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影響戰爭的“距離”

文 /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

影響戰爭的有“物質”因素,包括戰爭各方的地理環境、人口、經濟實力、武器裝備等;也有“精神”因素,諸如榮譽、恐懼、欲望、文化和價值觀,以及信仰、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在現實中是交織在一起起作用的,但在理論上可以有所側重,以便進行分析和給予強調。比如,一百多年前興起的“地緣政治”理論比較強調“物質”因素的重要性,20世紀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則比較強調“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冷戰結束后,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沖突論”有時也被劃為“地緣政治”一類,但“文明”的概念可能結合了“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因素。

這些因素會影響戰爭的哪些方面呢?首先是戰和,發生還是不發生沖突與戰爭;其次是敵友,除了主要的敵對雙方,還有各自的同盟關系,各自能夠爭取到什么盟友或至少讓某些方保持中立;最后是戰爭的勝負,一些因素決定了一方的勝利或失敗,當然,有時戰爭的結果也可能是妥協和平局。

在一個更廣大的意義上,我們還可以問:上述“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對“政治”有什么影響,哪方面的因素影響更大?我們可以像克勞塞維茨那樣把“戰爭”理解為一種“流血的政治”。在智人形成乃至文明的初期,可能還是“物質”因素,尤其是自然環境因素對人類的影響更大。從一種開端和長久的角度看,地理環境決定論有它的真實意義:各個文明和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對這些文明和國家有著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它們構成一種基本的限制,尤其在開端時期。但是,在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之后,由于各個文明的精神價值取向起到了一種韋伯所說的“導向器”或“轉轍器”的作用,各個文明的發展則又有了很大的差異。

我想提出一個可能跨越“物質”與“精神”劃分的影響戰爭的因素——“距離”(distance)。當然,這一概念首先還是屬于“物質”含義的,而且是那些不太容易改變的物質因素,也就是自然地理的距離。然而,我下面也會談到“距離”在心理乃至倫理方面的一些引申含義。

衡量地理“距離”的尺度是“遠近”。但“距離”似乎又不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也包含著時間的因素。也就是說,這種距離不僅指直線的、平面的距離,還可以包括穿越這空間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比如遇到山脈、江海等自然障礙,雖然同樣是直線距離,但這些地方和平原上的直線距離大不一樣,實際的距離也就遠了。還有一些古人很難通行甚至不可逾越(至少大部隊不可逾越)的、構成“天塹”的距離,比如雪峰連綿的高原、遼闊的沙漠戈壁等。距離遙遠對商業貿易不利,但對預防戰爭卻可能是有利的。

另一個時間影響空間距離的方面,也可以說是主要的方面,則是通過人為的技術,特別是現代技術。地理的距離還在,還是千里、萬里,還是江山湖海,但借助機動車輛、航船、飛機、導彈等工具卻可以迅速通過這一距離,讓人員或武器到達目的地。而爭取到了時間也就爭取到了空間,縮短了時間也就縮短了距離。

我在此中想強調的一個觀點是:正是因為近代以來迅猛發展的技術所帶來的戰爭手段和武器的發展,帶來了地理距離的日益趨近乃至消失。技術成為造成戰爭形態變化的主要原因。

“距離”還意味著“邊界”。“邊界”之內是一個個群體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的概念曾經因為被納粹理論家應用而蒙上惡名,它在上述應用中成為了“擴張”的代名詞。這個概念也可以在“非擴張”的意義上使用,但和“安全空間”“安全系數”等類似概念一樣,各方所理解的、自己所必需的“生存空間”和“安全系數”的范圍是不一樣的,很容易出現互相交叉、伸展到對方空間的情況。

我想從古代中國的歷史,說明一下“距離”對戰爭的影響。

從西周到戰國,有一個似乎是歷史之謎的過程:為什么在西周分封諸侯列國之后,近百個國家,雖然有大有小、有強有弱,卻在數百年里基本相安無事,沒有發生什么大的戰爭?而這一基本和平的狀態為什么在春秋時期開始被打破?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懲罰性而非吞并性的,到了戰國時期則常常是動輒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參加的、力求滅亡對方國家的戰爭。這種狀況持續了兩百多年,不僅諸多小國被滅,剩下的七個大國也在久久相持之后,在最后的十多年里,其中六國被秦國摧枯拉朽地消滅,從而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秦朝。

這一開始是持久和平,后來是持久戰爭的過程自然有多種原因,而我想強調的一個原因就是“距離”。首先是客觀的、地理的距離。那個時代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西周天子開始分封諸侯列國時,其實更重要的是“授民”而非“授土”。也就是說,給予被分封的諸侯以一定的人口,或是劃定的“土著”,或是帶去的族人,在某種意義上,封國也就是一種武裝殖民或開墾。這樣,各國之間的距離相距都比較遙遠,甚至沒有很明顯的邊界。“得人”其實比“得土”更重要,這要靠軟實力而非硬實力,靠一種吸引力。周朝統治者的祖先其實也是這樣,因為施行仁政,他們走到哪里,老百姓往往就跟到哪里。而那時的技術也還影響不到多少戰爭,雖然有弓有劍,也有坐騎和戰車,但都相當笨重和昂貴,機動性不強,很難克服地理的障礙。那時戰爭的形式也還具有騎士風度,戰爭的規模也不大。

西周時代的諸國在地理格局上與古代希臘城邦的格局相似,但又有不同,西周的分封格局加進了更為濃厚的“親親”因素。用王國維的話來說,西周建國的政治原則與倫理原則是合為一體的,即“尊尊、親親、賢賢”。也就是說,西周列國還有一種心理的乃至倫理的約束,這或許也是一種“距離”。如果說地理的距離是“遠”,這心理的距離卻是“近”了。西周分封的諸國多是自己的親戚,且多是有著血緣關系的親戚而非姻親,更重要的是,西周開始大大增強了一種“親親”意識,甚至可以說是將“親親”的宗法作為立國的精神與制度之本。各國統治者的交往也比較密切,常常在一起聚宴,觀樂賦詩。他們之間也比較講究“信義”,出兵必須“有辭”——說出理由;另外也還有一個輿論空間——“有言”。當然,根本上還有一種垂直的政治距離在起作用,這就是“周禮”。所有國家共同尊奉一個天下的共主——周天子,各國的等級以及國內的等級比較分明,一般不得逾越。

但后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繁盛,本國的土地就不夠用了,他國構成誘惑的資源也多了,就開始了爭斗。不過,春秋時期的戰爭,即便某個強國夾有自己的私利,也還常常是以天子的名義進行征討和懲罰的。心理的親疏遠近依舊存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同姓的國家親于異姓的國家,但猜疑和畏懼也開始不斷滋生和加強。到了戰國,地理的距離就變得更近了,邊界犬牙交錯,并隨著強弱的態勢不斷變動;心理的距離則變得越來越遠,倫理的約束也越來越松弛,直到各國變成了完全獨立自利的國家,“親親”的紐帶極其微弱,互相之間越來越缺乏信任,欺詐和暴力成為謀求勝利的主要手段。

在戰國時期,無論地理還是心理的距離都在強化戰爭而不是弱化戰爭。地理位置和距離還影響到敵友關系和戰爭的勝負。當時的七國,秦國在西,齊國在東,中間從北到南是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和楚國。秦國是后來崛起的國家,國力越來越強,它要奪取其他國家的國土,實行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的士人是可以在各個國家之間流動服務的,于是出現了兩派策士:一派主張“合縱”,也就是中間的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一派主張“連橫”,也就是秦國聯合其中的一兩個國家或至少爭取它們的中立,集中力量攻擊一個國家。戰爭的結果是西邊的秦國一個個地削弱他國,最后滅亡了其他六國。在中國的歷史上,大多數戰爭都是西勝東、北勝南。

如果將“距離”引申為一種政治距離、垂直距離,傳統中國社會(恐怕不僅是傳統中國,而且是傳統世界的相當大一部分)的統治也可以說是一種“通過距離進行統治”的社會。官民兩分、君臣兩分,中國的官民兩個階層雖然相差懸殊,但下層民眾中的秀異子弟是可以通過推薦選拔和自愿考試進入官員階層的。兩個階層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垂直流動性,大概一半以上的官員都來自此前三代沒有人做官的家庭。而一旦農家子弟成為官員,官員和平民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這種垂直的距離和平面的距離,或者說政治的距離和地理的距離也是可以結合的:平民不易接觸到官員,官員也不易接觸到君主。深宮大院增加了普通百姓對權威的順從和神秘感,但“天高皇帝遠”也給了民眾相當大的一種“生活空間”——今天人們稱之為“自由”。

無論如何,在秦以后,像西周那種列國之間數百年持久和平的情況再也沒有了。只要一個強國有大大超越于鄰國的實力,就很難避免去侵犯乃至征服其他國家。在此,秦王朝統一中國之后實行的“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車同軌”縮小了交通的距離,“書同文”縮小了文化的距離。即便在分裂時代,人們也懷著統一的夢想,加上君主個人的權力欲望,一有機會就會實踐這一夢想。就像強大的北宋準備對南唐發難,南唐的君主派使節去問:我們畢恭畢敬地侍奉貴國,為什么還要打我們呢?宋太祖只是簡單地回答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人口也是改變距離的一個強有力的因素,不斷增加的人口會使人們和國家越來越接近。中國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已經有五千多萬人口了。中國的中心地帶是幾大平原,容易往來,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高于雪線的高原和大面積的沙漠戈壁——這種遙遠且構成“天塹”的距離,使得中華文明長期在一個與世界其他大文明相對隔絕的格局中發展。中國在歷史上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有能夠克服距離障礙的強悍騎兵,能迅速發起攻擊,也能迅速遠遁。西漢名將陳湯曾經長途奔襲,殺死了匈奴的一個強大部族的首領,并說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語。但總的說,處在北境和西陲、具有高度機動性的游牧民族還是居于更主動的地位,他們早期常常使得邊境戰事不斷,乃至造成分裂的局面,后期的元朝和清朝則征服了整個中國。

在古代世界冷兵器作戰的時代,最能克服距離障礙、最具機動性的大概就是騎兵了。全民皆兵的蒙古人甚至打出了幾個跨歐亞的大帝國。但是,真正使距離對戰爭的影響大幅降低的還是近代以來的技術。現代技術大大縮短了地理的距離,弱化了地理的屏障。開始是能夠脫離身體的武器——槍炮,替代了不能脫離身體的武器——長矛大刀;后來是軍艦、潛艇、飛機、航母等,克服通信距離的技術還有電報、電話,直到今天的超級網絡和各種先進的通信設備。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這樣一條發展線索——武力的重心從陸地發展到海洋,然后又發展到天空乃至太空。

武器發展速度和應用空間的不斷增擴,機動性不斷增長,也是一種對距離的不斷超越——尤其是到了天空,更不要說以后也可能發生戰爭的太空,簡直就是在試圖完全消滅距離和邊界。空權變得越來越重要,各種可以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遠程、中程導彈在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不管這些導彈是空基、陸基還是海基,打擊的目標在空中、海洋還是陸地,重要的是它能最有效地克服距離。導彈發射點的流動性也越來越比隱蔽性更重要,或者說,這種流動性才是一種真正的隱蔽性。當然,各種預警系統也在發展,試圖爭取時間或者說捍衛空間,但盾似乎總趕不上矛的發展。

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一部戰爭技術的進化史,尤其是武器的進化史,也是一部不斷縮短距離的歷史。武器不斷脫離自己的身體,不再以身體為動力源,個人的“武藝”和勇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但是,軍事技術能大大縮短地理的距離,卻并不能縮短人們文化和心理的距離,不能縮短人們的價值觀的距離。地理、通信的距離“拉近”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心理、價值觀念距離的“拉近”。

所以,一個客觀而嚴峻的現實問題是:技術的飛躍發展,讓我們還剩下什么來制約戰爭?過去,地理的距離的確可以構成一種地球上人類的安全屏障。在采集和狩獵的遠古時期,諸多群體往往生活在一個可以依靠距離來共存的地域,一個群體如果打不過對方,還有可能遷徙到遠方,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空間。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代后,群體的規模擴大了,內部的平等減少了,但內部的和平也增加了。而對外部,一個文明或國家也有可能依靠天塹和遙遠的距離來謀求自我的生存與發展,而且各個文明也還可以此伏彼起。但是,在全球化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文明和國家都不可能自外于這個世界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維護一種國際和平?可以說,我們現在實際享有著一種“星際和平”,在浩瀚的宇宙中,很可能還存在其他文明,乃至超過地球人技術水平的外星文明,但由于距離極其遙遠,乃至互不知曉,我們并不怎么擔心“外星人”的攻擊,這方面還有距離的保障。但地球卻越來越像是一個“地球村”了。正如1949年海德格爾在不來梅演講中所說的,技術使“時間和空間的一切距離都在縮小”。但是,這種距離的匆忙消除并沒有帶來任何“切近”,而是帶來了一種沒有間距的“同樣”。處境同樣、價值欲求同樣,但又分立乃至對立的政治群體,加上還在不斷發展的新興戰爭武器和技術,如果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地競爭起來,結果是相當可怕的。

那么,人類還能指望什么呢?雖然經過了核裁軍,但今天依然還有數千枚核導彈幾乎零距離地懸在我們的頭頂,足可以多次毀滅人類。要減少核武器的威脅,除了應該減少敵意,還要減少誤判和擴散。戰爭和備戰不斷刺激新技術的發展,許多新技術正是因為戰爭而被加速發明出來,隨后才轉為民用;和平年代發明的技術也在不斷進入軍事應用,比如應用了人工智能的武器——無人機、殺人蜂,還有日后可能發生的太空戰等。所以,我們未來所能依靠的,看來也就只能越來越多的是一種人類自我克制的精神和倫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霍城县| 陕西省| 仙桃市| 县级市| 蓬莱市| 崇明县| 张掖市| 合江县| 蒙山县| 大名县| 钟祥市| 旌德县| 彰化市| 友谊县| 武川县| 西乡县| 梁河县| 高雄县| 台东县| 镇宁| 黎城县| 安塞县| 维西| 辛集市| 海兴县| 延庆县| 包头市| 长子县| 台北县| 鄂尔多斯市| 南部县| 土默特右旗| 绥滨县| 涿鹿县| 内丘县| 合作市| 永平县| 无极县| 扬州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