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涼山故事
  • 李輝
  • 409字
  • 2020-05-22 16:00:43

禮州古鎮,古韻猶存的西昌驛站

何萬敏

青瓦粉墻的民居,拾階而上的青石梯,蒼翠的黃葛樹……和巴蜀的許多古鎮一樣,禮州古鎮也在山水的環繞與滋潤中,道出了幾許鄉土深情的寄語。說到山,西邊的牦牛山脈和東邊的大涼山脈其實都是背景,望得見山峰,時有雪光閃亮在蔚藍的天空下;說到水,由北向南的安寧河依偎在牦牛山下蜿蜒,千百年來滋潤著一大片平原上繁衍生息的子民。安寧河谷平原作為四川第二大平原,稻粟飄香,瓜果甜蜜。

一旁的成昆鐵路復線分段施工,沿線的考古搶先展開。考古專家們眼睛都亮了:20余處先秦時期遺址沿河谷分布,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這里即有人類活動,安寧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存的文化面貌逐漸清晰起來。更加清晰的是,一出瀘沽峽谷,當人們翻山越嶺、筋疲力盡地走到這里,眼前豁然開朗,發現安寧河流域串珠狀盆地中最大的這塊平原,越來越開闊起來。陽光也變得愈加溫暖,明亮的光輝刺破天邊的云層,西昌仿佛近在咫尺。

禮州古鎮民居多為清代建筑。(胡小平 攝)

古韻猶存,風味小吃散落街巷

禮州是西昌的“北大門”,是離西昌最近的驛站,換句話說,到達禮州,西昌也就不遠了。

既然人類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我們稱西昌或者今天的西昌市禮州鎮歷史悠久,實不為過。《元史·地理志》有文記載:“州在路西北,瀘沽水東,所治曰籠么城。南詔末,諸蠻相侵奪,至段氏興,并有其他……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戶所。十五年,改置禮州?!爆F存的禮州古鎮建于明代,從建筑特點完全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文化風貌和影響。登高俯瞰,古城池占地約1平方公里,初建系沙土夯筑,清乾隆時期重以磚石修葺,城池方正,墻高6至7米,墻厚8至12米,有城垛子600余個隨城墻排列整齊。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禮州鎮1995年1月14日被列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盡管規模小了一些,但禮州古城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東南西北四個城門,東為迎暉門、南為啟文門、西為寶城門、北為迎恩門,四門對峙,十字開街道貫穿城中,古城內外有七街八巷,巷陌相互連接。最妙的是小城東部列著一條千米街,恰似左右兩翅,活脫脫把一個小城裝點成了一頂“烏紗帽”,小城南北的兩條護城河恰似分墜“帽子”兩側的飄帶;南北街銜接處的一座鐘鼓樓恰似一綹插在帽后的紅纓,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貌。

格局還在,簇新的建筑隨經濟的增長不斷覆蓋著歷史的痕跡,特別是在古城的外圍,居民的樓宇霸氣地生長,外墻要么涂料要么瓷磚,與古城的氣質和色彩都不般配,讓人一下就看出新與舊的反差。當然,這似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錢真是一個怪東西,哪里是人聚集的地方它就會往哪里去。直到今天,禮州市肆井然,商賈云集,沿街大多數是各種攤販,五顏六色包裝的商品時刻勾引著人的眼睛和錢包。不一樣的是,南來北往的人流,積淀起了南北風情、東西習俗兼而有之。特別是廚藝,夸張地說是味聚京、川、廣、魯、揚、海等六大菜系,色呈漢滿蒙回彝五族風度;你也可以說這是我的想象,但好味道的小吃算名不虛傳了,許多獨到的品種,像王涼粉、鄭醪糟、嚴糍粑、陳湯圓、周豆腐腦、趙洪酸湯面、陳朝相豆花飯等等,確實別有一番風味。西昌城里的人假日習慣駕車而去,就為了飽口福。外地自駕車的游客也不會放過味蕾的召喚。如果有心,在游玩小吃之余,你還可帶上一些土特產,把細如銀絲的手工掛面、香氣撲鼻的太和豆豉帶回去,與家人朋友共享。

生活的滋味,串聯起的是人間煙火。百姓對日常生活的熱愛,使得小城的人性情緒得以長久地賡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兴和县| 米泉市| 五峰| 历史| 新源县| 文水县| 安溪县| 鄯善县| 临武县| 台北市| 新乡县| 莒南县| 临夏县| 焦作市| 宾川县| 基隆市| 伽师县| 岗巴县| 镇江市| 岳西县| 阜康市| 洱源县| 丁青县| 罗平县| 公安县| 海兴县| 涞水县| 西贡区| 葫芦岛市| 沂南县| 屏南县| 阿拉善左旗| 顺昌县| 龙井市| 灯塔市| 阳春市| 抚松县| 康平县| 东兰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