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學子“無我”專注力:好成績不靠凌晨四點半
- 張勝男 單思聰 王子欣
- 751字
- 2020-05-06 18:32:47
推薦序
在求學過程中逐漸浮現的“專注力”
縱觀我的求學經歷,能從一名普通學生成長為哈佛腦科學博士,專注力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因素。我的海外留學生涯是從高中畢業后被保送到韓國某大學開始的。在此之前,我和其他同學一樣按部就班,從小學上到高中。在大學畢業后,我只身前往西雅圖參加某研究所的研究課題,研究大腦神經元與人體的關系,在這期間,我還在硅谷的微軟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隨后去美國哈佛大學讀博。
反觀國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持續性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表現出色的孩子總會占很大的優勢,在學習成績上也會有優異的表現,因為它們恰恰是國內應試教育中最受重視也是考察最多的兩個專注力維度。但是,單一的考核方式勢必會影響學生,讓學生形成相對單一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留學期間,我在與同學和老師的溝通、交流和學習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在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上存在局限性,之后便一直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其他的專注力維度——觀察性注意力、轉換性注意力和分配性注意力,嘗試著將學業上的專注,復制到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持續提升自身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識廣度,并于2013年收到了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的錄取通知。
留學海外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輕松、簡單,無論是韓國的大學,還是人才濟濟的哈佛大學。留學期間,我發現身邊大多數的同學都能將自身的學業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還能身兼數職,社交、工作、社團、比賽無一遺漏,并且還在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潛能,調整自己的前進方向。在與他們交流時,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而且在處理各種事情時都非常專注。當我詢問他們獲得現有成就的秘訣是什么時,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在他們的回答中都無一例外地會出現一個詞:專注——無論是針對現階段某一件事情上的短期專注,還是針對自身的發展和未來方向上的長期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