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去前安排
書名: 大宋之天子歸來作者名: 姬樹人本章字數: 2552字更新時間: 2020-08-31 08:00:00
姬云招待了趙宗實。
趙宗實從姬云那里得到了,他要親自去汴京的準確消息后,也不由得送了一口氣。
隨后,趙宗實當眾宣旨,賜予了同進士的科舉功名與姬云,而姬云也設了香案,接旨了。
宋仁宗趙禎為了招募姬云,也是下來本的,還冊封姬云為翰林侍詔這種虛職。
姬云不知道這種官位的意義,于是便借自己海外歸來之由,像趙宗實請教了這個官位的由來。
這才得知,所謂的翰林侍詔,全稱‘翰林院侍詔’。
是翰林院的一個職務,主要是謄寫圣旨、文書、檔案等,高級的會根據皇帝的意思草擬圣旨。
而翰林院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藝能之士供職的機構。
初唐玄宗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后逐漸演變為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為待詔。
起草詔制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乃一度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以備起草急詔(兼撰擬詩文)。
開元年間設立的,又另建翰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制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秩品。
無平無級,或許是宋仁宗為了堵住那些科舉出身讀書人的口吧!
趙宗實與姬云吃了一坐酒席,趙宗實在席間顯得很謹慎,這期間趙宗實向姬云請教了一些學問。
譬如,姬云對于大宋當前的一些看法,趙宗實恭謙的態度到讓姬云覺得很好,姬云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姬云詳細的為趙宗實分析,現在大宋的國情,其中包含了宋、遼、西夏三國的情況。
姬云認為,如今遼人已經開始逐漸衰敗已不成氣候了,若是在過上幾代人,只拍遼人內部將會逐漸崩塌,雖然宋與遼關系還不是太好,偶爾常會有邊患,但是問題不大,只有邊軍自己沒有戰略上出錯,遼人自己便會斷掉往日的鋒芒。
現在大宋主要的問題還是西夏,西夏尤如一只瘋狗,你不可以以常理去推遲它。
但還需謹慎的去對待它,提防它,時刻去關注它內部的情況。
時間久了,你若認為他學乖了怕了,那邊是錯誤的,因為他本身就是從戰爭中建國的,所以就未來十年乃至三十年以內,它都會不斷襲擊大宋的西北之地,西夏人尤如一群餓瘋的人,而大宋西北之地就像一塊美味的肥肉,可惜大宋的河西走廊已丟,現在的西夏人就是老貓枕咸魚,若是忍得住還好,若是忍不住,它半夜就得偷吃你一口。
但是姬云還說了,大宋最大的問題不是來自外部的,而是來自內部的,隨著遼、西夏兩國放慢了對大宋的進攻之始,朝中一些人便認為自己可以安享太平了。
這是很危險的,若是官家始終緊抓軍隊的戰力還好。
姬云言盡至止,有些話,他不能說。
雖然趙宗實一再追問姬云,但是姬云卻說,這些還要看官家的意思,他就算能改變官家的一些看法,可是天下人已經不想再打仗了,他也無可奈何啊。
姬云對大宋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而趙宗實卻也是憂心忡忡的。
席散后,姬云借以要寫信告知家人為由,走了。
而趙宗實則是帶著他的憂心回去了。
趙宗實一回到住處,便寫一封奏折,以快馬送入京中。
當然了,其中還包含了趙宗實與姬云此次談話的內容。
“子歧先生果然大才啊!若是我能跟學習學問就好了……只可惜……”趙宗實帶酒意,微微望著朦朧的月色,不僅感慨道。
姬云趁著夜色寫了幾封書信交待了孫靈靈,讓她保重身體,不要擔心,自己要去京城一趟,等處理完京城事后,他便會立刻回來。
給孫靈靈寫完信后,姬云心中一直牽掛著她,那一顰一笑都纏著他的心魂,姬云今夜無眠了。
沒有了睡意,索性不睡了。
姬云連夜寫了好幾封書信,有的是給高墻大叔的,有的是給老寨主的,有的是給老巫師的,還有的是給吳大叔的。
信中的內容有安排下一步軍務的,也有囑咐讓宣慰府的官員們都下去看看百姓們生活怎么樣的。
先公后私,待寫完公事上后,姬云又都給他們去了私信,其中姬云還命令姜成加緊督造海船,訓練海軍,他們要在兩年后,正式出海,開始海外發展計劃,現在可以派出一支小規模的商隊,去打探一下流求島的具體情況,最好是能提前畫好一些相關海圖。
為下一步計劃奠定好基礎。
此時的寶島流求,還不屬于宋朝的領土。
大宋擁有繁盛的海洋貿易,大宋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商船隊和強大的水師。
大宋的商船隊可以遠及西亞和東非,水師更是獨步天下,堪稱世界第一海上力量。
不過雖然大宋擁有發達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擁有強大的海軍,但奇怪的是,大宋水師那么強大,但卻一直沒有把流求納入本土。
這因為,第一,流求島孤懸海外,雖然現在被稱為“寶島”,但在此時非常荒僻,根本沒人愿意去。
且當地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不僅蚊蟲眾多,而且瘴氣嚴重,熱帶病流行,一般人根本無法適應,而且島上有野蠻彪悍的土著居民。除了臨時躲避風雨的漁民和一些海盜根本沒人去,偌大的島上只有數萬仍然處于漁獵階段的土著居民。中原地區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加上華夏人深深的戀土情結,自然沒人愿意去荒僻的流求,不是生活不下去誰愿意去那蠻荒之地受苦。
第二,大宋占據著富庶的中原和江南,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而流求島孤懸海外,與世隔絕,自然條件又惡劣,發展水平很低,連國家形態都沒有出現,一直處于部落形態,屬于中原王朝眼里的化外之地。
古代連嶺南和福建都被認為是蠻荒之地,朝鮮、交趾這種文明國家都被視為蠻夷,處于漁獵階段的臺灣,大宋自然看不上眼,他們連朝貢的資格都沒有。
對于宋朝統治者而言,流求就是白給都不要,別說興師動眾的跑到海峽對岸去搶。實際上,就是搶了也搶不到什么,搶他連路費都不夠,占了還得倒貼錢,開發成本太高了。況且當時流求的開發程度和價值還不如海南,海南都被視作為流放之地,不要說比海南遠得多、荒涼得多的流求。
第三,航海條件不允許,更嚴重的是,流求島海峽通航條件很差,波濤洶涌的黑潮讓人望而生畏,以當時的條件去流求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簡直是九死一生,比去琉球、日本還危險。
清代民諺形容渡臺是“六死三留一回頭”。從此處可以看出,在當時去臺灣有多兇險。即使到了流求,移民們能不能生存還是問題。且不說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野蠻的土著,就是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由于路途遙遠兇險,海上運輸不便,島上移民必須要自己想辦法籌措糧草,而在熱帶、亞熱帶叢林開墾一片熟地需要很長時間,等到土地開墾出來移民估計早都餓死了。
在此時,流求條件是真不怎么樣,去流求島的風險又非常高,所以別說南宋,即使到了明朝也同樣沒把流求當回事,否則流求也不會被荷蘭人占領。
他們不要,但是姬云要啊!
姬云要想征服東海,就必須要開發流求,以此為跳板。
至到次日黎明,姬云方才感到困倦,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