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正義篇
- 沈泓 王本華主編
- 749字
- 2020-05-27 17:00:36
點悟·絮語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包拯算不算魯迅推崇的“中國的脊梁”?假如算,他該算四種類型里的哪一類?逐一對照排除,當然“為民請命”比較貼近一點吧。在封建社會,民間太多冤屈,我們民族又是個善良本分的民族,對于現實的困境特別有韌性與忍耐心,即便產生抱怨不滿或存有改變的訴求,總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所謂“青天”“清官”的身上,缺位的是自我積極主動地參與投入。因此,被神圣神明化了的包公便被賦予了日夜斷案、無所不能的天職。
這樣的結果是,集體處于被主宰被決定的狀態,集體無意識,所有個體的自主缺失,那么,社會進步的步伐必然放緩甚至停頓倒退。文明昌盛,需要每個人自我做主,首先需要個體的自我蘇醒覺悟。《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就人物原型與藝術形象兩個方面,可否比較包拯和陳世美兩個人?有趣的是,包拯由能人干臣演繹神化而超凡入圣,成為百姓膜拜崇仰的神靈;陳世美本是好人,遭有意歪曲影射而成為遺臭后世的惡人壞蛋。相近的人物原型,截然相反的藝術形象。真實的人物原型,我們只能就人論人,就事論事;而演繹虛構的藝術形象,提供給我們更多有益的思考與啟迪:包公的神圣地位,是民心所向,民望所歸;民心是公正的鏡子,民心是公正的度量衡,因為老百姓心里有一桿秤,“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陳世美的卑劣嘴臉,越到后來,越是遠離了改編者影射歪曲具體對象的初心,人民群眾要唾棄的是泯滅天良、棄親求榮和忘恩負義的無恥行徑,這個名字,既抽象又具體,被夸張為道德恥辱柱上一種丑類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