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意義
一些城市的歷史街區在“舊城改造”中被蕩滌一平之后,留下的只有一個地名。這地名有名無實,空泛無用,改掉便了。于是,許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從地圖上抹去。我們對自己的“革命”總是這樣干凈徹底。
有名無實的地名這樣毫無意義嗎?
近日讀了李輝和袁鷹二位先生由于襄陽與徽州易名而發表的真知灼見,更引起對地名本身的深思。
首先,地名絕不僅僅是一個稱呼,一個特定地域的名稱。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含義。如果這地方有其獨有的歷史與命運,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比如唐山與大地震的災難,平型關與平型關大捷,羅馬與羅馬史。如果此地有個性而非凡的文化,這地名便是對這文化的命名,比如揚州和揚州畫派,蘇州和蘇州園林,上海與海派文化,法蘭克福與法蘭克福學派,佛羅倫薩與整個文藝復興運動。城市成了一種文化的屬性。如果這些城市隨隨便便換去了名字,你說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個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誕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種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點。此后,這些城市發生的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敗榮辱和曲折坎坷,全都無形地積淀在這看似只有幾個字的地名里。這一切一切,還漸漸地在這地名里形成它獨具的歷史文化。只要走出這地名一步,就不再屬于這獨特的歷史文化了。如果說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文化代號,那么這城市的生命密碼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這地方的文化,這地名就是一種尊稱;如果你對這地方有情感,這地名就是一種深摯的愛稱。比如故鄉的地名。
地名中又潛在一種凝聚力、親和力,還有復雜的情感。
當然,歷史上地名的更換也是很多。但這些地名的改變,大多由于政治變遷,改朝換代。更改地名,總是為了表明“改天換地”,絕非從文化考慮。然而,正是出于這種無意中的慣性─這個非文化的傳統,使得我們對地名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缺乏認識,以致出現袁鷹先生所指出的將徽州易名為黃山這樣令人遺憾的典型。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韻味幽雅的古城,一改為黃山市,就像變作一個新興的都市,文脈中斷,魅力不再,優勢全無。
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故而改名易名當慎,切勿輕率待之。無論是城名,還是街名,特別是在當今“城改”狂潮中,歷史街區大片鏟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歷史。倘再將地名刪去,歷史便會徹底蕩然一空。我們早晚會感到這種文化的失落,我們已經感到這種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誰來守住這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