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4冊)
- 華杉
- 1943字
- 2020-05-11 18:38:17
18 多算、少算和無算的差距
原文
夫①未戰而廟算②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 夫:發語詞,無實際意義。
② 廟算:古代打仗前,會在廟堂舉行儀式,討論作戰計謀。
譯文
未開戰時,就預計可以打勝仗的,是因為我方獲勝條件充分;打仗前就預計不能勝利的,是因為我方戰勝的條件不充分。條件充分的一方會獲勝,不充分的一方不會勝利,何況那些沒有獲勝條件的呢?所以不用實際打起來,我根據這些,就可以預見到勝負了。
歷史故事
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就是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天下而展開的一系列戰爭。這場爭斗,最終以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作為結束。
項羽出身于楚國的名門,自小跟隨叔父項梁東征西戰,學習了很多作戰本領。后來,他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成為秦末義軍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各路諸侯都臣服于他。劉邦跟項羽比,條件就差得太多了。劉邦原先只是擔任一個亭長的小官。一開始他投奔項羽,之后與項羽一道,名義上聽命于楚懷王。
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的路程比項羽短,所以他先一步進了咸陽。事后,項羽不滿劉邦搶了自己的功勞,想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可臨時又猶豫不決,讓劉邦以上廁所的借口逃跑了。秦國滅亡后,項羽把劉邦分封到了偏僻的巴蜀,劉邦屈就于漢王的封號,在封地內招賢納士,壯大自己,隨后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反攻關中地區。經過幾番激戰,劉邦與項羽達成和議,劃定界限“中分天下”。之后,項羽依約東撤,劉邦卻率軍追擊。最終,漢軍在垓下包圍了楚軍,項羽聽見四面楚歌,以為楚地已盡歸漢軍,于是拔劍自刎。
勇猛善戰的項羽之所以輸給劉邦,看似是劉邦一步步陰謀詭計的效果,其實是劉邦在“五事七計”方面全部都勝過項羽的必然結果。
項羽

秦末起義領袖,杰出軍事家。項羽指揮的巨鹿之戰,是滅亡秦國的關鍵一戰。之后,他自稱西楚霸王,強盛一時。但因為性格原因和一系列戰略失誤,他最終被劉邦所敗,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格,自刎于烏江旁。
劉邦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出身農家,在秦末亂世中逐漸壯大,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戰勝了最大的敵人項羽,統一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對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華杉詳解
孫子的這一段話,是對第一篇《計篇》的概括,也就是對“五事七計,十二詭道”的概括。其中,“廟算”算的就是“五事七計”,廟算沒有勝算就不打,韜光養晦,繼續準備;廟算算贏了再興師動眾,到戰場上去見個分曉。等上了戰場,才開始使用計謀。
所以“五事七計”是戰爭的基本面,是最根本的實力和戰略,而“十二詭道”都是奇謀巧計,是“招數”。這些招數往往很精彩,最能讓人津津樂道,引發無數四兩撥千斤、貪巧求速的“奇跡”。但是做任何事,奇謀巧計都不是本質。劉邦贏了項羽,每一步都有奇謀詭道,但本質還是“五事七計”的全面領先。從入關秋毫無犯、“約法三章”開始,劉邦就已經甩開項羽幾條街。這一點從前文韓信選擇劉邦而不選擇項羽的故事上,也可見一斑。
中國歷史上奇謀詭道第一人是諸葛亮,他的故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怎么打也贏不了,因為他的廟算、“五事七計”根本都沒有勝算。所以司馬懿罵他逆天而行,也是有道理的。
我們學習也是一樣,踏踏實實把作業做好,把筆記記好是“五事七計”;指望考場上超常發揮是“詭道”。但超常發揮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超常發揮還是要以平時的學習為基礎。所有真功夫和成績,都是靠時間和汗水積累的,這道理比奇謀詭道聽著要乏味枯燥很多,卻是真正常勝不敗的技術。
名家注解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李笙注:“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六十算以上為多算,六十算以下為少算。”
《計篇》全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