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朱瞻基當政以來,京城里就少不了各種談資,生意最火爆的就是茶樓了,大前門現在人來車往,好不熱鬧,最火的還是哈密拉面館了,除了二十二號一直空閑之外,門前也擺了幾張圓桌,由于來吃面的人太多,不得不采取叫號。
今年最火的要算辣椒了,甭管朝堂鬧翻天,哈密拉面的價格就沒有漲過,現在辣椒已經漲到一百多文一斤,還沒得賣,在酒樓炒個青椒土豆絲都要一貫錢。
辣椒子也賣到五百文一份,還不包活,目前也只有西山皇莊的莊戶有一些流出來。到了第二年辣椒禾苗上市,同樣不包活,賣五十文一顆。
當然番茄醬也只有一些達官顯貴才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賜,盡管代王這些年一直不受新皇帝待見,但是該有的待遇還是有的,這次皇帝專門送來了蕃茄醬、辣椒醬、御酒、種子等等。
代王也只能耍一些無奈手段,沒有別的辦法,這不皇上又派人來訓話,護衛也沒有了,這么大的王宮,顯得空蕩蕩的,要在以前他早就喊打喊殺了。
“臣謝皇上隆恩。”唯一的好處就是,徐州馬場的份子錢,皇帝幫他交了。
朱瞻基所在辦公的場所還是以前朱棣以前辦公就寢的地方,桌子上還有一方朱棣經常使用的硯臺,每日里打掃工作,都是長公主帶著一幫子年經人在整理。
桌子上已經擺上了幾本皇帝的著作,有《讀死書不如無書》、《君子之道》、《戰論》、《法論》、《金融學》、《治國之道》共六本。
早朝后,他就看到了,翻了翻,沒有什么大的毛病。
“皇上,我最近又看了幾遍,不得不說,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那你看出了什么道理?”他有些好奇。
“就是《論語》只可以治人,不能治國。”
“不錯啊,有點長進啊!”
“什么叫有點長進,太看不起人了。”
“這上面怎么沒有標價?”
“皇上不是打算大量刊印的嗎?”
“是哦,不過,不過現在我又改變想法了,法不輕授,送到圖書館三套,文淵閣、西山學院、應天學院、清華園、文教部、各省學政等各一套。
其他的送到市面上發售吧,三百文一本。”
“什么三百文,你不如去搶得了。”
“說不定今后的殿試題目都在這上面出呢!貴點還不正常嗎?”
“奸商,奸商!”
“把他們全部叫過來吧。”
不一會兒,這些幫他整理修改書稿的人全部到了。
“想當初,皇爺爺曾經要求背誦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結果呢,二十八人沒有一個人能完整地背出來,當時皇爺爺就很生氣,將他們發配到邊關歷練,后來也都得到了重用。
為官首要懂政,方可施政,朕將會在你們這些人當中調出十人,到地方上去任職,沒有選上的也不要氣餒,每個人的長處不一樣,用人用長,即使是平壤之才,也有可用之處。”
第一關是測試題目,主要是了解性格特征,抓取一些信息。
第二關則是對這六本書的闡述和心得。
第三關則是面試提問。
“說說你們山東的情況吧,比如說人口、賦稅、特產、地情、旱情蟲災這些。”他對二年的進士楊銘說道。
“咱們山東地貧民疾,旱災蝗災頻發,百姓缺衣少糧……”
“行了,行了,山東人口有七百余萬,賦稅排名第二,居泰山之厚,得孔學之教化,土地肥沃,扼南北之要,在宋元朝時期,海運河運發達,朕命令海壽在煙臺種蘋果,你可以去嘗嘗。”
他挑了以楊銘為首的十人,打算派往山東任職,楊銘這個人,每次都是第一個來上班,打掃衛生,整理書案,很麻利。同樣是二年的進士侯琎,是個大才子,能言善辯,被他派到胡熒那里就職。
胡榮回到濟寧之后,剛變賣完店鋪和田產,圣旨就到了,任命他為膠州知州,膠州下轄高密和即墨兩縣,由楊銘擔任即墨知縣,開設青島、威海、煙臺三港,設立海關。
這一天,胡善祥到太后這里請安,正好若微也在。
“聽說皇后娘娘這近心情不好,可不要憋出病來喲。”
“妹妹也要笑話我?”
“你們都少說兩句,這事情都怪皇上,連我這個當娘的話也不好使了。”
“太后口里這么說,心里面還不是跟皇上一邊。”若微不在意地說道。
“瞧你這話說的,難道我們一家子還要分個邊?”
為了讓胡善祥安心,太后將朱瞻基叫了過去,狠狠地批了一頓。
晚上,他來到坤寧宮,雖然天氣很熱,但是兩個孩子還是被抱去睡了。
“善祥,我不是跟你說了嗎,這都是朕親自授意的。”
“皇上,管理國家不應該堂堂正正嗎,臣子行事端正,當為天下的表率,你這樣做又有何益呢?”
“是朕錯了,不會讓國丈白遭罪受的,你放心好了。好了,這事情就這樣,任何人也不要說起。”
“皇上,你都承認了,為什么還不讓人說?”
“其實,膠州那里也挺好的,我們不過是左手倒到右手,那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港灣,今后從海上運輸就很方便,讓別人去,我也不放心不是?”
“哼,還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
“行了,行了,朕還在想是不是鬧個更大的動靜來。”
“皇上,你自己要想清楚哦,不要讓親近的人傷心吶!”
“皇后娘娘說的在理,我一定牢牢記住的。”
“噗嗤,你就作賤吧。”
朱瞻基在這邊鬧了這么大的動靜,由于交通阻隔,瓦剌那邊還一點不知情呢,真是白費了他的心思。
他也覺得差不多了,再搞也搞不出什么花樣出來,高手寂寞啊,唯一的能夠鬧出點動靜來的,怕是逼迫寧王造反,可是這個事情完全不行,會有很多變數,憑空生出很多事端出來。
就在這時,于謙又上了一封密奏,說是請求沒收寺廟、道觀和尼姑庵的田產,他覺得這個事情正好合適,不僅要沒收,還要嚴加管理,更不允許邪教組織的存在。
他要求精簡京城的寺廟、道觀和尼姑庵,沒收的田產得到的收益,一律存入太后的慈善基金,方士要考核,和尚、尼姑要控制數量,還有檢查監督他們的日常。
于謙的一系列操作,很快就傳遍了全國,老百姓有的也不理解,為什么要撤除寺廟呢,為什么要沒收寺廟的田產呢?有的說佛祖能保佑一方水土,做官的一路高升,這樣做會不會得罪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