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爾巽與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
- 李皓
- 1592字
- 2020-05-09 15:56:57
第二節 日俄戰爭與晚清中國
日俄戰爭對于清政府而言完全是無妄之災。面對兩強以自己的權益為爭奪目標而在自己的領土上兵戎相見,作為戰爭的既定受害者,清政府不但劃出遼東地區供二者廝殺,而且還要接受戰后兩國對自己權益的讓渡,承受著兩國戰爭與和平的雙重災難。“日俄為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而訴諸戰爭,又以完成對東北和朝鮮的分割而結束戰爭。”這種情形,進一步凸顯了殖民者的霸權與中國的孱弱。同時,也正是這一戰爭及其結果的刺激作用,推動了清廷在東北的改革全面鋪開并走向深入。
一、日俄遼東之戰的影響
就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而言,兩國構兵,無論結果如何,對中國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末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三四月間,日俄戰爭在遼東地區進行。兵燹所及,生靈涂炭,百業荒廢。“雖非亡國,已歷亡國之慘矣。”有報道稱,僅“盛京一省損失資產二千萬兩,死傷約三萬余人”。
然而,不論是戰勝而驕的日本,還是勢力萎縮的沙俄,兩國均拒絕賠償中國所遭受的戰爭損失,致使中國在喪失主權之余還要坐受無妄之災。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唯有“局外中立”的中國,才是戰爭的真正受害者。
除了戰火造成奉天的直接破壞之外,日俄戰爭的結果——兩國對中國權益的分贓,無異于雪上加霜,又帶來了新的災難,對晚清中國的影響尤為深遠。戰后,兩國簽訂《樸次茅斯和約》,完成對侵略目標的瓜分。中國東北地方由一國獨占變為日俄分踞南北。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不僅確認了俄國讓渡給日本的中國權益,而且又通過“附約”攫取了更多的額外利益,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喪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劫難;日本勢力植入“南滿”,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打開了方便之門,特別是為日后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埋下了禍根。此外,戰爭勝利者日本又加緊了對朝鮮的控制,至宣統二年(1910)完全兼并了朝鮮,為侵略中國提供了方便。
二、清政府的應對舉措
面對日俄兩國劍拔弩張之勢,清政府既無從斡旋以調停二者之爭,又無力阻止兩國在自己的領土、領海上兵戎相見。最終,只能劃遼東為戰場供二者廝殺,被迫奉行“局外中立”以自保。戰爭爆發后,清廷意識到,“此事為全球各國所注意,實我中國大局安危所關”。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一面竭力維護被迫執行的“局外中立”政策,一面積極謀求調停,以減少破壞。幾度爭取無果后,只能期盼戰局早定,寄希望于戰爭善后,將其視為捍衛國家主權的一個重要契機。一方面,盡快恢復戰區的行政主權,收回各項權益;另一方面,實施改革整頓以發展地方,鞏固邊圉。
正因為如此,清政府對于此次戰爭善后極為重視。除了朝廷與地方外務部門以及相關地方政府之外,其他內外官員大多積極參與其間,建言獻策;朝廷地方,大力支援。就內容而言,既有事前的認真籌議、準備以及戰后一段時期內對受災民眾的賑撫,又有不斷深入、擴大的內政改革以及貫穿始終的外交斡旋。內政以如何減少戰爭沖擊、加強東北邊疆防務、促進“龍興之地”的發展為核心;外交以收回東三省、極力抵制日俄侵略,維護國家權利為基本內容。
戰爭爆發不久,清廷即全局動員,著手這一事務。在向各官員廣泛征詢善后意見的同時,基本選定湖南巡撫趙爾巽作為戰爭善后的地方負責人,命其晉京陛見,后留京權署戶部。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月,日俄戰事漸近尾聲之際,增祺丁憂,盛京將軍出缺,清政府命署理戶部尚書趙爾巽補授盛京將軍,同時全面負責戰爭善后地方事務。
戰爭乃因日俄爭奪東北與朝鮮而起,兩國通過戰爭雖然完成了對侵略權益的暫時瓜分,但依然對中國東北垂涎三尺,覬覦更多的未得利益。因此,與日俄等國的外交接觸成為處理戰爭善后的一項重要事務。同時,對于日俄戰后的奉天而言,改革內政、發展地方是治本之計,無疑更為重要。日俄之戰凸顯了清政府東北地區邊防的薄弱及其面臨的嚴重危機,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視。戰爭過后,清政府亡羊補牢,決定改革地方以鞏固東北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