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簡史
- 張正明
- 1758字
- 2020-05-09 15:56:32
四、部落聯盟的形成和它的特點
契丹在古八部時期還不曾建立部落聯盟,所以當時部落這層組織起著最大的作用,它管理著屬于部落公有的土地,它集中了處理公共事務的權力,此外,它也是統一進行軍事活動的單位。有時,為了把力量聯合起來,契丹各部也根據臨時的協議采取一致的軍事行動,如舊史所云:“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如符契。”(《北史·契丹傳》)這種關系是不經常和不鞏固的,戰事一停止,聯合行動也就隨著結束了。在古八部時期,似乎沒有一個契丹酋長能夠成為八部公認的首領,即或有,也是暫時的,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平時,各部獨立活動,不但有全權處理部內的事務,而且可以自行派遣使者朝貢中原。隋初契丹“諸部相攻擊久不止”,這說明契丹在古八部末期仍未組成統一的聯盟。
契丹的第一個部落聯盟是在唐初建立的,它就是延續了一百年的大賀聯盟。我們并不知道這個聯盟形成的具體經過,從當時契丹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來看,它的產生,與契丹部落貴族的成長以及契丹各部聯合起來抗擊突厥侵凌的需要,無疑是有關系的。部落結合成為聯盟,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是“形成民族的第一步”(《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引自《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卷二,248頁)。自從建立了聯盟,契丹各部之間就有了比較穩定的聯系。
契丹部落聯盟的特點之一是它有世選的首領,而且所屬各部的酋長也是由部內顯貴家族世選的,這個特點說明契丹部落聯盟是在部落內部已有初步的階級分化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
相傳契丹部落聯盟的首領有一定的任期,并且是由八部酋長輪流擔任的。這在有關契丹的史書中幾乎都有記載。如《契丹國志》曰:“八部大人……三年一會,于各部內選雄勇有謀略者,立之為主,舊主退位,例以為常。”再如《舊五代史·契丹傳》曰:“八部,每部皆號大人,內推一人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資治通鑒》《五代會要》和《漢高祖實錄》的有關記載,與《舊五代史》完全一致,《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的記載則略有區別:“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虜廷雜記》的有關記載與《新五代史》相同而較詳。如果把上述記載與大賀時期的史實對照,我們發現其間既有相符之處,也有相悖之處。大賀聯盟的歷任首領,從摩會起,至邵固止,確實沒有一個可被證明為任期超過三年的。由此可見,八部酋長三年一會,選雄勇有謀略者立之為主,這個說法是可信的
。但是,還有同樣真確的一個史實,就是這個時期的聯盟首領沒有一個不是大賀家族的成員,由是可知,關于八部酋長以次相代的傳說顯然是謬誤的。總之,一方面,以大賀家族為首的部落貴族已壯大起來,另一方面,原始社會的民主傳統仍被奉行著,于是在聯盟首領人選問題上就產生了世選制度。世選既不同于世襲,也不同于公選,它是從公選到世襲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反映著當時契丹社會中貴族與部眾以及大賀家族與其他貴族的力量對比。
大賀時期聯盟首領的權力還不大,八部酋長會議是聯盟的最高權力機關。“若有征發,諸部皆須議合,不得獨舉。”(《舊唐書·契丹傳》)這就是說,軍事大計由八部酋長會同商定并采取一致行動,聯盟首領是無權專決的。至于部內事務,則仍由各部自理,聯盟首領亦無權干預。這種形式的聯盟關系就是舊史所謂契丹“獵則別部,戰則同行”(《舊唐書·契丹傳》)的真實涵義。聯盟首領如果妄自尊大,獨斷專行,受到部眾和多數酋長反對,就會立遭罷免,或竟被殺。唐玄宗說,契丹“多無義于君長,自昔如此”(《資治通鑒·唐紀》)。由世襲的封建帝王看來,像契丹那樣對待聯盟首領當然是“無義”的;但由實行聯盟首領世選制度的契丹看來,這卻正是他們的“義”。
除了聯盟首領之外,契丹有時還另選一人或二人為軍事統帥。例如:盡忠為聯盟首領時,以孫萬榮為統帥;屈烈為聯盟首領時,由可突干及過折“分典兵馬”。軍事統帥的威望和實權,常不在聯盟首領之下。
契丹部落聯盟的首領,從盡忠起,號為可汗,此前稱謂不詳。軍事統帥的稱謂亦失考。至于部落酋長—所謂“大人”—的稱謂,在大賀時期是辱紇主,之前在古八部時期是莫弗賀,之后在遙輦時期則是夷離堇。唐朝把契丹聯盟首領封為都督,并贈王爵,又把契丹各部酋長分任為刺史。上述這些稱謂的區別和聯系,在讀史時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