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星辰

我出身農村,赤腳到小河里摸過魚,旱季水庫水位下降時在淤泥里撿過河蚌,上樹掏過鳥窩,用泥巴和樹葉玩過過家家,曾漫山遍野地追著牛羊跑,曾在田間地頭耕勞種作。那時還小,沒有去過大城市,自然沒有見過什么世面,總以為群山環繞的鄉村就是世界的全部,連亙的山脊和溝澗的溪流就是磅礴的山河,以為枯瘦遒勁的松林就是浩淼的林海,以為腳底稀薄的土層就是人類厚實的根基。后來知道這不過是坐井觀天的狹隘,管窺蠡測的片面,還有略顯無知的童真。雖說有些幼稚,但多年后回憶起來,不免感慨預言一般的認知,原因無他,因為農村有著我眼里最美的星辰。

長時間以來,尤其是進入經濟大發展時期,城市經濟建設開始跳躍式前進:萬丈高樓平地起,億萬財富滾滾來,股票證券等新型投資方式為金融市場帶來了全新的活力,互聯網科技為農業、工業、商業注入了新鮮的動力,服務業迅速席卷全國市場。從鄧小平偉人在中國南海畫了一個圈之后,城市,開始成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時代風向標。而農村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古老的天地規律;仍舊春播秋收,牧羊放歌,順應著四時的節氣變化;還是耕田種地,養雞遛狗,過著陶翁夢里向往的生活,自然悠閑,怡然自樂。當城市為了指標而全民皆兵時,農村仍處于溫飽即可的滿足里,一邊是經濟實力的與日俱增,一邊是近乎與世隔絕的安靜,就像兩個互相對立的極端,也是不同選擇下真實的鏡像,背對彼此的身影,朝著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前進,終究漸行漸遠。久而久之,農村漸漸成為了貧窮、落后、保守、愚昧、不思進取的代名詞,而城市有著五彩繽紛的絢麗霓虹,有著林立眾數的高樓大廈,有著數不盡的機會和財富,每天廠房里都有大量的商品被生產,每天都有新的樓盤被兜售,每天都有人從一窮二白到一夜暴富,認知中似乎城市就代表了先進、時尚、富裕、現代,就如同耶穌代表上帝。

我不是一個反城市化主義者,因為我切切實實地享受著城市所帶來的便利,但我是一個敏感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力求完整,不以偏概全。一方面,不可否認,城市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引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推進文明演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城市發展所帶來的是拜金主義的生發,社會治安的混亂,貧富差距的拉大,此上種種就像一顆扎進肉里的刺,會漸漸腐蝕中國人的靈魂和人性,也讓人們漸漸在同質化的世界里迷失,丟失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所以城市,尤其是大都市,既是夢想起飛的天堂,又是人性和物欲的功利場,既有浮于表面的參天高樓、金碧輝煌的美好,也有潛藏光明之下的黑暗與骯臟,有一塵不染的高級酒店,也有惡臭熏天、臟亂雜錯的地下水道。以DC漫畫里的罪惡之都哥譚為例,有一段這樣的描寫:“夜空總是陰云密布,怪異的哥特式建筑高高聳立,表面的浮華之下,暗巷里藏污納垢”。反觀農村倒成為難得的凈土:鳥雀啁啾,青山綠水,陶瓦炊煙,碧空藍天,沒有如山的業務,不必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更不必說諂媚和阿諛。也幸好長在這方純凈的水土,我得以有幸觀賞無垠的星空。

晴朗無雨的夜晚是觀賞星空的最好時間,當然,圓月的時候除外。傍晚時分,天暮昏黃,紅日XZ,赤霞如煉,悠悠茫茫。天空沒有厚重的云層,黑夜如期而至,隨時令變換,夏短冬長。等待星星出現的時光就好似除夕夜孩子對黑夜的的期盼一樣,天不夠黑的話,煙花不夠亮,對于煙花有限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比任何人都珍惜煙花的每一次爆裂炫彩。天太晚的話,沒有耐心的小孩子可等不了,因為他們相信最先燃起煙花的孩子新年定會事事拔得頭籌,定會好運連連。有些唯心,但很實在。所以當太陽開始西斜的時候,悸動的思緒便沒有止息,度過的每一分鐘都顯得十分漫長。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有一個通俗的解釋:“當你和一個你所喜歡的漂亮小姐聊天時,你會發現一個小時過得很快。但當你抱著一個滾燙的茶壺時,每一秒都像是一小時,甚至更長。”其實每個人都有過如此的感受,只是并沒有當做回事兒而已。這些孩子或許并不知道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有一個老頭提出了震驚世界的學術觀點,但此時的他們比任何人都很清楚地明白時間的概念。

當漆黑如倒在紙張上的墨水般在天幕均勻擴散開來,你會驚喜地發現陸續有光點出現,像嶙峋亂石中的鉆石般閃耀在天穹,有的模糊閃爍,有的剔透飄忽,有的光亮逼人,一顆,兩顆,三顆……不斷有新的亮點出現,不斷地填滿頭頂的穹天。這種感覺就像在海邊拾綴貝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場海浪會卷攜著多少奇異的碎片沖向海邊沙灘。你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有多少顆星在哪個方位驀地冒出來,因為你的面前是整片星海,真正可以稱之為無盡的星海。午夜時分,群星像是受邀的賓客紛紛入座,大小不一,光暗不同,氣質各異。

如果說白天的天空像浩蕩的曠原,被云霧和太陽主宰,被單一的蔚藍填滿,被輕拂的微風縈繞,那么現在星光熠熠的天空更像由無數亮芒拼接的航圖,像被萬物朝圣的君主。與白天的大片留白相比,黑夜的星空被數不盡的光點充斥,顯得有些紊亂和擁擠,像隨意潑墨揮筆之作,卻出奇的充盈和蓬勃,好比白天的太陽是大樹,參天而高聳,挺拔而威嚴,遺世獨立;夜晚的群星是小草,每一株無不迸發出生命與活力,各展群芳,爭奇斗妍。晴朗的天空會讓人忘卻煩憂,可是日光灼人,暑氣煩悶,空氣中沒有一絲清涼,讓人甘愿在空調房里躺上一天,吃著冰鎮西瓜,也不愿自虐般的四處行走;而陰云密布的時候,心情和天空一樣被灰暗捆綁束縛,施展不開,郁郁不樂,好像每一絲空氣中都有解不開的壓力,讓人窒息;陰雨綿綿或狂風暴雨又毫不講理地干預了出行,直接封殺了自由,雖說潔凈了空氣,但帶來了麻煩的泥濘,給人以一種甩不開的濁重感。而這光暗的星空是不一樣的,燥熱隨著太陽一同被藏在另一個半球,自由隨清風飄散在空蕩的山巒中,這一切能讓人安靜地思考,安靜地沉迷。黑夜里并非無止境地冰冷,也并非是望不穿的漆黑,還有繁星為你帶來希望和溫暖,還有繁星給你指名光明的方向。

紊亂的星列會讓人迷失于絢爛和迷惑,但穩重的黑鎮壓了所有的喧囂和狂躁,仰觀星河的那一瞬,人生似乎從未如此通透澄澈。點點星芒,看似微弱,甚至渺茫,乃至于有些冰冷,有些陌生,遙不可及。并未如太陽一般給萬物帶來生的動力,也不像甘霖賦予萬物自由生長的滋潤,雖璀璨如鉆石星斑,絢麗如纖纖花雨,但就像沒用的花瓶,可有可無,看久了總是不免感到厭倦和不適。

小時候的自己曾這樣想過:華而不實的東西再瑰麗奇幻,也抵不過一日三餐。這個想法很不浪漫,卻足夠現實。總覺得星海唯一的好便是可以直視、凝望、思考,不像太陽那般驕傲地刺了眼,夠謙遜,沒有包袱。觀星時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伸出手丈量著我與每一顆星星的距離。后來長大了,漸漸知曉這些看似永遠靜止不動、永遠一樣大小的星宿一直在運動,和我腳下所踩的地球一樣,重復著周而復始的運動,有固定的軌跡和周期,有特定的方向,還有屬于自己的次級天體。也知道頭頂的這片天空不只有點點的星星,還有五彩的星云,巨大的星系,神秘的黑洞。曾經覺得它們冷冰冰的,沒有一點溫度,殊不知每一個芝麻般大小的星點都有可能是宇宙另一個角落的一個太陽,甚至比太陽還巨大。它們存在于宇宙的深處,和地球的距離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的遙遠,丈量這段距離的單位稱為光年,看似就處在頭頂的星光其實只是它一年或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幾百年前發射的光束。它們幾乎都是巨大的火球,像上百萬座巨型核反應堆的疊加,不停的聚變,爆炸,燃燒,向宇宙散發著光熱,單調、永恒不變。從物理溫度上講,滾燙、炙熱、高溫等一切我們認知范圍里的詞匯都不足以完美而準確地形容它的熱,所以人們習慣性地用一大長串數字的組合來表示熱的概念。它們沒有生命的氣機,寂滅和枯槁是唯一可以強加的修飾,就像一個人沒有情感,和機器無異,孤獨而高大地運行在宇宙,漫無目的,無限循環。其實也有一些星是不發光的,離我們最近的月球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借著星球表面反射著來自恒星的光,以此顯得光亮。此外,月球還有著頗為人性化的一面:借光亮在地球上投影出一個光潔無瑕的遠影,而掩飾住自己凹凸不平和坑坑洼洼的表皮,倒是個愛美的人兒。一顆星的成長相當有意味:浩大如地球,如太陽,如星云,起初就是宇宙間的塵埃,就像撒哈拉沙漠的一粒沙子,或許更小,在數以億萬年的時間中不斷和其他的塵埃碰撞、吸引,再碰撞、吸引,變到足球大小,再經過數十億年的碰撞、吸引才漸漸成型,變成了一個超級無敵巨大的漂浮的球體。再之后的數億年里,吸引到大氣,形成大氣層,才開始有了星球的雛形,幾十億年的努力才讓它在宇宙中找到一個可以躋身的位置。這樣的概率不高,就和玄幻小說里一樣,主角傲視群雄的背后總是無數天才的黯淡無光。從塵埃到星球,幾十億年之間無數塵埃的破碎和星球的毀滅才能成就一顆行星級別的天體,相當地不容易。其它行星如木土兩星,體積和質量是地球幾十上百倍,更難以想象需要多少載的演化。人之一生不過幾十載,極少數人能邁入百年,但與星球的演化成長相比,又是何其地渺小和卑微啊!恒星更甚,它們同樣誕生于塵埃當中,本是太空游離的物質,演化億萬年后成為恒星,但是為了提供足夠的能量,它們無時不刻不處在爆裂的聚變中,最終耗盡星球所有的能量,坍塌在宇宙間,毀滅不見。肉眼可見的星空呈現出黑白的色調,而高精度望遠鏡下的星空可能是黃色或其他色調,乃至可能發現呈幻彩色的星云,這絕非水滴的散射可比,讓人不由心生敬佩。這是中學地理課本第一課的內容,也是現代科學觀測下最真實的宇宙,雖然我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瑰麗的星河實在讓人無法相信這是自然的演化而并非冥冥之中造物主的神奇構想和創造。

很多時候,我們對星空的認識大多局限在圖像和色彩的范圍內。譬如,對天海王星的形容大多為深藍、湛藍或蔚藍之類的詞語,對土星的觀察就是環著一頂草帽和龐大,除此之外好像沒有深層的思考。這固然與個人思維方式和認知角度不同有關,可也恰好說明我們對生活缺少敏銳的覺察和深沉的思考。王爾德曾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星空帶給我們的思考絕不僅僅是科學的冰冷和物質世界難以動搖的客觀,其實還包含著一種對人性的思考。冰心以天上繁星為依托,將自己對生活的點點詩情與片片詩意融化進紙間一字一句中。在她的世界里,流淌的思念與噴薄的情感不像絕大部分人一般寄托于明亮皎潔的月,那樣的情思太直白,太明晃晃,太過淺薄,似乎只有漫天忽隱忽現的星芒足以承載人性的深沉和厚重,足夠詮釋她一個女子的細膩敏感,也足以讓她與眾不同。夜的深邃似乎卷起了冰心每一縷翻騰的情感的漣漪,而且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某些民間信仰中,人死后會變成一顆星星,庇佑后人,這顯然把科學家苦苦尋覓到星體的艱難想得太過簡單,也顯然沒有弄明白天上星星的數量,但那是地球人出奇默契地把思念和祝愿寄托在遙不可及的星辰上,是相通的情感共鳴,也是人類精神的另類延續。

人生旅途必然不會一直風平浪靜,不會干所有事情都順風順水,也不總是海闊天空,許多時候,我們要面臨無數的磕磕絆絆,要面臨避無可避的選擇和誘惑。白日的溫度太高,過于燥熱,往往在點燃了激情的同時,會讓冷靜漸漸被吞噬,從而難以理智地分析解決問題,容易四處碰壁,容易沖動犯傻。我們所追求的霓虹太耀眼,太過迷惑人心,所以我們需要黑夜和睡眠,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忘卻和喘息,給我們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認真聆聽自己內心最本真的聲音,不會被別人的言語干擾,不會在欲望里迷失。

白天的太陽像極了睥睨天下的君王,萬物皆隨之搖擺,有共同的朝向,有共同的目標,都極力生長,充滿希望。但與世間萬物不同的是,人既是社會的,也是個體的,不可能每個人都只有一個目標,一個人生追求,也不可能和別人走完全一樣的路,所以太陽顯然不足以成為所有人的認同。而天上無限繁多的星宿不一樣,它們是無數的個體,或耀眼如明珠,或昏暗如螢火,或龐大如我行我素,各司其職,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存在于同一片宇宙,但都活出了自己的樣子,不茍同,不盲從。人亦如此,有的人是北極星,光環加身,極盡燦爛,拒絕暗淡和潛伏,自信而磊落;有的人是彗星,用盡一生的力氣和心血,不為平凡度日,只為燃燒自己有限的生命,完成絢麗的落幕儀式。一閃而逝又如何?至少曾綻放過,至少天空有它來過的證明,生命的不羈纖毫畢現;有的人是安穩運轉的行星,不為一時的風光改變,甘于平凡,忠于自己,不作鬧事爭鳴鳥,只作遠山野鶴清。每一顆星就是一個人,代表一種人,所以才有了個性,才能用獨特和統一融合,才能和白日達到平衡。“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越過謊言去擁抱你。”當你看不清腳下的路時,抬頭找到一顆星,不回頭地走下去,目的地是何方?我不知道,但總比漫無目的地虛耗好,因為至少還有夢可做。

像我這樣在夜空思考的人絕對不少,他們想的是什么呢?無從知曉,無需知曉。對星空的思考讓我開始以一種新的視角認識腳下的土地、遠方的山河、躍動的空氣,甚至周遭的一切。既學習山河湖海的地質構造、探尋自然演進遺留的珍藏秘寶,又感嘆歲月的奇偉神跡和不可逆的滄海變遷;既學習泥土的酸堿鹽性、肥沃貧瘠、板結疏松,又驚嘆于每一寸土地都是巨石在風雨寒熱的剝蝕后的產物。每每我掀開這未知世界的寥寥一角,就仿佛打開了另一個新的世界,讓人沉醉于自然的美麗和偉大,讓人感嘆世間的瑰偉和雄起。仿佛有那么一瞬能夠理解古代君王為何冒著死亡的風險反抗,恐怕這世界山河的絕美風光起了很大作用。

縱觀歷史長河,共享這片星海的絕不只是你我。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時代和地域,中間隔著時空,沒有交集,也不可能有交集,但是我們顯而易見地發現了一個相同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這本是哲學家研究的范疇,但是事實證明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共同思考的過的問題,有趣的是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并非我們對人類的身份有所懷疑,也不是不相信進化理論,而是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面對草地、山川甚至一面墻發出同樣的思考,可是草地有花蟲鳥獸,富有生機卻嘈雜,山川雖廣可是有枯榮涸澤,同樣難以安靜下來思考。于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將視角轉向頭頂的星空,空闊遼遠,黑暗中孕育著希望,變化中包含著永恒。

中國人在這方面建樹頗多:早在夏朝,中國出現了第一部歷法《小正》(后世也稱為夏小正),從物候、星象出發,提出了物候歷和太陽歷等紀元式的成就;春秋時期,中國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同時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同期《易經》的出現開創性地總結了中國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將天文與占卜卦象建立系統的聯系,反應了中國在天文領悟超前的感受和理解觀察能力。戰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的天文記載遠超同期的西方。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后期西漢出現了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東漢時,杰出科學家張衡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并創造性的發明制作了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以外地震發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隋唐時期,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了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的《大衍歷》,系統而周密,《大衍歷》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到宋元時期時,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天文學方面取得突出貢獻,把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一起來,創建了一種更為簡便的“十二氣歷”,進一步有利于農事安排。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元朝杰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同時主持編定《授時歷》,所推測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在中國人的眼里,天上的星空并非遙不可及的神域,天上人間本就同體,所以天上也有王侯將相,妃嬪媵嬙,狗彘雞豚,樓市垣宇……在此觀點的指導下,中國天文發現了283星官,三垣,七曜……明清的天文并未取得大的突破,所以這段中國星空史和時代出現了斷層。

反觀西方,在不斷的探索和超越。十六世紀,哥白尼完成《天體運行論》,這本書的出現標志系統的太陽中心說的形成。之后,布魯諾《論無限性、宇宙和無線世界》宣傳并發展了日心說,提出了多太陽系和宇宙無限性思想。十七世紀,日心說的信奉者伽利略自制望遠鏡進行觀察和實驗,出版《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支持太陽中心說。再之后,開普勒提出行星運行三定律,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十七世紀后期,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力學,使天文學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就是天體力學。天體力學誕生使天文學從簡單地描述天體之間的幾何關系以及運動狀況過渡到到研究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各天體運動的原因的一個新階段。彼時的中國還在忙著想各種各樣的怪招維護統治,殊不知被悠久歷史束縛住思維的自己已經開始全面落后。這時的中國,像是一個站在山頂的巨人被一巴掌扇到谷底,卻不自知。我們無法苛責歷史,只有銘記它。“總盯著歷史,你會瞎掉一只眼,但忘記歷史,你會雙目失明。”俄羅斯著名作家曾這樣說過。

歷史的作用不是停留在試卷上的冰冷的試題,也不是成堆的檔案文獻,歷史有口口相傳的佳話,也有不為人知的黑暗和狠辣。它是一面鏡子,這是個不算新穎的比喻,它只是為了記住昨天的自己,告訴自己:我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做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我們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的歷史碩果,有著最龐大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昨天已經過去,或輝煌,或暗淡,但是我們頭頂的星空是一樣的。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一步步重現中國天文學的輝煌。

星空的魅力不止與歷法和統治,也屢屢見諸文學作品。在近現代科學技術的井噴式爆發下,西方新的文學流派應運而生:矛盾而又無奈的浪漫主義;披露工業資本黑暗人性的現實主義;追求放浪不羈的現代主義,但除了這幾種我們耳熟能詳的,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文學形式外,還有一個文學流派在科技的背景下悄悄地生發,和其他文學樣式相同,它也討論人性美丑,社會變遷。不同的是,這個流派把目光轉向了地球之外的宇宙,轉向了飄忽的時間和空間,轉向了未來,它就是——科幻小說。當今世界公認的科幻鼻祖有三,分別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他們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而中國科幻文學由于缺乏與西方相當的社會環境,發展起點低,速度慢,受眾也極為有限,可艱苦的社會環境并不妨礙中國優秀科幻作品和作家的涌現,代表人物有:劉慈欣,何夕,王晉康等。其中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劉慈欣。不只是因為他科幻作品的產量;也不是因為他成功將中國式科幻與商業電影有機結合——《流浪地球》,成為文化產業的模范;亦不是因為他聲名遠揚,獲獎無數。我看書永遠不是因為作者才看,只有劇情能打動我的,才是我認為的好書。我第一次讀《三體》時是18歲,別人對它的溢美之詞早已泛濫不堪,我就不多說什么。對我而言,令我最為震撼的情節是:太陽系被高級的黑暗森林獵人二維化,從立體的生命體,降維成平面。還有就是第一部用簡單的游戲生動地解釋和呈現了三體世界的情節,以及第二部主角保衛下地球的方法竟然是一種近乎同歸于盡的威脅。這是多么宏達而又簡單的創造啊,如此神奇的情節讓人深深折服!當然,讀完這本書,我得到的啟示不是去研究物理和天文,也不是去糾結未來和過去的種種,而是一種對生活的思考:每一種簡單的想象只要能夠在合理的時間節點上作用,它就可能創造驚喜。當前網絡媒體的發展讓人們漸漸脫離了土地,脫離了面對面的人群,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虛擬的時空,社會變得浮躁和破碎,人性變得淡漠和偏執,這一切讓人不由陷入恐懼——恐懼密集地人流,恐懼防不勝防的人心險惡,恐懼人類本身。如此下去,哪里會是人類社會的未來?我們又將何去何從?我沒有確定的答案,如果一定選一個的話,我的答案是——星空。

如今的城市早已分不清晝夜,明亮的燈光將人類前進的步伐無限延長,在宇宙間旅行了數年乃至數百年的光束投影的光點隱沒在炫彩霓虹燈光里,浩瀚的星海變成了為數不多的零星的點的獨舞。曾細數不盡的星辰,抬頭便一覽無遺,屈指可數,觀星這種再簡單不過的小小動作成為了難得的記憶和愿望,被高大上的天文望遠鏡收藏,包攬進了實驗室和博物館。一邊工業文明的列車轟隆隆前行,科技的號角聲聲高振,一邊星河暗淡,徹空漫塵。古人寄情思于“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曾如此浪漫,而今可悲的是天空竟沒有星辰能夠看見。每一顆星辰都有過絢爛,或許它會被太陽遮擋,但是每當黑夜來臨,它會依舊璀璨。世俗蒙蔽了雙眼,請別再讓光華迷離了心眼。

我沒有去過智利的沙漠,所以不知道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觀星地的阿塔卡馬沙漠的星空是什么樣的;沒有去過冰雪覆蓋的北極,所以不知道極光在頭頂飄散是什么樣的體驗;也沒有去過天文臺,所以不知道高倍望遠鏡下的銀河有多美。但我想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眼里有世間最美的星辰。

星星的故事仍在繼續,有你,有我。

2019年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班玛县| 鄂尔多斯市| 桐城市| 玛多县| 常熟市| 望城县| 南汇区| 玛曲县| 兴安盟| 莱西市| 监利县| 孟连| 竹溪县| 达孜县| 房山区| 襄垣县| 大同县| 靖边县| 临朐县| 临安市| 正阳县| 开封县| 翼城县| 洛浦县| 临海市| 长治县| 新民市| 黄骅市| 宁国市| 孝感市| 内丘县| 杭州市| 成武县| 梁山县| 五华县| 嘉义市| 色达县| 宜春市| 牟定县| 新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