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正月份土豆、花生就可以下種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先育苗,使用營養缽,到時候移栽就行,他派了十個人專門照看研究,還專門在山川壇建了三間大溫室,用透明的玻璃蓋頂,墻內裝有壁爐,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玉米,土豆、辣椒等需要盡可能多的種子,南瓜和菜豆可以傳出去,而花生、番茄、向日葵則要控制起來,不能外流。
一想到魚香肉絲、糖醋里脊和宮保雞丁等菜,他就特別想吃。
清明節的前一天,朱瞻基親自率領大臣于大前門種樹,隔天則去昌平陵寢祭拜。
回程后,特意去看了這些新品種的長勢情況,還都不錯,已經全部移栽到地里,他記得辣椒在南方是冬天就育苗的,不知道北方如何,還有這個番茄也不好伺候,怕干又怕澇,跟養花差不多。
這一天,他有召集孫繼宗、朱瞻墡和王驥商量事情。
“王愛卿,你有幾個孩子?”
“臣有三個孩子,大的二十一歲。”王驥今年五十一歲,年富力強,能文能武,有一副干勁。
“朕記得去年征兵,現在還軍營嗎?”
“那倒沒有,我家那婆娘吵得很,是讓老二去的。”
“你是永樂二年的進士吧,朝廷像你這樣的干才可不多,楊榮算一個,張輔算一個,你也算一個。”
“哈哈,那皇上夸獎了。”
“古往今來,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往往后代不行,這是為何?即便是王安石的兒子王雱也是英年早逝啊。”
“臣無大才,只希望能夠天下太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臣只做好份內之事,至于子孫后代,能夠當個平凡的人就好,臣倒是沒有什么奢望。”
“說的好哇,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大志,朕就欣賞你這樣的,說的好不如做的好。”
“呵呵,皇上繆贊。”
“今天找你們來,是講這個玉米的事情,就是這個東西。
它的產量高,不挑土地,耐寒耐澇,以后老百姓就可以少種點粟,不會那么辛苦。
它跟高粱有點像,蟲害比高粱少,口感也好。
土豆也差不多,它是長在土里面的,產量也很好,都不用怎么捯飭。
有了這兩樣,可以這么說,邊疆就再也不用擔心短缺糧食的情況了。”
“有了這兩樣東西,真是大明的福分吶,這都是皇上的功勞。”
“唉,朕就是張張嘴,光輔,今后推廣的工作就靠你們了,提高畝產量,就是節約錢財,增加收入。”
“臣領命。”
“大明朝大部份的人口都是種地為生,不管災年還是豐收年,糧食也賣不了幾個錢,一年到頭還沒有個停歇,還要經常服勞役。
提高畝產量,減輕勞動量,增加副業的收入,錯開農忙的時間,種植一些油料作物或者是棉花等,能夠大幅增加收入的。”
“是的,皇上的想法就是如眾不同啊。”
“我們還要加大京城建設的速度,可以到鄉下去招工,農忙的時候放回去,忙完了再回來繼續賺錢,所需物質,能采購的盡量采購,實用些就好,不要怕花錢,這個生意不虧的。
還是要以幾條大街為主體,以城南高檔消遣為主,城西以文為主,城北以工位主,城東則是市場為主。”
“是。”
“只有我們將京城搞好了,順天府下面的縣就會當做榜樣,依地而興,不能成為京城的附庸。
吏治要搞好,不能鬧出大笑話來,京城的治安狀況怎么樣,是不是好很多?”
“聽說王府尹可是剛正不二,還讓敲打得勝鼓,不合者要受罰。”
“嗯,要繼續保持,這樣才會繁榮。
光輔,農業技術可不光是農作物,還有像家畜等,怎樣防病等。”
“啊,我可忙不過來。”
“慢慢來,不急,京城酒店的生意還好吧?”
“還不錯。”
他又命令由楊士奇帶領三司官員組成流動法庭,于全國宣講新法,受理案件。
番茄的藤蔓長高后,他又去搭架、整枝,為了讓它們能夠充分授花粉,他還讓人弄來了一箱蜜蜂。
番茄很快就結果了,長勢喜人,已經有很多青色的果子,有點像西瓜滕一樣,果實很密集,哪里像以前看到的茄子苗一樣的。
到了六月份的時候,番茄和玉米,有部分已經成熟了,他讓人采摘后送到宮里。
切片撒點白糖,小孩子喜歡得不得了。
他讓悅兒做了幾盤糖醋里脊,這種菜還是夏天吃來得過癮,可惜辣椒還沒有成熟。
玉米也分了一些出去,讓大家都嘗嘗先。
七月份辣椒也開始出來了,悅兒按照他說的做法,試著做了酸辣土豆絲,魚香肉絲和宮保雞丁,玉米則拿來燉湯,很甜的哦。
大家都吃得不亦樂乎,不過他覺得還不夠辣,而且沒有竹筍。
有很多人好奇,魚香肉絲里面沒有魚,其實是用鯽魚腌制的辣椒做出來的。
這時,胡熒上奏請增加國子監的生員。
這個事情讓他很頭疼,那么多生員,還要增加,而且都是填鴨式的教育,整天就是學習,太恐怖了。
“陳師,國子監這樣真的能夠培訓出合適的人才嗎?”
“皇上,夏閣老也是國子監出身的。”
“朕覺得去年殿試的效果很好,還打算繼續使用呢,朕還是覺得經書夠用就行,學到老活到老嘛,如果都像包拯那樣,當了御史還沒有幾年就去世了,豈不可惜?”
“這個是兩回事,皇上,朝廷用人刻不容緩,還是先保持,等有了更好的辦法,再改也不遲啊!”
“那行吧,就這樣吧,等朕想好一個完全之策再說吧。”
國子監倒沒有什么,就是這個八股文,做得好了就可以當官,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