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就是不要貪心
有一個朋友托我問南老(南懷瑾先生),“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南老則問我怎么理解。通常的理解是,一個人40歲時,基本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人生閱歷也比較豐富,于是會覺得自己什么都經歷過了,都明白了,因此不會有疑惑了。而我認為,到40歲不是會不惑,而是不要惑。經過40年的歷練后,人的能力變強大了,但同時會面對更多誘惑——似乎這個可以做,那個也可以做,如果這時候做太多,忙不過來了,就可能出問題。南老說,答比問好。
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務院拿4萬億元出來,銀行放貸寬松。很多企業家那時候大量貸款,投到房地產項目。結果2011年政策收緊,貸款還不上,現金流沒了,搞得他們很難受。房地產可能賺錢快,但如果因此荒廢主業就麻煩了。制造業雖然辛苦,但要是發展好了,也能上萬億元。正泰還小,慢慢干就干得起來,所以我就認命了,那時候沒有去干別的事情,也就沒有卷入后面的風波。
2018年的時候,金融機構在上半年說不放貸,但在下半年開放了一些。我就跟大家說,不必抱怨,要用平常心看待。銀行的行為本來就是商業行為,抱怨它不提供幫助也沒用。不管有沒有貸款,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行穩致遠,就是不要貪心。到最后,你的東西也會是社會和國家的。人都是握著雙拳來,兩手空空去的。這些事情想明白了,就能做到不貪心、不貪婪、不偷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