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192字
- 2020-05-14 18:34:10
《何彼襛矣》:走上紅毯那一天
如今一些年輕人結婚,婚禮往往從簡,或請三五親朋好友小聚,或干脆領了證便去旅行,省去多少繁文縟節。然而這在古代卻是難以想象的,彼時的婚姻不是男女間單純的相愛相守,而被視為“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的頭等大事。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說得很清楚:“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在結婚這件事上必須莊重謹慎,禮儀周全。古時婚禮有一系列復雜的流程,而最為隆重的就是“親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走上紅毯那一天”,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以表示對新娘的禮敬、對這樁婚姻的重視。
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的婚禮,中國民間幾千年來都這般行事,可人人都覺得是專為自己一生中的好日子而設的。在古老的《詩經》中就有好幾首詩是專寫迎親的,普通人家的婚禮尚要“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男方派馬車去接,女方帶上嫁妝來;貴族子弟的婚禮更是壯觀華奢。《何彼襛矣》就描繪了一場盛大的王室婚禮: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怎么那樣秾麗堂皇?如同唐棣花開一般絢爛。多么莊嚴又和樂,王姬出嫁車馬忙。詩一開頭以唐棣花起興,鋪陳出王室公主容貌之濃艷,車服之侈麗。唐棣花,又名郁李,春日里開得極其茂盛,香氣也濃郁。爛漫的花事總叫人聯想起女子出嫁的盛景,《詩經》中的《桃夭》贊美新娘也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都說“女人如花”,這個比喻不好,花期何等短暫,大有紅顏薄命之意。可如果說“新娘如花”就妥帖了,樣貌再尋常的女子,在踏上紅毯的那一天都如雨過牡丹、日出桃花般明艷照人,因她是“新娘”,這“新”字里便含著無限的芳華。女子婚后還要生子持家,正如花開之后還要開枝散葉,結出果實,可多少女人垂垂老矣之時還不斷回味著做新娘子時的情景,即便花開一日,這一日的光彩亦可照亮一生。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怎么那樣秾麗堂皇?如同桃李花開一般嬌艷。平王之孫容貌姣好,齊侯之子風度翩翩。“平王之孫,齊侯之子”所指何人很難確定,但無非是渲染兩位新人身份之高貴。舊時娶親,路邊常有眾多圍觀之人,詩人應當也是其中一個。人們交相贊嘆皇室婚禮的氣派、一對璧人的完滿,這贊嘆里并無對富貴權勢的艷羨或出于什么浪漫的想頭,而是陌上賞花般的全然歡喜。喜的是從此男有室、女有家,歲月靜好,天地清和。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用什么來釣魚?長絲線啊做釣綸。齊侯之子風度翩翩,平王之孫容貌姣妍。詩的最后一章頗讓人費解,明明寫迎親,怎么扯到釣魚上去了。殊不知此乃婚姻美滿的隱喻,正如宋代學者朱熹所說,“絲之合而為綸,猶男女之合而為昏也”。在中國的文化里,絲線彼此交織,既是物質的,又是情感的,因此表達男女情愛的字很多從絞絲旁,如緣、纏綿、繾綣。成親也叫“結”婚,在拜過天地之后,塵寰間各自沉浮的兩個人,便如絲線般彼此糾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面對人世的水遠山長、歲月的悠悠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