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4冊)
- 華杉
- 1216字
- 2020-05-11 18:38:24
39 君主與將領懂得配合
原文
將能①而君不御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注釋
① 能:才能。
② 御:駕馭、控制。
譯文
將領有才能,且君主不會隨便干涉其行動的,會勝利。這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歷史故事
對陣五丈原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與魏國的司馬懿在五丈原相持不下。諸葛亮為了讓司馬懿應戰,就天天羞辱他,據說還送他女人衣服。魏國將士受不了,甚至認為司馬懿膽小,群情洶涌,個個要戰。司馬懿說:“好吧,我即刻向皇上請旨出戰。”于是送了一份請戰書回魏國。魏明帝曹叡卻不許司馬懿出戰,還派了大臣辛毗來做司馬懿的軍師。諸葛亮來挑戰時,如果司馬懿想帶兵出擊,辛毗就立于軍門,宣旨說:“敢問戰者,斬!”司馬懿就不出兵了。
蜀國將領姜維見此,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司馬懿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卻說:“他本來就不想打,所以送請戰書給天子。他要是能制我,還用向天子請戰嗎?”諸葛亮看穿了司馬懿只是和魏明帝一起演了一場戲,用來平服那些對不出戰不滿的將領。
因為司馬懿堅持不出戰,蜀軍在五丈原也一直沒打起來。之后不久,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了。
司馬懿

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司馬懿曾長期韜光養晦,后來被曹操征召。因為輔助曹丕,司馬懿開始受到重用,并一步一步成為魏國權臣。最終,在魏國第三代皇帝登基后,司馬懿發動兵變,控制了魏國軍政大權,成為西晉的奠基人之一。
華杉詳解
古代拜大將于太廟,有一套授權的儀式。國君會親手將象征征伐敵人與統御下屬的鉞給大將,說:“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這個鉞是一種大斧,實際不是兵器,而是刑具。國君給將領鉞,就意味著將領上管天,下管地,全部權力都授權給他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天天講這條,人人都認為這是對的。但這句話其實是一個理想狀態,很少成為現實。對于大將來說,戰場上瞬息萬變,當然不能事事請示皇上。但皇帝也要關注內政外交,他把軍隊大權都交給一個外人,能不派監軍已經不錯了,怎么可能真的不管不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國君處在生死存亡中,不能要求他不發表意見,不干涉行動,因為他需要時時刻刻做判斷。
所以國君要克制自己,學會適當放棄自己的判斷。魏明帝就配合了司馬懿,滿足了司馬懿的要求,而前文“潼關之敗”里的唐玄宗就干涉了哥舒翰,何況唐玄宗自己的判斷又不對。因為他的判斷不理性,帶著很大的情緒:是不接受失敗,不接受委屈,馬上要干一場得解脫。結果哥舒翰出關,全軍覆沒,長安失守。
其實,只要不是馬上見死活,一輸就無法翻身的仗,君王不妨放棄自己的判斷,讓將領自己干去。既然哥舒翰苦苦諫爭,就聽他的,再多守半年又有什么關系?至于大將,也不要把君王伸過來的手擋回去。平時,可以讓君王隨時插手,也可以對君王不設防。這樣,在將領堅持自作主張、不讓他插手的時候,他的堅持會更有說服力,君王才比較能聽他的。這其實也是人與人的一種相處方式,同學們如果想反對別人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不妨也試一試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