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教益年畫概說

教益年畫,簡單地說,就是那些有教育意義的或對人生有益的年畫。
民間年畫具有“指鑒賢愚,發(fā)明治亂”“從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它來自民間沃土,充滿清新剛健的氣息,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顯著的教化功用。如關公、岳飛等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成為門神,賦予年畫懲惡揚善、尊崇忠良、贊美勇武的主題,為底層民眾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起到了激勵奮發(fā)的作用。可以說,在沒有電視和報刊的古代,民間年畫是傳播最廣的、寓教于樂的媒介,是影響最大的、民間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圖文并茂的、形象的“教科書”。
順著年畫歷史追溯,年畫的教益功能有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早期的年畫功能并非體現(xiàn)在教益上,而是體現(xiàn)在驅鬼辟邪和祈求平安吉祥上。
“年畫”一詞到晚清才出現(xiàn)。清道光三十年,李光庭撰《鄉(xiāng)言解頤》,有“新年十事”一節(jié),言及門神、春聯(lián)、年畫諸事,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

教益年畫,簡單地說,就是那些有教育意義的或對人生有益的年畫。
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yǎng)正之一端也。
經考證,李光庭為寶坻(今天津)人,所舉的《孝順圖》即表現(xiàn)由上古“虞舜孝感動天”到宋“棄官尋母”的“二十四孝”歷代名人故事畫;《莊稼忙》則描繪了農家麥場收獲、男女老少齊勞動的情景。前者向兒童灌輸歷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后者教育兒童熱愛勞動,重視農業(yè)生產。
通過對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中“年畫”一詞的考證,可得出兩個結論:
一是“年畫”一詞找到出現(xiàn)的源頭,二是獲得了古代年畫注重教育意義的佐證。民間年畫是遙接古代繪畫“明勸戒,著升沉”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
彭翼仲在1904年創(chuàng)辦《京話日報》,不斷發(fā)表社論,提倡改革舊俗,進行反帝反侵略的宣傳,并用白話文普及下層勞動大眾。其提到改良舊年畫以輔助文化教育,后來引起了天津巡按使公署教育司注意,年畫遂被用作改變人們舊思想的宣傳工具,出版了《破除迷信》《雞能司晨》《團結御侮》之類的“改良年畫”,畫面上印有“改良年畫”的紅色圖章。“改良年畫”無論從其形式、主旨,還是效果,都表明其明確的教益意義。

隨著時代的推移,古代教益年畫中一些迷信落后的思想觀念漸漸被淘汰。
辛亥革命前后,受戰(zhàn)亂的影響,年畫的發(fā)展較為緩慢。反映清朝覆亡、民國成立等歷史事件的新樣年畫雖然不多,卻是中國繪畫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歷史畫。
抗戰(zhàn)時期,全國炮火連天,各根據(jù)地的木刻畫家們刻印了不少抗日紅色年畫,這類年畫主要以抗日和勞苦大眾為題材,如慶祝新春、慶祝勝利、學文化、翻身樂、參軍圖、喜氣臨門、新年勞軍、兄妹開荒等,這時候的年畫以教益年畫為主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發(fā)布要重視年畫和改造舊年畫的指示。此時,山水花鳥畫畫家、西洋畫畫家,無不趨向新年畫創(chuàng)作,李可染、董希文等著名畫家皆有年畫作品問世。
此時年畫藝術發(fā)展迅速。無論是造型布局,還是寄情寓意,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創(chuàng)作了不少宣傳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如《勝利果實》《自由婚姻好》《萬象更新》《婦女翻了身》《拖拉機耕地》等,這些年畫突出表現(xiàn)了宣傳畫的形式和功能,是典型的教益年畫。
隨著時代的推移,古代教益年畫中一些迷信落后的思想觀念漸漸被淘汰,傳播新思想觀念的年畫作為一種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藝術形式被保留下來。
新年畫運動其實就是突出年畫宣傳功能和教育意義的運動,年畫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新的教益年畫形式,并用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年畫十分興盛,它采用新的印制技術,印數(shù)和發(fā)行量極大。
這一時期成為中國美術史上年畫藝術最繁榮的時期,畫家們繪制了大量高水準的教益年畫,鼓舞人民熱愛勞動、助人為樂,反映出國家建設的成就和良好的社會風貌。

汜(圯)橋進履/高密年畫
“圯橋進履”形容委屈自己而尊重老人,以求取老人的教誨。典出《史記》。
《史記·留侯世家》描述: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圯橋進履”又作“圯上敬履”,或“圯橋三進履”,講的是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年輕時,在橋上遇到一個老人,老人把破破爛爛的鞋故意掉到橋下,讓張良撿來給他穿上。后老人三次約張良天亮時到橋上見面。原來這個老人叫黃石公,張良通過他的考驗后,他授予張良《太公兵法》。張良反復誦讀《太公兵法》,后來在輔佐漢高祖劉邦時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
“圯橋進履”的故事教育年輕人要心懷善良,不怕磨難,積極進取,才能終成大器。
年畫《氾橋進履》中的“氾”系“圯”之誤。

應龍升天/高密年畫
“應龍升天”典出唐代詩人元稹《兔絲》詩:“……桂樹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鶻度海食,應龍升天行……”
應龍為帶翅膀的龍,見《廣雅》解釋:“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
據(jù)《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應龍升天”教育孩子奮發(fā)圖強,成為“人中之龍”“人中之精”。

漁樵耕讀之漁/高密年畫

漁樵耕讀之樵/高密年畫

漁樵耕讀之耕/高密年畫

漁樵耕讀之讀/高密年畫

漁樵耕讀之漁樵/濰縣年畫

漁樵耕讀之漁樵/濰縣年畫

漁樵耕讀之耕讀/濰縣年畫

漁樵耕讀之耕讀/濰縣年畫
“漁樵耕讀”即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是農耕社會四個比較重要的職業(yè),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官宦用來表示退隱生活的象征。關于漁樵耕讀有多種說法:
一說“漁”是指東漢的嚴子陵,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后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于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則是指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后由同鄉(xiāng)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場景。
“讀”是講述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fā)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古代民間年畫常以漁樵耕讀為題材,很多瓷器、玉器和雕刻、古典家具等也常常以漁樵耕讀為圖案,寓意生意紅紅火火。現(xiàn)代人喜歡漁樵耕讀年畫的意境,應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根據(jù)《莊子·漁父》《楚辭·漁父》,一說漁父的形象是道家形象的一個代表,故把“漁”排在四者之首。樵夫的形象,或來自中國禪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638—713),他出家以前就是以砍樵謀生。漁樵形象,一為道,一為禪,二者經常相提并論。
唐詩宋詞中已不乏漁樵形象,而到了元曲中,漁樵更成為文人常用的典故。禪宗詩歌中亦不乏漁樵的形象。與一般世人將漁樵視為隱士不同,有些禪詩中將漁樵視為垂絲弄斧、逞機弄巧的代表,如“浪靜風恬正好看,秋江澄澈碧天寬。漁人競把絲綸擲,不見冰輪蘸水寒”“高坡平頂上,盡是采樵翁,人人盡懷刀斧意,不見山花映水紅”等,均是感嘆漁人逞機弄巧。
關于“耕”還有一說是指一個特殊的農民——晉代的大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那里,“耕”也有了隱士的含義。
“讀”排在最后,是因為古代當不了官的讀書人地位不是很高,元代就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說,將讀書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清代趙翼《陔馀叢考·九儒十丐》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y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將讀書人前面的娼換成了民,算是給讀書人留了一點面子。

太公渭水垂釣有避世不出之意/高密年畫

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高密年畫

文王率太子至太公慨然論道/高密年畫

世稱太公八十遇文王即此也/高密年畫
這一組年畫為《渭水河》系列,講述的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
姜太公出身寒微,前半生在外求學多年,雖然滿腹經綸,三韜六略無所不通,但商王朝已經腐敗不堪,姜尚歷經坎坷,窮困潦倒,擇主不遇,一直飄游不定,英雄無用武之地,就連他老婆也嫌棄他,最后離他而去。
后來,他聽說西岐周文王賢明,便遷移到渭水北岸的磻溪隱居起來,動心忍性,觀察風云,等待時機。終于,“姜太公釣魚”,釣到了周文王,姜太公成了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死后,他又成了武王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輔周滅商的西周開國元勛,被周武王尊為“相父”。姜太公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也是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
周文王是一個英明的君王,他禮賢下士,因此許多才俊之士如太顛、辛甲、閎夭、散宜生等紛紛前來投奔,連鄰近的諸侯小國也都來臣服。但他覺得自己身邊雖是人才濟濟,卻缺少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帥才。周文王天天想著訪賢人輔佐,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夜里,周文王夢見一只飛熊向他撲來,驚醒后,召大夫散宜生詳解,以周易卜算,占為得賢之兆。
周文王訪賢輔佐治國心切,次日,就坐上車,帶著衛(wèi)隊出發(fā)了。來到渭水邊,看見一個七八十歲、須發(fā)斑白的老人坐在河邊。老人對于走過的車馬衛(wèi)隊置若罔聞,穩(wěn)坐在那里聚精會神地釣魚,口中還念念有詞。周文王再向前一看,發(fā)現(xiàn)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挺遠,而且魚鉤是直的,上面也沒有魚餌。文王覺得此人非比尋常,于是就和老人攀談起來。
交談中文王得知老人名叫姜尚,即后來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姜太公。文王發(fā)現(xiàn)姜尚談吐非凡、學識淵博,兵法戰(zhàn)策無所不通,便高興地要求其輔佐。
這組年畫表現(xiàn)的就是周文王遇到姜太公的故事。

善教子/高密年畫

能詠詩/高密年畫
這兩張年畫都是描繪老人教育孩子的,所謂望子成龍,所謂孺子可教也,都在這兩張年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洗硯魚吞墨/高密年畫

烹茶鶴避煙/高密年畫
這兩幅年畫取材自魏野的詩:
達人輕祿位,居住傍林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閑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靜想閑來者,還應我最偏。
魏野出生于960年,一生以農耕、編織為業(yè),閑暇時刻苦讀書、彈琴賦詩,樂于清貧,自筑窯洞居住,曰“樂天洞”。魏野耕作之余,植竹栽樹,種草養(yǎng)花,引泉環(huán)繞,在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桃杏滿院,鳥語花香。魏野在此悠然自得,快樂無比,雅號“草堂居士”。
“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這兩句寫的是閑庭雅致。洗硯魚吞墨,交代了詩人詩書自娛的曠達,養(yǎng)魚自觀的閑雅興趣。烹茶鶴避煙,寫的是作者煮茶弄鶴的清心雅趣。所用硯、墨、魚、茶、鶴,都是雅潔意象,是典型的文人書齋生活、隱逸志趣的寫照。

女兒習武/民初武強年畫

大戰(zhàn)山海關/民初武強年畫
清末,出現(xiàn)了一批愛國年畫和革命歷史年畫,其中有表現(xiàn)義和團運動和反侵略戰(zhàn)爭的《三軍水陸操演圖》《天津大沽口失陷》《捉拿倭俄奸正法》《義和團大破洋兵》,表現(xiàn)反帝國主義侵略的還有《劉提督克復水戰(zhàn)得勝全圖》《女兒習武》《萬童習武》等等,表現(xiàn)甲午戰(zhàn)爭的有《炮打日本國》,此外,還有《大戰(zhàn)天津圖》《德日爭奪青島圖》等,這些愛國題材凝聚了民族精神,激起國人奮起反抗。
木版年畫中那些表現(xiàn)特殊歷史題材的作品,如描寫民國初年直奉戰(zhàn)爭的《大戰(zhàn)山海關》等,有些當時就屬查禁品種,收藏價值很高,研究價值也很高。此外還有變法題材的《捉拿康有為》,介紹西方新科技在中國應用的《唐山真跡圖》《上海火車站》《天津馬路圖》等,這些時事年畫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富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