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慶歷新政

此會過后,夏末,黔南迎來一場夏收。

谷滿倉,葉滿樹枝,人滿笑容,日子好了,沒有了戰爭,也沒有了從前沉重的地租、上供,百姓們自然也就能吃飽了。

不僅如此,府君還大開好幾個工廠招工,凡是有氣力,不懶的小伙都可以在里面做工賺錢養家。

一個月一貫八百大錢,可劃算著呢。

如今黔南百姓已經不像從前一樣了,府君免了五年的稅,閑時,大家都可以拿自家的東西去買,會做生意的、機靈一點的都可以自家做點買賣,比如在往來的商隊路邊擺一個茶水攤、吃食鋪,要不上一月就可以賺的兩貫錢。

沒有難纏的地痞流氓、惡霸,就連護衛軍戰士也是公平買賣,從不賒欠。

笨一點的,能吃苦的,都可以到府君開的工廠做工,而且還有幾天的假期,可以陪媳婦孩子。

要是孩子想讀書,以后到宣慰府當官的,也可以交些學費,到府君設立小學和掃盲班去認字。

宣慰府為了方便百姓孩子們讀書,百姓們只需交幾十文錢,就可以讓孩子,在府君高價請來了先生小學讀書。

現在府君更是大度的將天界的仙種分發給他們,這……都不知道讓百姓們該如何報答府君了。

只能在家中供奉府君的長生位,希望老天爺保護府君大人長命百歲。

或者家中男子多的,就讓他們去參加護衛軍,保衛黔南,保衛宣慰府。

前一段時間,百姓也曾聽說,有人因為心中生出了,想當‘大老爺’反過來被欺負老百姓們,差點被開除的事情,所以家里在讓他們參加護衛軍時,一再強調,一定要聽府君大人的話,府君大人讓你干啥就干啥,要是被府君大人開除或者退回來,就不會回家來了。

可惜府君大人每次招募護衛軍都很嚴格,個子矮不行,身子骨弱了也不行。

總得來說,黔南的百姓們很愛戴他們的府君,而府君則是很愛護他們的子民。

為了方便處理百姓們的糾紛,姬云自帶來一些法律的書籍以后,就開始組織人手抄錄,培訓相關法律意識,并且每個月都會派出巡回法庭幫忙處理審判百姓之間的糾紛。

有土匪作亂,有地主殘害百姓,護衛軍、巡回法庭都會為大家做主,幫忙剿滅、抓捕他們,可以說護衛軍就是他們百姓的守護神、大救星啊。

慶歷二年(1042年)閏九月,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涇原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獲知夏軍來攻,命副使葛懷敏率軍阻擊,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余人(定川寨之戰)。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西夏軍隊撤出邊塞。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軍事才能,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姬云好像想起來這么一件事情,同年在中秋之時,不惜動用黑龍牙小隊,讓其快馬加鞭將西夏人即將在九月入侵邊關之事,寫一封迷信告知范仲淹,可惜,等信送到時,西夏已經發兵了。

歷史結局并沒有改變多少,可是范仲淹卻覺得十分對不起姬云,因為他前一段時間剛剛從他準備推薦姬子夢到他那里讀書的好友處得知,姬云已經被陛下御口斷絕科舉之路了。

可姬云卻依舊不棄前嫌,派人來向他報信,可見其心是如此的忠君愛國,哪怕是自己已斷絕前程,他卻不改報國之志,這不僅讓范仲淹很愧疚他啊。

如此有學問,有品德,有才華,有見地,有志向的年輕人,他竟然不能向舉薦使朝廷重用他,這使得范仲淹很是愧疚,原本他已經寫好向陛下舉薦姬云,可是現在范仲淹悲憤之下,只能又寫一封書信回姬云,表示自己抱歉之心,同時對他愛國忠君之心表示贊賞,另外范仲淹又向仁宗上了一封直言勸諫的奏折,說,國家不能明察賢才,以至于賢才流浪人間,從事商賈之事,已經犯錯了,可是如今更再斷絕賢才前途未來之事,更是錯上加錯,請陛下收回成命,下罪已詔。

可是范仲淹的奏折在上書以后,卻被仁宗留中了。

此事又在范仲淹多次上書后,不了了之了。

同年,十一月,仁宗采納范仲淹建議,恢復設置陜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韓琦、龐籍分領職事。范仲淹與韓琦在涇州設置官第,將文彥博調到秦州做統帥,滕宗諒調到慶州做統帥,張亢擔任渭州的統帥。范仲淹作將領,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于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歷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仁宗怎會為了一個名不經傳的鄉野之人,就下罪己詔呢?

此事過后,姬云與范仲淹多次相互來往書信,兩人竟成了忘年之交,好在姬云也多次寫信勸諫范仲淹,讓他不必擔心,只要有愛國之心,在哪里都可以報國,不要因為自己而使君臣生了嫌隙,而如今,范先生更應該把心全部放在大宋朝政上,姬云預感他明年就會被仁宗召回汴京,主持朝政改革。

也正是有了姬云這么一勸諫,范仲淹才只是每月上書仁宗一次,但仁宗皆是不批不發,態度不明,最后導致凡是仁宗每月在月初見到范仲淹的勸諫奏折連看都不看。

果然,正姬云所說,慶歷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六月,諫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仁宗調整輔臣結構后,多次召見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詢天下大事。范仲淹雖感謝皇恩,卻認為事有先后,朝廷陳弊積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仁宗遂親筆詔書,開天章閣、陳設筆硯、賜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納,詔書統一頒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輔臣反對而作罷。

自此浩浩湯湯的“慶歷新政”開始了。

PS:以下是范文正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原文,不喜歡的讀者大大們,可以自行跳過。

伏奉手詔“今來用韓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韓琦暫往陜西,范仲淹、富弼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兼章得象等同心憂國,足得商量。如有當世急務可以施行者,并須條列聞奏,副朕拔擢之意“者。臣智不逮人,術不通古,豈足以奉大對。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預聞政事,又詔意丁寧,臣戰汗惶怖,曾不獲讓。

臣聞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何哉?綱紀浸隳。制度日削,恩賞不節,賦斂無度,人情慘怨,天禍暴起。惟堯舜能通其變,使民不倦。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按搜蕴煜轮碛兴F塞,則思變通之道。既能變通,則成長久之業。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然則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臣敢約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條奏。愿陛下順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幾法制有立,綱紀再振,則宗社靈長,天下蒙福。

一曰明黜陟。臣觀《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叭粍t堯舜之朝,建官至少,尚乃九載一遷,必求成績,而天下大化,百世之后,仰為帝范。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無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無所稱者,至老不遷。故人人自勵,以求績效。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不限內外,不問勞逸,賢不肖并進,此豈堯舜黜陟幽明之意耶!假如庶僚中有一賢于眾者,理一郡縣,領一務局,思興利去害而有為也,眾皆指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差失,隨而擠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祿,安然而莫有為也。雖愚暗鄙猥,人莫齒之。而三年一遷,坐至卿監丞郎者,歷歷皆是,誰肯為陛下興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去政事之弊,葺紀綱之壞哉!利而不興則國虛,病而不救則民怨。弊而不去則小人得志,壞而不葺則王者失。賢不肖混淆,請托僥幸,遷易不已,中外苛且,百事廢墮,生民久苦,羣盜漸起。勞陛下旰昃之憂者,豈非官失其正而致其危耶!至若在京百司,金谷浩瀚,權勢子弟長為占據,有虛食稟祿,待闕一二年者。暨臨事局,挾以勢力。豈肯恪恭其職?使祖宗根本之地,綱紀日隳。故在京官司,有一員闕,則爭奪者數人。其外任京朝官,則有私居待闕,動逾歲時,往往到職之初,便該磨勘,一無勤效,例蒙遷改。此則人人因循,不復奮勵之由也。

臣請特降詔書,今后兩地臣僚,有大功大善,則特加爵命;無大功大善,更不非時進秩。其理狀尋常而出者,只守本官,不得更帶美職。應京朝官在臺省、館閣職任,及在審刑、大理寺、開封府、兩赤縣、國子監、諸王府,并因保舉及選差監在京重難庫務者,并須在任三周年,即與磨勘。若因陳乞,并于中書、審官院愿在京差遣者,與保舉選差不同,并須勾當通計及五周年,方得磨勘。如此則權勢子弟,肯就外任,各知艱難。亦有俊明之人,因此樹立,可以進用。如今日已前受在京差遣已勾當者,且依舊日年限磨勘.其未曾交割勾當。卻求外任者,并聽其外任。在京朝官到職勾當及三年者與磨勘,內前任勾當年月日及公程日限,并非因陳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請月日,并令通計。其遠官近地,勞逸不同,并在假待闕及公程外住滯,或因公事,非時移替。在道月日委有司別行定奪聞奏。如任內有私罪并公罪徒以上者,至該磨勘日,具情理輕重,別取進止。其庶寮中有高才異行,多所薦論,或異略嘉謀,為上信納者,自有特恩改遷,非磨勘之可滯也。又外任善政著聞,有補風化;或累訟之獄,能辨寃沈;或五次推勘,人無翻訟;或勸課農桑,大獲美利;或京城庫務,能革大弊,惜費巨萬者,仰本轄保明聞奏,下尚書省集議。為眾所許,則列狀上聞,并與改官,不隔磨勘?;蛴挟愅?,各以所執取旨,出于圣斷。仍請詔下審官院、流內銓、尚書考功,應京朝官選人逐任得替,明具較定考績、結罪聞奏。內有事狀猥濫,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別取進止。已上磨勘考績條件,該說不盡者,有司比類上聞。如此,則因循者拘考績之限,特達者加不次之賞,然后天下公家之利必興,生民之病必救,政事之弊必去,綱紀之壞必葺,人人自勸,天下興治,則前王之業,祖宗之權,復振于陛下之手矣。其武臣磨勘年限,委樞密院比附文資定奪聞奏。

二曰抑僥幸。臣聞先王賞延于世,諸侯有世子襲國,公卿以德而任,有襲爵者,《春秋》譏之。及漢之公卿,有封爵而歿,立一子為后者,未聞余子皆有爵命。其次寵待大臣,賜一子官者有之,未聞每歲有自薦其子弟者。祖宗之朝,亦不過此。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樂,與臣下共慶,恩意漸廣。大兩省至知雜御史以上,每遇南郊并圣節,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監奏一子充試銜。其正郎、帶職員外郎,并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齋郎。其大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于庶僚,大示區別,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今百姓貧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輕,政事不舉。俸祿既廣,刻剝不暇。審官院?;汲淙?,無闕可補。臣請特降詔書,今后兩府并兩省官等,遇大禮許奏一子充京官,如奏弟侄骨肉,即與試銜外,每年圣節更不得陳乞。如別有勛勞著聞于外,非時賜一子官者,系自圣恩。其轉運使及邊任文臣初除授后,合奏得子弟身事者。并候到任二年無遺闕,方許陳乞。如二年內非次移改者,即許通計三年陳乞。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少卿、監以上,并同兩省,遇大禮各奏薦子孫。其正郎、帶館職員外郎,并省府推判官、外任提點刑獄以上,遇大禮合該奏薦子孫者,須是在任及二周年,方得陳乞。已上有該說不盡者,委有司比類聞奏。如此則內外朝臣,各務久于其職,不為茍且之政,兼抑躁動之心。亦免子弟充塞銓曹,與孤寒爭路,輕忽郡縣,使生民受弊。其武臣入邊上差遣,并大禮合奏薦子弟者,乞下樞密院詳定比類聞奏。

又國家開文館,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秘庭,覽羣書,以待顧問,以養器業,為大用之備。今乃登進士高等者,一任才罷,不以能否,例得召試而補之。兩府、兩省子弟親戚,不以賢不肖,輒自陳乞館閣職事者,亦得進補。太宗皇帝建崇文院、秘閣,自書碑文,重天下賢才也。陛下當思祖宗之意,不宜甚輕之。臣請特降詔書,今后進士三人內及第者,一任回日。許進于教化經術文字十軸,下兩制看詳,作五等品第。中第一第二等者,即賜召試;試又優等,即補館閣職事。兩府、兩省子弟,并不得陳乞館閣職事及讀書之類。御史臺畫時彈劾,并諫院論奏。如館閣闕人,即委兩地舉文有古道、才堪大用之士,進名同舉,并兩制列署表章,仍上殿稱薦,以充其職。如此,則館閣職事更不輕授,足以起朝廷之風采,紹祖宗之本意,副陛下慎選矣。

三曰精貢舉。臣謹按《周禮》卿大夫之職,各教其所治,三年一大比,考其德行道藝,乃獻賢能之書于王。賢為有德行,能為有道藝。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天府,太廟之寶藏也。蓋言王者舉賢能,所以上安宗社,故拜受其名,藏于廟中,以重其事也。卿大夫之職,廢既久矣。今諸道學校,如得明師,尚可教人六經,傳治國治人之道。而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或謂救弊之術無乃后時,臣謂四海尚完,朝謀而夕行,庶乎可濟,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亂哉!

臣請諸路州郡有學校處,奏舉通經有道之士,專于教授,務在興行。其取士之科,即依賈昌朝等起請,進士先策論而后詩賦;諸科墨義之外,更通經旨。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則天下講學必興,浮薄知勸,最為至要。內歐陽修、蔡襄更乞逐場去留,貴文卷少而考校精。臣謂盡令逐場去留,則恐舊人桿格,不能創習策論,亦不能旋通經旨,皆憂棄遺,別無進路。臣請進士舊人三舉以上者,先策論而后詩賦。許將三場文卷通考,互取其長。兩舉、初舉者,皆是少年,足以進學,請逐場去留。諸科中有通經旨者,至終場,別問經旨十道,如不能命辭而對,則于知舉官員前,講說七通者為合格。不會經旨者,三舉已上即逐場所對墨義,依自來通粗施行。兩舉、初舉者,至于終場日,須八通者為合格。

又外郡解發進士、諸科人,本鄉舉里選之式,必先考其履行,然后取以藝業。今乃下求履行,惟以詞藻、墨義取之,加用封彌,不見姓字,實非鄉里舉選之本意也。又南省考試舉人,一場試詩賦,一場試策,人皆精意,盡其所能。復考校日久,實少舛謬。及御試之日,詩賦文論共為一場,既聲病所拘,意思不遠。或音韻中一字有差,雖生平苦辛,即時擯逐。如音韻不失,雖末學淺近,俯拾科級。既鄉舉之處不考履行,又御試之日更拘聲病,以此士之進退,多言命運而不言行業。明君在上,固當使人以行業而進,而乃言命運者,是善惡不辨而歸諸天也,豈國家之美事哉!臣請重定外郡發解條約,須是履行無惡、藝業及等者,方得解薦,更不封彌試卷。其南省考試之人,已經本鄉詢考履行,卻須封彌試卷,精考藝業,定奪等第,進入御前。選官覆考,重定等第訖,然后開看南省所定等第,內合同姓名偶有高下者,更不移改。若等第不同者,人數必少,卻加封彌,更宣兩地參校,然后御前放榜,此為至當。內三人已上,即于高等人中選擇,圣意宣放。其考校進士,以策論高、詞賦次者為優等,策論平、詞賦優者為次等。諸科經旨通者為優等,墨義通者為次等。已上進士、諸科,并以優等及第者放選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選限。自唐以來,及第人皆守選限。國家以收復諸國,郡邑乏官,其新及第人,權與放選注官。今來選人壅塞,宜有改革,又足以勸學,使其知圣人治身之道,則國家得人,百姓受賜。

四曰擇官長。臣聞先王建侯,以共理天下。今之刺史、縣令,即古之諸侯。一方舒慘,百姓休戚,實系其人。故歷代盛明之時,必重此任。今乃不問賢愚,不較能否,累以資考,升為方面。懦弱者不能檢吏,得以蠹民;強干者惟是近名,率多害物。邦國之本,由此凋殘。朝廷雖至憂勤,天下何以蘇息!其轉運使并提點刑獄按察列城,當得賢于眾者。臣請特降詔書,委中書、樞密院且各選轉運使、提點刑獄共十人,大藩知州十人;委兩制共舉知州十人;三司副使、判官同舉知州五人;御史臺中丞、知雜、三院共舉知州五人;開封知府、推官共舉知州五人;逐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各同舉知州五人,知縣、縣令共十人;逐州知州、通判同舉知縣、縣令共二人。得前件所舉之人,舉主多者先次差補。仍指揮審官院、流內銓今日以后所差知州、知縣、縣令并具合入人歷任功過、舉主人數聞奏,委中書看詳。委得允當,然后引對。如此舉擇,則諸道官吏庶幾得人,為陛下愛惜百姓,均其徭役,寬于賦斂,各獲安寧,不召禍亂,天下幸甚。

五曰均公田。臣聞《易》曰:“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按搜允ト损B民之時,必先養賢。養賢之方,必先厚祿。厚祿然后可以責廉隅,安職業也。皇朝之初,承五代亂離之后,民庶凋弊,時物至賤。暨諸國收復,天下郡縣之官少人除補,至有經五七年不替罷者?;虿帕T去,便入見闕。當物價至賤之時,俸祿不輟,士人之家無不自足。咸平已后,民庶漸繁,時物遂貴。入仕門多,得官者眾,至有得替守選一二年,又授官待闕一二年者。在天下物貴之后,而俸祿不繼,士人家鮮不窮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喪不得葬者,比比有之。復于守選、待闕之日,衣食不足,貸債以茍朝夕。到官之后,必來見逼,至有冒法受贓,賒貸度日,或不恥賈販,與民爭利。既為負罪之人,不守名節,吏有奸贓而不敢發,民有豪猾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于是貧弱百姓理不得直,寃不得訴,徭役不均,刑罰不正,比屋受弊,無可奈何,由乎制祿之方有所未至。

真宗皇帝思深慮遠,復前代職田之制,使中常之士自可守節,婚嫁以時,喪葬以禮,皆國恩也。能守節者,始可制奸贓之吏,鎮豪猾之人。法乃不私,民則無枉。近日屢有臣僚乞罷職田,以其有不均之謗,有侵民之害。臣謂職田本欲養賢,緣而侵民者有矣,比之衣食不足,壞其名節,不能奉法,以直為枉,以枉為直,眾怨思亂而天下受弊,豈止職田之害耶!又自古?;及俟僦貎榷p外,唐外官月俸尤更豐足,簿尉俸錢尚二十貫。今窘于財用,未暇增復。臣請兩地同議外官職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給者給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喪葬之禮不廢,然后可以責其廉節,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廢可誅。且使英俊之流,樂于為郡為邑之任,則百姓受賜。又將來升擢,多得曾經郡縣之人,深悉民隱,亦致化之本也。惟圣慈深察,天下幸甚。

六曰厚農桑。臣觀《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按搜允ト酥?,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之政,必先務農;農政既修,則衣食足;衣食足,則愛膚體;愛膚體,則畏刑罰;畏刑罰,則寇盜自息,禍亂不興。是圣人之德,發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農畝。故《詩》有《七月》之篇,陳王業也。今國家不務農桑,粟帛常貴。浙江諸路歲糴米六百萬石,其所糴之價與輦運之費,每歲共用錢三百余萬貫文。又貧弱之民,困于賦斂,歲伐桑棗,鬻而為薪。勸課之方,有名無實。故粟帛常貴,府庫日虛。此而不謀,將何以濟!

臣于天下農利之中,粗舉二三以言之。且如五代羣雄爭霸之時,本國歲饑,則乞糴于鄰國,故各興農利,自至豐足。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又浙西地卑,??嗨疀l。雖有溝河,可以通海,惟時開導,則潮泥不得而堙之。雖有堤塘,可以御患,惟時修固,則無摧壞。臣知蘇州日,點檢簿書,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計出米七百余萬石。東南每歲上供之數六百萬石,乃一州所出。臣詢訪高年,則云曩時兩浙未歸朝廷,蘇州有營田軍四都,共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河筑堤,以減水患。于時民間錢五十文糴白米一石。自皇朝一統,江南不稔則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則取之淮南,故慢于農政,不復修舉。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失東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石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貫文省,比于當時,其貴十倍,而民不得不困,國不得不虛矣。

又京東西路有卑濕積潦之地,早年國家特令開決之后,水患大減。今罷役數年,漸已堙塞,復將為患。臣請每歲之秋,降勅下諸路轉運司,令轄下州軍吏民各言農桑之間可興之利、可去之害。或合開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類,并委本州軍選官計定工料,每歲于二月間興役,半月而罷,仍具功績聞奏。如此不絕。數年之間,農利大興。下少饑歲,上無貴糴,則東南歲糴輦運之費大可減省。其勸課之法,宜選官討論古制,取其簡約易從之術,頒賜諸路轉運使,及面賜一本,付新授知州、知縣、縣令等。此養民之政、富國之本也。

七曰修武備。臣聞古者天子六軍,以寧邦國。唐初京師置十六將軍官屬,亦六軍之義也。諸道則開折沖、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每歲三時耕稼,一時習武。自貞觀至于開元,百三十年,戎臣兵伍,無一逆亂。至開元末,聽匪人之言,遂罷府兵。唐衰,兵伍皆市井之徒,無禮義之教,無忠信之心,驕蹇兇逆,至于喪亡。我祖宗以來,罷諸侯權,聚兵京師,衣糧賞賜豐足,經八十年矣。雖已困生靈、虛府庫,而難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師也。今西北強梗,邊備未足,京師衛兵多遠戍,或有倉卒,輦轂無備,此大可憂也。遠戍者防邊陲之患,或緩急抽還,則外御不嚴,戎狄進奔,便可直趨關輔。新招者聚市井之輩,而輕囂易動,或財力一屈,請給不充,則必散為羣盜。今生民已困,無可誅求,或連年兇饑,將何以濟!贍軍之策,可不預圖?若因循過時,臣恐急難之際,宗社可憂。

臣請密委兩地,以京畿見在軍馬,同議有無闕數。如六軍末整,須議置兵,則請約唐之法,先于畿內并近輔州府召募強壯之人,充京畿衛士。得五萬人以助正兵,足為強盛。使三時務農,大省給贍之費;一時教戰,自可防虞外患。其召募之法,并將校次第,并先密切定奪聞奏。此實強兵節財之要也。候京畿近輔召募衛兵,已成次第,然后諸道放此,漸可施行。惟圣慈留意。

八曰減徭役。臣聞漢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詔曰:“夫張官置吏,所以為人也。今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二府于是條奏并省四百余縣,天下至治。臣又觀西京圖經,唐會昌中,河南府有戶一十九萬四千七百余戶,置二十縣。今河南府主客戶七萬五千九百余戶,仍置一十九縣。主戶五萬七百,客戶二萬五千二百。鞏縣七百戶,偃師一千一百戶,逐縣三等而堪役者,不過百家,而所供役人不下二百數。新舊循環,非鰥寡孤獨,不能無役。西洛之民,最為窮困。臣請依后漢故事,遣使先往西京并省諸邑為十縣。其所廢之邑,并改為鎮,令本路舉文資一員,董榷酤、關征之利兼人煙公事。所廢公人,除歸農外,有愿居公門者,送所存之邑。其所在邑中役人,卻可減省歸農,則兩不失所。候西京并省稍成倫序,則行于大名府,然后遣使諸道,依此施行。仍先指揮諸道防團州已下,有使、州兩院者,皆為一院,公人愿去者,各放歸農。職官廳可給本城兵士七人至十人,替人力歸農。其鄉村耆保地里近者,亦令并合。能并一耆保管,亦減役十余戶。但少徭役,人自耕作,可期富庶。

九曰覃恩信。臣竊覩國家三年一郊,天子齋戒袞冕,謁見宗廟,乃祀上帝。大禮既成,還御端門,肆赦天下,曰:赦書日行五百里,敢以赦前事言者,以其罪罪之,欲其王澤及物之速也如此。今大赦每降,天下歡呼。一兩月間,錢谷司存督責如舊,桎梏老幼,籍沒家產。至于寬賦斂。減搖役,存恤孤貧,振舉滯淹之事,未嘗施行,使天子及民之意,盡成空言,有負圣心,損傷和氣。臣請特降詔書,今后赦書內宣布恩澤,有所施行,而三司、轉運司、州縣不切遵稟者,井從違制,徒二年斷,情重者,當行刺配。應天禧年以前天下欠負,不問有無侵欺盜用,并與除放,違者仰御史臺、提點刑獄司常切覺察糾劾,無令壅遏。臣又聞《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肮视醒册髦Y,察諸侯善惡,觀風俗厚薄,此圣人順動之意。今巡狩之禮不可復行,民隱無窮,天聽甚遠。臣請降詔中書,今后每遇南郊赦后,精選臣僚往諸路安撫,察官吏能否,求百姓疾苦,使赦書中及民之事,一一施行,天下百姓莫不幸甚。

十曰重命令。臣聞《書》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皽事晌模T被制書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失錯者,杖一百。又監臨主司受財而枉法者,十五疋,絞。蓋先王重其法令,使無敢動搖,將以行天下之政也。今覩國家每降宣勅條貫,煩而無信,輕而弗稟,上失其威。下受其弊。蓋由朝廷采百官起請,率爾頒行,既昧經常,即時更改,此煩而無信之驗矣。又海行條貫,雖是故違.皆從失坐,全乖律意,致壞大法,此輕而弗稟之甚矣。臣請特降詔書,今后百官起請條貫,令中書、樞密院看詳會議,必可經久,方得施行。如事干刑名者,更于審刑、大理寺勾明會法律官員參詳起請之詞,刪去繁冗,裁為制敕,然后頒行天下,必期遵守。其沖改條貫,并令繳納,免致錯亂,誤有施行。仍望別降敕命,今后逐處當職官吏親被制書,及到職后所受條貫,敢故違者,不以海行,并從違制,徒二年。未到職已前所降條貫,失于檢用,情非故違者,并從本條失錯科斷,杖一百。余人犯海行條貫,不指定違制刑名者,并從失坐。若條貫差失,于事有害,逐處長吏,別見機會,須至便宜而行者,并須具緣由聞奏,委中書、樞密院詳察,如合理道,即與放罪。仍便相度,別從更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汉川市| 内丘县| 郯城县| 鲁山县| 司法| 庆阳市| 杭锦后旗| 涞源县| 宁武县| 武鸣县| 台东县| 穆棱市| 茂名市| 怀柔区| 凉城县| 连江县| 手游| 浦县| 喀什市| 九龙城区| 翁牛特旗| 明水县| 永修县| 乐安县| 东阳市| 吐鲁番市| 若羌县| 汾阳市| 阿尔山市| 卓尼县| 赣榆县| 平果县| 白水县| 岢岚县| 东乡县| 繁昌县| 和平县| 米脂县| 韶关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