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亦力把里
- 重生之明朝朱瞻基
- 小一號
- 1945字
- 2020-06-29 17:50:46
三月,劉永誠并西寧衛共五千人馬出嘉峪關抵達玉門,赤斤蒙古衛指揮同知且旺失前來迎接。
永樂二年,有塔力尼率所部男婦五百余人來投,朱棣以此地安置,設立衛所,后因功升為指揮同知,死后由其子襲任。
繼續西行前往瓜州即沙州衛,沙州衛是由蒙古酋長困即來率部投奔而來的。半耕半牧,地不過三四百畝,人數不過千,饑不飽食。
劉永誠心想,就這樣的部落給個膽子也不敢襲擊出使朝廷的使者。
繼續西行,前往敦煌,罕東衛密羅簇和尚端岳監藏所部有近兩萬人,害怕朝廷大軍,連忙訴說,急于脫離是非。之后安定衛指揮阿延拜子剌也來了,表示并不知情。
消息傳回朱瞻基這里,他回信,繼續調查,查明后處決該衛指揮使,并將其撤散,人馬逐步轉移到五原,用沙洲衛填補該地。分別在安定、敦煌、瓜州三地設堡駐扎,保證商路的通暢。
劉永誠得到小道消息,這樁劫案可能跟安定衛有些瓜葛,他便派人去請被劫的亦力把里使者前來辨認可疑之物。
他收到皇帝的指示后,便派兵將安定衛所部三面合圍,并嚴令其不得離開。
結果阿延拜子剌經受不住壓力,幾天后趁夜色逃竄,被西寧衛兩千官兵截殺,阿延拜子剌也被指揮使陳通當場斬殺,該部只剩余不到三千殘弱老小,暫時隨大軍轉移到肅州。
亦力把里派遣的使者也順利抵達北京城,朱瞻基親自接見,賜予高檔茶葉十鐵罐,彩幣四表里,新幣一千貫,《內訓》和《勸善書》各十套,單筒望遠鏡一副,金銀琉璃鏡各一套,漆器若干。
鴻臚寺卿胡熒和恭親王與使者密談,給予朝鮮國相同的待遇,允許自由通商,支持其發展訴求,不過要答應大明的三個條件:一是每年朝貢二十名能歌善舞歌姬,二是每年征兵一千人,三是允許少量軍隊駐扎,建立使館,調節矛盾,維持商路暢通。
軍機處,祁三給大家講解西域情報。
“察合臺汗國強盛時期,北邊錫爾河流域到巴爾喀什湖,南邊和田這一大塊全部是它的國土,最為繁華的地方就是河中地區,撒馬爾罕為其首府。
后來答兒麻失里當政時期強令百姓信奉伊斯蘭教,引起蒙古貴族反對。
帖木兒起兵占據河中,征服花剌子模、波斯大部,大敗金帳汗國、奧斯曼帝國等國。
帖木兒死后,他的幼子黑的兒火者于伊犁河建立亦力把里國。
永樂十八年歪思武力奪取了汗位,兩年后占領了吐魯番。
歪思有兩個兒子,羽奴思和也先不花,目前他正在準備謀取河中地區。”
“皇上有擴邊的心思?”
“這個地方矛盾叢叢,傳承無序,經年征伐不斷,朕只是想照舊使用安定衛的策略,扶持弱小,把他移到河中地區,使得亦力把里落入我手。
撒馬爾罕權利更迭頻繁,這次應該也不是歪思的對手。
朕打算在他的兒子身上下點功夫。
當然這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
“皇上你這是驅狼吞虎之計,搞得不好容易引火燒身。”
“所以關鍵還是自身實力強大,再說如果自身不能保持穩定發展,就像撒馬爾罕一樣,誰都想登皇帝的寶座,那么一切謀劃也是白費。
一切還是要靠你們,爭取在十年之內把瓦剌消滅之,派軍隊永久駐扎。
朕相信鐵木真能夠做的到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將這一外患永遠根除。當然就像撒馬爾罕之地一樣,信奉伊斯蘭教,朕看就是群魔亂舞之地,即使再好,朕也不屑一顧。”
“皇上放心,臣必能幫助陛下達成心愿。”
“文弼的本事朕是知道的,還是要向勉仁多多學習,真正能夠懂得朕的心事的人少!”
楊榮心說,我也不是很懂。
等朱瞻基走后,張輔問楊榮,皇上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根據皇上的意思,大概是希望大明能夠長治久安,千秋萬代。”
“這個……”不會是跟他自己有關系吧?
“文弼,你別胡思亂想,我說的不是你想的那個意思。”
“嗯,皇上的眼里,這些番邦之人都不算什么吧,我看皇上說的是下一代的事情。”
“我贊同,皇上的目光向來長遠。”
朱瞻基到了恭親王這里,聽他講述跟亦力把里會談的事情。
“亦力把里派使者幾次三番地覲見我朝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請求大明冊封他為汗,還有就是貿易,他們需要我們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鐵器等等,另外可以向我們提供馬、駱駝、羊、玉璞、梧桐堿、硫磺、速來蠻石、松都魯思等。”
“這些玉石并沒有什么用,并不是我們必需的,馬匹只需要頂尖的好馬,其他的也不一定要從西域購買。”
“好像是這么回事,感覺有點吃虧。”
“以后規定只有上好的玉器和上等的好馬及金銀,才可以換得絲綢和瓷器。
可以在嘉峪關設點專賣,沒有必要專門在北京城貿易,耽誤大量的時間。
鐵器有賺頭也可以少量賣賣。
我們還是要謀國,今后把它打下來,什么石頭還不是要什么樣有什么樣?”
“要怎么謀?”朱瞻墡笑著問道。
“現在說這些還早。”
以前朱瞻基還看見朱棣為了九邊的每一個衛所指揮使仔細斟酌人選,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小兒科,西域諸國也沒有什么好的,跟人差不多,人弱被人欺,國弱被人滅。
他命令選拔優秀基層軍官進入府軍前衛場地訓練學習,現在府軍前衛都空了好長時間了。先期學習文化知識,兼兵法、陳法、軍法等,后期學習畫圖、偵查、指揮等等。同時選拔民間優秀的好苗子進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