谷,并且定居下來。1850年,圣塔克拉拉開始形成了小村莊。
因為美麗的景色、宜人的氣候、無數的果樹,這里被人們稱為“歡心谷”(Valley of Heart's Delight)。圍繞著水果的相關產業開始發展起來。1869年,隨著跨太平洋鐵路的建成,這里的水果開始被運往美國其他地方。1906年,這里的人口增長到5000人。
到了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里的水果產業已經相當繁榮:18家罐頭廠、13家包裝干水果的工廠和12家物流公司把新鮮水果和蔬菜運往全球各地。繁榮的水果產業需要大量工人,而當地勞動力市場無法滿足,當時早期的中國和日本移民填補了這個空白。隨后,更多的移民來到這里,包括意大利人、東歐人、菲律賓人和墨西哥人等,進一步形成了硅谷的移民文化。
電子工業的早期崛起
很多人將硅谷的起點追溯到惠普公司成立的1939年,或者瓦里安聯合公司成立的1948年,并且認為硅谷是從一個農業地區跨越常規發展階段,一躍成為世界科技工業中心的。這種說法忽略了硅谷早期的工業基礎。事實上,硅谷的工業根基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隨著電報、無線電通信、電話等技術的成熟,硅谷已經在這些電子工業技術上嶄露頭角,也為后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09年,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生西里爾·埃爾維爾(Cyril Elwell )成立了聯邦電報公司(Federal Telegraph Company),成立過程中得到斯坦福大學首任校長大衛·斯塔爾·喬丹(David Starr Jordan)的支持。埃爾維爾先是開發了新的無線語音通信技術,并且在距離斯坦福大學不遠的斯托克頓(Stockton)及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之間建立了一條實驗線路,邀請公眾體驗,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薩克拉門托市長、一些富有的中國商人及當地銀行高管都嘗試了這項技術。隨后,項目獲得了外部資金支持,聯邦電報公司正式成立。
1912年,聯邦電報公司因其遠超競爭對手的技術優勢,很快獲得了美國海軍的合同,進行艦船之間的遠距離通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不僅大量采購了該公司的產品,也不斷要求聯邦電報公司提升技術參數,以適應越來越復雜的戰爭需要。
為了進一步提升功率和技術成熟度,聯邦電報公司使用了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作為交換,公司捐給學校無線電通信儀器,教授們則用儀器做物體的絕緣實驗,并且根據實驗結果發表了論文。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早期硅谷產學互動的實踐在聯邦電報公司已經開始了。
隨著一戰結束,海軍訂單驟然減少,聯邦電報公司結束了其黃金時代,被迫開始尋找新的商業合同訂單。他們當時還一度想為中國建設跨太平洋的通信系統,并為此跟中國簽訂了合作協議,不過因為中國政局動蕩,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20世紀20年代中期,聯邦電報公司被收購。不過,在聯邦電報公司短暫獨立運營的時間內,它也派生出了好幾家初創企業。
除了聯邦電報公司之外,20世紀三四十年代,硅谷在短波無線通信、電視、錄音機等領域都有所發展,在美國電子工業版圖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

在硅谷歷史上起重要作用的聯邦電報公司舊址。(圖片來源:作者攝)
“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
如果說無線電通信等技術的發展為硅谷奠定了基礎,二戰后,隨著半導體產業的崛起,這里才真正成為高科技產業圣地。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人功不可沒,他們就是弗雷德里克·特曼以及威廉·肖克利。
特曼曾經擔任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和教務長,到目前為止,斯坦福大學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教職員能夠像特曼一樣留下如此鮮明的印記。正是在特曼的倡導鼓勵下,斯坦福才確定了跟產業界良性互動、支持創新創業的辦學定位,使斯坦福成為硅谷創新的不竭源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幫助學生創新創業。
特曼出生于1900年,在他12歲的時候,特曼的父親成了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是兒童天賦。于是,特曼跟隨父母搬到了斯坦福大學。特曼從小就在斯坦福大學風景如畫的校園內長大,他展現了過人的天賦,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學位和電氣工程碩士學位。
1924年,特曼在美國東部的麻省理工學院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生導師是后來對美國政府支持科研活動產生巨大影響的萬尼瓦爾·布什。布什后來擔任了美國科學研究和發展辦公室負責人,在他的倡議下,美國在戰后設立了國家科學基金會。麻省理工學院和布什對特曼一生帶來了深遠影響,讓他知道學校教授不應該只是埋頭做學問,大學也不應該和產業界脫節,而是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在特曼獲得博士學位的那一年,他患上了肺結核,大部分時間需要臥床休息。1925年,特曼回到他成長的斯坦福大學任教,加州宜人的氣候是吸引他回來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有利于他養病,回到加州后他的病情確實也得到了緩解。
在斯坦福,特曼教授真空管、電路等實用課程,說服產業界給學校捐獻儀器設備,他的研究也聚焦于解決產業界需求的方向,他會組織學生到當地的一些公司進行田野調查。他的學生中,就包括后來創立惠普公司的大衛·帕卡德(David Packard )和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
帕卡德后來回憶這些田野調查的經歷時說道:“在這里,我第一次看到年輕企業家在他們自己建立的公司里研發新設備。一天特曼教授跟我說,我們參觀的很多公司以及這個國家大量的公司,都是由沒有經過正規教育的人所創辦的。如果這些人能夠得到正規的工程教育,再配合少量的商業教育,這些公司會更加成功?!?/p>
正是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兩位學生也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在特曼的輔導下,1939年帕卡德和休利特創辦了惠普?;萜盏牡谝豢町a品是音頻振蕩器,這個產品方向也來自于特曼的指導??恐跇I界的廣泛人脈,特曼還為他的學生列出了25個潛在客戶,其中包括最早購買這款產品的迪士尼公司首席音頻工程師,這成了美國西岸的舊金山科技產業以及洛杉磯娛樂產業相互促進發展的一個經典案例。
二戰期間,特曼被派往哈佛大學領導無線電研究實驗室,該實驗室開發的技術用于建設干擾發射臺,作為對德國雷達的反制措施。在此期間,他也承擔對諸如通用電氣等軍方工業合作伙伴的教學任務,教他們如何生產器件。
這段經歷進一步加強了他對工業界的理解。他在寫給一位同事的信中說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當你有了一個很好的設備工作原理后,要讓它達到可以生產的程度,還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比如大量的圖紙、一系列詳細的設計,需要解決具體的測試、標準化等問題?!?/p>
二戰后特曼回到斯坦福大學,擔任工程學院院長。他在1951年提議設立了斯坦福工業園,這個舉措對斯坦福大學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斯坦福工業園使得校園周邊聚集了一些高科技企業,也吸納了大量的斯坦福畢業生,產生了良好的產學互動。特曼后來在1955年到1965年間擔任斯坦福大學教務長,使得他可以在全校的平臺上推行自己的理念。
特曼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高度概括了他所參與創造和見證的硅谷奇跡。他說:“當我們在硅谷剛剛開始創建一個技術專家組成的社區時,這里幾乎一無所有,而世界看起來巨大無比?,F在,世界的很大部分就在這里?!?/p>

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圖片來源:斯坦福大學官網,https://news.stanford.edu/news/2004/novem ber3/Terman-1103.html)

斯坦福大學之前的工程角,建筑正上方還留有“工程”字樣。(圖片來源:作者攝)
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和“八叛徒”
硅谷歷史上,還有一位靈魂人物,他就是威廉·肖克利。肖克利在英國出生,后來移民到了美國,在加州理工學院接受本科教育,后來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在那里,他和其他人一起發明了晶體管,并且于195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戰期間,肖克利應美國國防部要求提供了一份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如果美國對日本本土發動全面進攻,要達到打敗日本的目的,預計會造成美方170萬~400萬人傷亡。這份報告給美軍提供了重要參考,促使美軍下決心投下原子彈,由此也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55年,肖克利回到家鄉帕洛阿爾托,成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肖克利之所以愿意過來,還因為帕洛阿爾托就是他長大的地方,他母親也是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當時母親年事已高,肖克利也希望來到離母親近一點的地方工作。
當肖克利從貝爾實驗室出來時,本來想說服幾位同事跟他一起出來,但認識他的人都了解他糟糕的脾氣,沒有人愿意跟他共事,他于是從全國各地物色了很多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加入。
肖克利是慧眼識人的高手,而且在學術和研發方面能力突出,但他的個性和管理風格難以令人忍受。很多人形容他傲慢、專斷、聽不進去意見,經常威脅員工說要解雇他們。一次,他的秘書在握門把手時把手弄傷了,肖克利固執地認為是有人故意陷害,要求用測謊儀對員工們進行測試。事后證明,這名秘書只是不小心被圖釘刺傷了而已。他跟下屬之間的間隙越來越不可彌合。
真正讓矛盾爆發的,是肖克利在研發方向上與團隊成員之間出現了分歧。于是在短短兩年后的1957年,他團隊中的八個科學家要求當時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的資助者貝克曼更換領導,遭到拒絕后,他們八個憤而集體辭職,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斥責這些人是“八叛徒”。
晚年,肖克利還因為堅持人種的“基因優劣論”而備受爭議,他認為白人和黑人之間存在智力差異,而處于所謂社會底層的黑人生了更多孩子,這種模式對社會無益。顯而易見,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不可能容忍這種言論。1989年,肖克利在眾叛親離中死去,他的兒子也是在報紙上才讀到他的死訊。

威廉·肖克利。(圖片來源:Alcatel-Lucent USA Inc.,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黃埔軍?!毕赏雽w
離開肖克利的這八個人都是在各自領域富有天賦的頂尖人才,他們發明了批量制造硅晶體管的平面處理技術,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從而進一步打開了電子產業的大門。1960年到1965年之間,仙童半導體無論從技術還是市場角度衡量,都是半導體產業的龍頭老大。
不過好景不長,到1965年,仙童半導體內部管理也產生了問題,之前給予他們投資的仙童照相和儀器公司買斷了仙童半導體的控制權,這讓創始人們變得富有,但是也讓他們失去了創業的熱情。一些創立者相繼離開。1961年,包括讓·霍尼(Jean Hoerni)在內的四個肖克利半導體的“叛徒”離開仙童半導體創業,之后離開的是查爾斯·斯波克(Charles Sporck),他帶領四個同事加入了國家半導體公司,1968年,另外兩個重量級人物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也離開了,仙童半導體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事實上,仙童半導體可謂半導體產業界的“黃埔軍校”,在其工作過的人衍生出來的公司,后來在硅谷叱咤風云。據統計,在接下來20年時間里,有65家新創立公司可以追溯到仙童半導體的淵源。
比如,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離開仙童半導體創立了英特爾公司;尤金·克萊納后來和同伴成立了知名投資公司凱鵬華盈;曾經在仙童半導體做過市場推廣的唐納德·瓦倫丁創立了紅杉資本。

“八叛徒”。(圖片來源:Wayne Miller Photos,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于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和仙童半導體公司而言,這些人的不斷離去是一大損失。但是這卻在硅谷形成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傳統,即離職后另起爐灶自主創業。這種叛逆精神和人才的頻繁流動也成為硅谷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硅谷”誕生
1971年1月11日,曾經在仙童半導體工作過的記者唐·霍夫勒(Don Hoefler)第一次在媒體上使用“硅谷”這個詞。
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一些政府官員在訪問這里的國防合同承包商時就使用了“硅谷”這個詞。當時霍夫勒是一份名為《電子周報》(Electronic News)的雜志的記者。這份周報在當地很有影響力,每周一上午會投遞到電子產業管理者和經理們的辦公桌上,他們會閱讀完才開始一周的工作。在當地甚至有個說法,如果有什么新聞沒有出現在這份報紙上,就相當于它沒發生過。
當時霍夫勒已經花了數周時間撰寫一篇描述20世紀60年代圣塔克拉拉谷半導體產業繁榮的報道。一天,有位做市場推廣的朋友打電話給霍夫勒,邀請他前去舊金山共進午餐。在交談時,其中一個人提到了“硅谷”這個詞。
當時,霍夫勒的眼睛頓時發光,問:“硅谷?這個名字從哪里來的?”這名朋友說:“大家都這么叫。”當時大家只是覺得這個說法很好玩,沒有太在意,然后就開始談論下一個話題了。
回到辦公室時,霍夫勒本來已經完成了報道,但他馬上打電話給紐約的周報辦公室,要求改標題。當他的報道刊出來時,讀者們都注意到上面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美國硅谷。此后,硅谷這個詞就開始流行起來了。

唐·霍夫勒。(圖片來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atchm/who-named-silicon-valley/)

“硅谷”第一次出現在大眾媒體上。(圖片來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at chm/who-named-silicon-valley/)
從半導體到個人電腦
從仙童半導體離開的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于1968年創辦了英特爾公司。1969年,另一家重要的半導體公司超威半導體(AMD)誕生。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半導體產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早期,對半導體產業的最大需求來自軍方。20世紀60年代,美國軍方采購占半導體產業市場比例的50%,之后該比例開始下降,到了1972年,美國軍方采購只占半導體產業的12%。另一方面,消費電器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則在不斷上升,硅谷的主要服務對象開始從“軍”轉“民”。
1972年,從仙童半導體離職的尤金·克萊納和湯姆·帕金森等一起創立了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風險投資產業在硅谷開始漸成氣候。
與此同時,圍繞半導體的制造也衍生出很多其他產業鏈條,包括儀器和測量設備等。
20世紀70年代的硅谷,創立公司、找到投資、尋找場地、雇用員工、開始運作……這些甚至可以在數周內完成。一種樂觀的情緒在硅谷彌漫,人們創業的熱情被極大地點燃,工程師們都有這樣一個信念:只要你能制造出一個偉大的產品,你的門檻就會被人踏破。這個時代也被喬布斯稱為制造“瘋狂而偉大的產品”的時代。
之后,半導體產業開始面臨來自日本供應商的激烈競爭,日本產品的價格更加低廉,這給硅谷的公司帶來了很大壓力。1986~1992年,硅谷當地的經濟增長只有0.7%。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硅谷的發展重點開始從半導體轉向個人電腦制造和電腦軟件。最具代表性的是1976年蘋果公司誕生。1977年,甲骨文公司誕生。1982年,太陽微系統公司誕生。
1994年,楊致遠和斯坦福大學的同學大衛·費羅創辦了雅虎,同年馬克·安德森和吉姆·克拉克創立了網頁瀏覽器公司網景,他們共同開啟了互聯網時代。

英特爾公司的成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硅谷的標志性事件。(圖片來源:作者攝)
從瘋狂增長到泡沫破滅
自從集成電路發明以來,硅谷就獲得了爆發式增長。以就業崗位為例,1959年硅谷大概有1.8萬高技術崗位,1971年達到11.7萬,1990年達到26.8萬。從1992年到1999年,硅谷增加了超過23萬個工作崗位。
電子產業、電腦產業和電腦軟件業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房價也開始瘋漲。2000年,硅谷房價中位數已經是全美大都市區中位數的兩倍。
一股狂熱的情緒在硅谷蔓延,資本的貪婪和膨脹達到了頂峰。當時,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家、凱鵬華盈公司合伙人約翰·多爾(John Doerr)有一句名言,他稱互聯網為“這個星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波合法財富創造”。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概從1995年開始的短短五年時間內,互聯網公司股票市值瘋長到遠超實際價值,危機也在慢慢醞釀。
2000年,互聯網泡沫正式破滅。2005年,硅谷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只剩下高峰時期的1/3,這也使得硅谷的工作機會大大減少,失業率攀升。硅谷的風險基金也從2000年的1055億美元,銳減到了2004年的209億美元。
在此后的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炒高的硅谷住房泡沫也破滅了,硅谷房價中位數下降了30%,有些地方甚至下降了50%。2008年到2009年期間,硅谷的失業率達到了10%。
后來,多爾為自己當時的不當言論道歉,認為這助長了急功近利的心態。
面向21世紀
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同時,一股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崛起。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基礎設施的改善,推動世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而硅谷在這一波潮流中依然發揮著引領作用。
一馬當先的是蘋果公司,隨著喬布斯在1997年回歸蘋果公司,蘋果又獲得了活力,依靠其iPhone、iPod、iPad等產品,掀起一波波電子產品消費熱潮,“蘋果”也成為“創新”的代名詞。
1998年,谷歌誕生,開啟了搜索引擎的新時代。隨后,以移動互聯和社交為重點的一批明星公司不斷涌現,如2002年成立的領英,2004年成立的臉書,2006年成立的推特,2010年成立的Instagram。與此同時,新能源和智能交通領域的創業也在硅谷興起,典型代表是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以及2009年成立的優步。
現在,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依然持續,硅谷依然處于它的黃金時代。在經歷了計算機革命、互聯網革命、移動互聯網革命后,新一波智能革命正在興起。我在硅谷的這一年期間,感受到“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硅谷最熱門的詞匯。利用人工智能改變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產業的案例層出不窮。打著谷歌自動駕駛Waymo標志的汽車不斷在硅谷的道路上穿梭,硅谷的未來,依然充滿無限想象。

在硅谷路面上進行路測的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圖片來源:作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