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風俗年畫概說
民間風俗指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
民間風俗的內容包括物質生產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間信仰、民間科學技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民間藝術、民間游戲娛樂等。
風俗即民俗,它豐富多彩,裝點我們的美好生活,其內容主要有節日風俗、婚姻風俗、生育風俗、喪葬風俗、服飾風俗、飲食風俗、住居風俗、信仰風俗、家族風俗、禮節風俗等,這些在年畫中都有生動表現。
我國古代繪畫品類里,沒有年畫這一畫種,但是宋代已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的文獻記載,只是未以“年畫”之名來總稱其品類。

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著《鄉言解頤》,書中記有“新年十事”,其中“年畫”一事中說:“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
明朝年畫題材逐漸擴大。“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民間祀灶……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帖、鐘馗、福祿、虎頭、和合諸圖,粘貼房壁。”宮廷大內,則“室中多掛綿羊太子畫帖。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也沒提到“年畫”二字。
清代,曹雪芹作小說《紅樓夢》,其中有劉姥姥游大觀園一段故事。當賈母依欄坐下,問劉姥姥這園子好不好,劉姥姥念佛說道:“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貼……”劉姥姥說的當然是農村貼的年畫兒,可知清初北京稱年畫為“畫兒”。
到了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著《鄉言解頤》,書中記有“新年十事”,其中“年畫”一事中說:“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

人的一生各個時期可以用年畫來表現,從而積累了很多關于世俗生活的年畫題材。
此時始將民間過新年時粘貼的門神、灶君、鐘馗、福祿、和合以及《孝順圖》《莊稼忙》等含有教育兒童和描寫農村勞動生產的各種畫兒,統一稱作“年畫”。同時,文中也明確了“年畫”的定義和性質,即準備農歷過年時,人們打掃屋子、清潔衛生之后,在門窗或室內張貼的木版彩印畫,叫作“年畫”。
風俗年畫主要描寫勞動人民喜慶豐收的場景,如《莊稼忙》《孝順圖》(俗稱“二十四孝”)等,或含有教化意義。從現存全國各地明清兩朝的木版年畫來看,它的題材內容確是包羅萬象。除了那些以歷史人物、神話故事、通俗小說等為題材內容的作品外,還描寫漁樵耕讀“四業”、三教九流、屋木舟車、山水名勝、珍禽異獸、仙花瑤草、水族草蟲、商埠新景、各地風尚、汽車火輪、槍炮戰爭、西洋風俗等,仿佛是一部民間生活百科圖繪。
人的一生各個時期可以用年畫來表現,從而積累了很多關于世俗生活的年畫題材。表現現實生活及習俗的年畫題材有行旅圖、訪友圖、進香圖、廟會圖、九流圖、三百六十行行業圖、問卦圖、各類改良圖等。
年畫雖然歲末臘月才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但平時節慶、婚喪風俗中,也仍可得見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以往大凡歲時節日,和平日嫁女聚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點綴其盛。

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桃花塢年畫
春節風俗的文化特征是尚紅和喜慶。戶外高掛的紅燈籠,朗照著青松白雪,十分高雅、喜慶,而傳說燈籠桿又為民間傳說中的姜太公姜子牙所立,有“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此處“諸神”,乃是邪神,因有太公在,“諸神”不敢騷擾。

全家福祿/綿竹年畫
春節風俗中,要貼斗大“福”字,有的是福字年畫,即字中有畫、書畫合一,如清代的綿竹年畫《全家福祿》。
有的地區是貼“合家歡樂”“喜慶豐收”的年畫和斗大“福”字,年畫兩邊有對聯“歡樂迎新春,人壽年豐福”。
有的地區門首及窗欞要貼“又是一年春草綠,依舊十里杏花紅”等大紅春聯,年畫上寫著:“新年到,新年到,老頭著新衣,小孩戴紅帽。”滿街秧歌紅紅綠綠,就連小兒買鞭炮也多挑揀紅色。紅乃諸色中最為喜慶之色,紅可避邪,代表興旺發達,故有“紅紅火火”之說。
富貴之家,甚至要壘直徑五尺、高達丈余的旺火,可燃燒幾日幾夜,以示旺氣沖天、興隆繁盛;屋里屋外要照得通明透亮,象征新歲新年、大路通天、亮亮堂堂。

歡天喜地/楊柳青年畫
春節習俗中家家都要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至少人人要買一雙新襪子;要購置新碗筷,希望添丁進口。農家住房再舊,也要裱糊里外三新,宛若洞房。人與人交談,往往要互道新一年的規劃與打算。恰如新春聯所寫:“爆竹一聲辭舊,桃符萬象更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除夕的風俗最能體現溫情。這一晚農家都要在正屋的北墻上把三代宗親,即有列祖列宗名字的家譜圖掛上,設供桌,擺供品、香爐、蠟臺,請祖宗們除夕回家過年。
吃過年夜飯,闔家點燈守歲,辭舊迎新,徹夜不眠。據說,這樣守歲是為了驅除賴在家里不走的百鬼。也有人認為,誰在除夕夜守歲不眠,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和合二仙/高密年畫
迎祥年畫中常見的一個題材是“和合二仙”,全國各地木版年畫都有此形象,即使在西南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和合二圣”之圖;形象大都類似,畫兩個蓬頭散發之童子,身著繡衣,或赤足,或芒履,一捧彩盒,一持荷花。
如杭州商店鋪家開市之日,懸“和合二仙”紙馬于招牌上,謂“青龍馬”,又叫“青龍吉慶”,象征財源不斷之意。新婚人家亦懸掛“和合”之圖,此俗乃從《周禮·地官·媒氏》疏之“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及《易林》“使媒求婦,和合二姓”之說而來。
此外,江南新婿回女方家中,若夫婦同拜堂上所懸“和合二仙”之年畫,表明將夜宿于女方家中,否則不拜。
明人雜劇《鬧門神》提到了和合諸神。關于“和合二仙”的衍變,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云:
宋時杭城以臘日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在萬里外,亦能回家,故曰萬回。
可見當時和合之神只一個。
據翟灝《通俗編》謂:“國朝雍正十一年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故“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圣”。

五谷豐登/楊柳青年畫
五谷豐登年畫由北宋燈籠錦(別名慶豐年)演變而來,于蓮花中安置燈籠(或宮燈),燈旁懸掛谷穗,四周有蜜蜂飛動。
豐登意為豐收上場打曬,指年成好,農作物豐收。
“五谷豐登”出于《六韜·龍韜·立將》:“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熟,社稷安寧。”
五谷豐登是文學作品中的常用詞,在洪深《香稻米》第一幕中有:“今年呢,難得這樣五谷豐登,稻子收得這樣多。”
“燈”——“登”,“蜂”——“豐”,皆取諧音,取其風調雨順、豐收吉慶之意,為歲末年畫。
在古代民俗中有一種偷,叫“偷燈籠”,不是為自己偷,而是為別人祈子嗣。“偷”以后,接著還要“送”,即送給那些結婚幾年無子嗣的年輕夫婦。這一風俗既有喜慶意味,也有戲劇樂趣。

五谷豐登/楊柳青年畫
偷燈籠、送燈籠,一般是“偷”“送”的人在冬臘月做出決定,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行動。農村的習俗是“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偷”“送”者做好準備,等下半夜燈籠的主人熟睡以后,由幾個動作敏捷的年輕人,偷偷把主人的燈籠摘下來,貼上寫有“早生貴子”的紅紙,然后找兩個童男(八九歲的男孩)舉著,后面跟著一群祝福的男女,喜氣洋洋地給受家送去,有時還加放一掛鞭炮。接受燈籠的年輕夫婦,熱情地用煙茶招待。眾人祝福一陣,說笑一陣,才愉快地散去。
凡是接了燈籠的年輕夫婦,當他們添了兒女后,又要笑鬧一場。做“三朝酒”(孩子出生十來天后,招待慶賀客人)時,對當年送燈籠的全請坐席,而對原燈籠(冬瓜)的主人,特請坐上席,表示感謝,并給孩子取與燈籠有關的名字,以示紀念。

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圖/桃花塢年畫
古人每遇疑難和不測常求神拜鬼,以祈排憂解難,得到精神慰藉。年畫中對此也有表現,并且,有些年畫成為占卜算命的工具,如《六十花甲子采茶牛圖》。
古代風俗,遇到病災或意外變故等疑難事不得解決時,往往靠占卜尋求解答和心靈慰藉。當時流行的占卜形式有抽簽、六爻卦、擲銅錢看字面、相面、算命等。
古代每臨紅白喜事、打墻蓋屋、分居喬遷、支鍋壘炕、出門遠行等都要找“好日子”,即所謂“黃道吉日”。信此道者認為找“好日子”辦事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此外,古代看風水的風俗也很盛,看風水主要擇房基和塋地、墓穴,俗稱看“陽宅”“陰宅”。信此道者以富貴人家為主,謂如占風水寶地,可保主人人丁興旺、福壽綿長、鵬程萬里。

卦鎮四方/佛山年畫
古人占卜許愿表現了民俗風情。古人凡遇病災疑難,或前途命運未知,多要占卜,這時候,八卦圖就派上了用場。或婚事,或求子,向玉皇、城隍、觀音等神靈許愿,祈求神祇保佑。窮者焚紙燒香,富者殺豬宰羊,按時還愿。
古代還有巫術風俗,有的人得病以為得罪了神靈,或是邪魔鬼怪作祟,不求醫而求巫。男巫俗稱“神漢子”,女巫俗稱“神婆子”。巫以“叫魂”“許愿”“祭神”等手段行巫術。有人受巫婆神漢蠱惑,篤信狐貍、黃鼠狼成精成仙,能附體借人說話,并貽禍于人。

祈雨祭神/明

祈雨祭神/明

祈雨祭神/明
古代每遇干旱,祈雨風俗盛行,木版年畫或道教畫表現了這一風俗。
祈雨、“過大駕”是民眾特殊的祭神形式,遇到天旱或雹災,由當地的“名流”“士紳”出面,募集財物,祭祀神仙,祈求保佑。祈雨時,大街小巷懸掛“雨簽”(用繩索懸掛一些五色紙穗),上插小黃旗,并請道士、尼姑日夜念經。
如有下冰雹征兆,“名流”“士紳”就組織“雹泉老爺出巡”,俗稱“過大駕”。農歷四月八日,正是小麥將熟之際,人們怕冰雹打毀莊稼,遂沿街焚香,頂禮膜拜。
巫術風俗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大特征。中國古代巫術風俗主要有驅邪巫術和求福巫術兩種形式,它們有時又是關聯互通的。求福巫術是人們以巫術手段為自己求取福分的巫術,它與驅邪巫術有著內在的聯系,都是主動運用巫術的力量為自己服務,所不同的是一個在于攘除外來的侵害,一個期望得到未來的好運。
從情感狀態看,實施驅邪巫術時,情感緊張,手段有時難免怪異,特別是在他們認為邪氣旺盛的時節;求福巫術的實施都是發生在感情平和之時,因此,巫術形式活潑多樣。求福巫術貫穿在時令節日之中,它具體表現在祈年(求農業豐產)、祈財、祈子(祈求子孫繁衍)與祈壽福等方面,體現了民眾對自身生存狀態的關注。
農業是中國民眾的生產主業,農業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計。以巫術手段促成農業豐產,表達了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祈年巫術主要集中在年節階段。在農民對自然環境有強烈依賴的時代,因為無法確知自己的勞動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人們創造了種種具有祈請豐收性質的巫術形式。

祈雨祭神/明

祈雨祭神/明
正月初,一般有“鞭春”之俗。立春前一日,“采松柏枝插入池中,歌唱似栽秧狀,酌酒飲滿,取豐稔之兆”,這是一種典型的祈年巫術。此外還有人日招六畜之魂、八日祈谷等。
正月十五是年節的終點,也是祈年巫術的集中點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楚地已有做油膏祭祀蠶神及元宵夜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的巫術。
上元節吃湯圓在舊時也有祈年的成分,“俗謂糊田塍,使不滲漏也”。元宵夜,一些地方如小年夜那樣持燈照村落、田野,名曰“祈豐”。除年節外,其他節日的祈年巫術也或多或少地存在。
中國人追求多子多福,因此祈子巫術亦屬于求福巫術。祈子巫術大多是模擬性巫術。“剪彩為人”“貼人于帳”,為古代的祈子巫術。后世祈子巫術多集中在八月中秋,如楚地有“摸秋”一俗,“楚俗中秋送瓜,祝人有子”。

一門三狀元/楊家埠年畫
楊家埠年畫《一門三狀元》的正中是狀元府,有老者出門迎接(圣旨);右上角,老師批文授業;左下角,子孫苦讀經書;右下角,報子送來得中狀元的消息;左上角,慶祝狀元榮登榜首。
這是中國古代農民家庭教學形式——私塾及學子奮斗目標的寫照,也是中國古代祿風俗的真實反映。這類年畫通常是炕頭畫(橫披),是表現科考生活的年畫,一般屬于誕生早、流傳時間較長的木版年畫。
科舉興,祿神起。自從有了科舉制,功名利祿就成為文人們追逐的夢,文人希望通過科舉步入仕途,通過仕途來顯達,通過顯達來發財。所以,古代有很多這類年畫。如一門三狀元、馬上封侯、三元及第、爵祿封侯等形象的年畫在民間十分流行。
這些年畫都反映了民眾特別是文人們對自己人生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望,期盼著加官晉爵、平步青云。
科舉為讀書人當官提供了一條捷徑,當官不再是夢想,也不再難于上青天,這使得讀書人有了盼頭,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于是,讀書人蜂擁而來走獨木橋,人人都想把夢想變成現實。
與此同時,古代很多著名的大臣紛紛寫勸學文章,用高官厚祿來吸引讀書人。因此,古代人的觀念中,人生有四喜: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金榜題名是人生四喜之一。如果狀元娶親,則占其二,為雙喜臨門,喜上加喜。所以,古代狀元娶親的年畫也是暢銷種類。
科考路漫漫,不管結果如何,古人科考得中狀元的希望從沒停止過。這種向往,在民間年畫中形成藝術形象,成為激勵人前進、奮斗的一種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寄托和安慰。

狀元坊/楊家埠年畫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別稱鼎元。
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2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一說504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也有其他不同數據)。這些狀元中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正,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
狀元的文化地位至高無上,所以古代有很多表現狀元及第和狀元府的年畫,如《狀元坊》年畫表現了狀元登科后騎馬回鄉游街的盛況。

家堂/清
清代年畫《家堂》表現了古人祭祀宗親的風俗。“家堂”是在除夕的早晨懸掛于堂屋正北墻上的大幅年畫,通常掛到正月初三早晨才撤下,也有新年過后也不撤下的。
家堂格式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下面的畫幅上,部分人物形象有所差異,但也是大同小異。家堂展示的內容是程式化的,主體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的頂部,繪有一對容貌慈祥、面含微笑的老年夫婦,他們端坐在宗祠之中,象征著本家族的祖先,俯視著子孫后代。
在二老前面畫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寫著“三代宗親”四個字。供桌的下面是長長的甬路,甬路的兩側,畫有一排排規整的格子,用來記錄已逝的祖先、長輩或同族人的名字。
名字排列是有規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對稱呼應;輩分最高的在頂層一格,其他長輩名次按輩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古代講究男尊女卑,一般說來,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賤,除富貴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沒有正式的名字。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記的,所以這些沒有名字的女人,很多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張氏”等稱呼。

家堂(局部)/清
清代年畫《家堂》的下部分是以大戶人家的房屋建筑為背景:正中是高大的門樓,大門兩側有尊中國傳統的大石獅子,造型高大英武又不顯得猙獰可怖。飛檐屋宇之上飾有中國傳統的吉祥物,以及象征益壽延年的松柏、仙鶴及梅花鹿等。
畫面下部的底層,是熱鬧的吉慶圖畫,充滿了新年的歡樂氣氛。畫中的人物分左右兩組排列,左側一組身穿明朝的服裝,右側一組身穿清朝的服裝。大人們個個頭戴官帽,腰系博帶,談笑風生,顯得光鮮富貴;孩子們有的玩耍嬉戲,有的手舉花燈,有的燃放鞭炮,顯得歡樂無比。
家堂上的畫面表現了門前禮儀的風俗,古代不僅父子家人要有門前禮儀,就是客人來訪也要迎來送往到門前。為了表示好客與友好,古代迎賓之禮講究“三揖三讓”。
“三揖三讓”,客進大門,進大門后,還要再讓。《禮記·曲禮上》:“凡與客人者,每門讓于客”,“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每到一層門前都要讓客,表現出禮貌教養。
為了表示對貴賓的歡迎,自古有擁彗迎賓的禮儀風俗。彗是掃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陰陽家鄒衍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他到燕國時,燕昭王為表示對鄒衍尊師般的敬意,“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擁彗先驅”,不一定要帶頭灑掃,而是在貴賓來臨時,執帚門前,候立于最前邊,表示門里門外已經打掃干凈,恭候蒞臨。

家堂/清
家堂反映了古人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顯示出明確的宗法倫理觀念。從家堂上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分析,每家的家堂上所登記的都是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的族譜。
家堂風俗講究除夕的早晨懸掛。古人認為這天家堂懸掛得早,日后家中會出勤快之人;掛得晚,家中將生懶惰之輩。農家人過節圖吉利,所以每當此日到來,農村中的家家戶戶都會早早吃飯,然后將自家的家堂“請出”。
掛上家堂前或后,要在家堂前的供桌上擺放佳肴、美酒、新鮮水果及香案、蠟臺等各種供品,用以敬奉祖先神靈。除夕之夜,家家都要明燭高照,生香焚紙。
人們在這種祭祀中,除了表達對祖先和先輩的尊敬與懷念之情外,更在于他們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們的靈魂就能夠保佑其后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

三代宗親/武強年畫
中國古代有慎終追遠的風俗。“慎”是謹慎,“終”是壽終。父母壽終時,須依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以哀戚為重。
“追遠”則是喪葬之后,須依禮依時追念祭祀。“追遠”之“遠”有二義:一為父母去世已經久遠,二為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遠,皆須追祭以時,祭則必誠必敬。子子孫孫追遠祭祀,是為不忘本。
武強年畫《三代宗親》就是表現慎終追遠風俗的,周圍一圈小畫是二十四孝圖。
慎終追遠有一些儀式,其中最常見的有神主牌和祭品冥紙。立牌位源于立尸。古人立尸用意在“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故“尸”和“像”的意義相同,只是象征和追念。但流傳至今,牌位已蒙上道教亡靈觀的色彩,成了三魂中之一魂的住處。

忠孝傳家/清
“忠孝傳家”是講孝道的。儒家的孝道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孝是至善的美德。
中國是禮儀之邦,詩書傳家,仁義治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就是關于仁義純孝的故事。老萊娛親讓人感動,曹娥尋父讓人悲憫,仲由負米讓人慨嘆,劉蘭姐感動姑婆、雙孝老祖母更是讓人敬愛。
從歷代圣賢的行為可以得知,他們皆以行孝得天下,擴之而成圣成賢。如《孟子·告子(下)》所言:“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尚書·堯典》稱舜為“克諧以孝”。
“孝道”是人天性自然的流露,又是維系家庭、社會、國家的相當重要的因素。《孝經》將家庭、社會、國家聯系起來論孝,提出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的三境界,可謂精練而傳神。
《忠孝傳家》這幅古畫,以“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為主題,表現的正是古人的忠孝風俗。

冬獵/清
《冬獵》表現的是古代北方貴族的冬獵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