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地生根:讓智能制造回歸價值
- 于琪
- 1017字
- 2020-05-09 11:18:39
1.3 企業之怕——花錢后到底會不會成功
很多制造企業都知道智能制造是未來趨勢,也是今后發展的需要。但之所以遲遲不動,幾乎都因為這樣一種心理:我不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先看看別人怎么做,能不能收到效果再說。
這種心理可以理解。是否正確,我認為只能說因情況而異:如果企業是通過觀望來甄別哪些智能制造的服務商更有能力和責任心實施好某個行業的項目,這種心態是對的。但如果是想等別人都實施好了自己再做而希望風險就一定變小很多,那可能實際情況恰恰不是這樣的。
一方面,即使做同一個領域產品的制造企業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即使工藝完全一樣,企業里的人員素質、生產組織方式、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企業預算等方面可能都不一樣。在別人工廠里適用的東西在自己的工廠里未必適用,反之也一樣。所以如果實施智能制造,你肯定是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
另一方面,實施一個智能制造的項目,哪怕是第一期,從立項到實施到小批量試制,再到每個環節應用得比較順利,至少需要1.5~2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制造企業團隊人員獲取的項目實施和配合經驗,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成長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知識和思考的積累,有助于企業向更高層面邁進。如果等別人已經升維思考、品牌升級、質量提高了,有了更好的聲譽之后,自己才亦步亦趨,就已經落在了后面,實施成本上省下的費用很可能彌補不了失去先機造成的損失。
所以,制造企業只要能夠擠出一些費用,不妨謹慎但堅持地往智能制造方向投資。至于投資是否一定能有回報,坦率地講,不一定。
就以十年前就開始風靡的ERP,以及三年前非常火爆的MES為例。ERP的服務商宣稱大約70%~80%的項目是成功的,而從用戶反饋得到的大致統計結果是,只有不到50%的項目是成功的。而MES的服務商宣稱,大約一半的項目是成功的,而從用戶反饋得到的大致統計結果是,只有不到30%的項目是成功的。ERP和MES兩個領域涉及的項目里,不付尾款甚至只付了首款的項目很普遍,制造企業和服務商互相指責、推諉責任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責任不是單單哪一方的,我們在本書中會逐漸對這個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解決辦法。
通過這些例子能得出一個結論:智能制造,花錢了不一定能成功。那花錢不一定能成功為什么還要做這件事?我想把它比喻成學生的高考,這樣比較簡單、易懂,也比較形象:除非你有其他的謀生之道(作為某些領域指定的固定供應商),否則高考(智能制造)幾乎是你唯一的出路。努力學習(深入地走智能制造之路)不一定能順利考上大學(成功實現智能制造),那你就不努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