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237字
- 2020-05-14 18:34:08
《芣苢》:勞作者的朗朗風姿
我從小在城市里長大,對農村生活很不熟悉。陌生歸陌生,卻懷揣著熱騰騰的好奇心,因而在讀《詩經》的時候,對那些關于鄉村勞作的詩歌便格外留心。比如這首《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詩的意思很簡單,不過是女子們在田野間采集芣苢時所唱的短歌。芣苢是一種草藥,多生長于道路兩旁和牛車行跡之間,故而又名“車前子”。關于它的功效古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它“宜懷妊”,可以療治不孕癥;有的說它的籽可以“治婦人難產”;還有人認定它是治麻風病的良藥。我不懂醫藥,便去向一位學中醫的朋友請教,他只說車前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問及治療“不孕癥”和“麻風病”等說法,卻只搖頭微笑。想想也是,關于中藥的種種功效,有科學依據的雖不少,可有些卻只是人們主觀的臆想,甚至荒謬不經。以前讀《本草綱目》時,看到“水部第五卷”云“立春雨水,夫妻各飲一杯,還房,當獲時有子,神效”,不禁大笑,這也太有想象力了嘛!
《芣苢》是首短歌,我雖不會唱,卻很愛念它?!安刹善]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甭暵曂褶D流利,字字音韻俱足。念著念著,眼前便自然浮現清人方玉潤筆下的那一幅清麗畫面:“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保ǚ接駶櫋对娊浽肌罚?/p>

[元] 王振鵬《豳風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芣苢》之美源于勞作過程中對自然律動的把握,這種質樸的風味絕不是一個人關在書房里能夠雕琢出來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就記錄了一個文人模仿《芣苢》體時鬧出的笑話。此人作了一首關于蠟燭的詩:“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苯Y果呢,“聞者絕倒”。西窗剪燭,是文人墨客的風雅情懷,用“采采芣苢”的勞動歌謠來演繹,就像用黃河上的船夫號子來唱黛玉的《葬花詞》一般,滑稽可笑。
自然中充滿了種種奇妙的節奏,普通的勞動者并不會去深究其中的道理,只需憑著直覺和天性去探尋其間張弛的變化。魯迅先生曾對民歌的產生做過有趣的揣度:“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保斞浮堕T外文談》)“采采芣苢”自然要比“杭育杭育”高明了許多,但兩者的本質都是對生命直接而深刻的體悟,對情感率性而天真的表達,這些才是民歌的根源所在。
采芣苢的女子們采之(采摘)、有之(收?。?、掇之(從地上撿起)、捋之(從枝頭捋下)、袺之(提起衣襟將芣苢兜起)、之(掖起衣襟把芣苢兜回家),一件小事做得井然有序,在忙碌中透著一種安定專注的情緒,讓人著迷。她們行歌拾草,陶然忘機,這是勞動者才有的樸素與坦蕩,是清平世界才有的朗朗風姿。我不懂得什么政治,但我知道在一個好的統治下,勞動者就該有這樣的安定與歡喜、瀟灑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