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 馬杰
- 9079字
- 2020-05-13 15:22:39
2.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近年來的相關文獻來看,以“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為主題的文章數量逐漸增多。
2.2.1 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王鋒正、郭曉川(2015)以內蒙古為例,研究了西部地區環境規制、能源礦產開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們認為,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環境監管在過去極大促進了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
韓杰(2007)在文章中指出,能源礦產資源是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礦產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許多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不可避免地導致對能源型礦產資源的依賴,對能源礦產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缺乏對形勢的詳細了解、對能源政策清晰的認識,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戰略地位。
Habakkuk通過對美國經濟增長史的實證研究發現,美國工業化的成功與其煤、銅、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開采和生產是分不開的。
Stefan等人進一步研究發現,資源價格的變化將進一步影響相關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價格,從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
范振林、馬茁卉、黃建華(2016)認為,能源礦產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保障因素,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能源礦產的生產和消費與世界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世界經濟經歷了多次“發展—經濟衰退—復蘇—重建”過程,受其影響,能源礦產資源的生產和消費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由于能源礦產資源具有中間產品的特征,因此其產業鏈可延伸到國民經濟中。經濟和社會發展表現出對能源礦產資源的高度依賴,反映了能源礦產對人類富裕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制約作用。中國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消費與工業和重工業的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能源消費的增長對工業和重工業的增長有一定的影響。能源礦產消費增長與工業和重工業產出增長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3和0.69。
張舉剛、周吉光等(2005)研究發現,快速發展的工業經濟導致大量能源被消耗,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效率,促進新能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工業生產中的碳排放,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在未來發展中的必然選擇。低碳產業體系主要包括火電減排、節能建筑、工業節能與減排、資源回收利用、節能材料的創新等方面。它要求盡量降低在工業生產中煤炭、石油等高含碳量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由于低碳經濟的大力推進,礦產資源獲得了參與宏觀調控的契機。
陳從喜、吳琪、李政、崔新悅、葛振華(2017)發現,2016年中國礦產開發利用結構不斷優化,全國礦山總量同比下降7.33%;同時,大、中型礦業企業比重分別上升0.35%和0.32%。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總量從西部到中部再到東部呈下降趨勢;但是,中部地區礦業企業的整體利潤水平較低。西部地區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礦產品銷售收入和人均利潤均大于東部地區。中部礦山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礦產品銷售收入和人均利潤最低。我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三稀”金屬資源的開發。
2.2.2 能源礦產資源需求與資源短缺
魏曉平等(2002)認為,能源礦產資源是可耗竭的。由于資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以及不可再生等獨特性質,大量開采和使用最終將會導致其儲存量為零,從理論意義上來說是達不到持續利用的。這說明如果持續在生產中投入可耗竭資源,那么在以后的工業生產以及消費中就無法無限地持續下去。
莊立、劉洋、梁進社(2011)研究發現,能源資源以及耕地資源在中國自然資源中的滲透性最強,其中,耕地資源的滲透性一直位居前列,而石油和天然氣的排名則迅速上升。從2000年到2009年,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國能源礦產資源是非常稀缺的,而且它的稀缺程度逐漸呈上升趨勢。四種能源資源中以石油最為稀缺,煤炭和天然氣位居其次,而鈾資源與其他國家相比也不再具有相對優勢。中國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資源中,以鉀鹽、天然堿、鈷、鎳、鋁的相對稀缺程度最為嚴重,僅鉬、鎢、釩、磷、銻和白銀這六種資源的豐富度相對其他資源而言較高;鐵礦石的稀缺程度也在逐年上升。中國的可再生資源都表現出了相對稀缺性,而且耕地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有明顯加重的趨勢。由于中國耕地的過度使用,即便目前我國糧食資源已經無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現有的耕地資源仍然存在嚴重短缺的情況,中國的糧食安全正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與挑戰。
張新偉、吳巧生、孟剛(2008)認為,由于能源礦產資源產權所具有的稀缺性、壟斷性、風險性、環境價值和產權價值不對稱、產權的易逝性、合約的不完整性和高交易性成本以及其他問題,因此其產權價值難以確定。
張存剛、田彥平(2017)認為,各種“資源”或生產要素的私有者都是主要通過價格來追求收益或增殖的,尤其在特定歷史階段,是通過社會資本利潤率平均化機制來實現的。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從本質上來說,各種商品或資源都是資本關系的主要承載者。從整個社會來看,各個資本的利益表面上高度一致,但從單個資本來看,各個資本之間卻存在著由于追逐利潤而引起的競爭關系。當全社會剩余價值總量基本保持不變時,只有不停地追逐資本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每一個資本擁有者(或資源擁有者)才能分享更多的利潤,這主要表現為資本所有者追逐資本關系載體的稀缺性(無論這種載體是商品、非商品還是子虛烏有的東西),并且如果它的稀缺程度越高,價格就越高,在競爭中所得到的剩余價值(或利潤)也就越多。因此,資源稀缺性在本質上體現了作為資本載體所有者在激烈競爭中獲取更多利潤的內在要求。
韓玥(2009)認為,使用耗竭性的資源必須有多種選擇或機會。耗竭性資源的機會成本主要取決于耗竭性資源的稀缺性,將耗竭性資源的個別應用、消費過程作為出發點,以各個部門、行業及至整個社會的經濟利益作為參照系數來確定,通過某種耗竭性資源對人類社會的真實使用價值進行表征。機會的具體形式不同,邊際稀缺性成本的具體含義也不同。一部分耗竭性資源可以被許多經濟當事人在同一種用途上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經濟當事人因大量使用該耗竭性資源而獲得了邊際私人純收益的最大值,這就變成了經濟當事人使用該耗竭性資源的邊際稀缺性成本。一些耗竭性資源既可以在當前使用,也可以在將來使用。因此,現在使用該耗竭性資源,所放棄的是將來使用它可能獲得的純收益,就成為現在使用該耗竭性資源的邊際稀缺性成本。
陳德敏、李世龍、何凱(2005)認為,原有的資源稀缺性表征指標只能一部分反映循環經濟概念下的資源稀缺性,我們應該根據循環經濟實際建設理念下的資源稀缺特征指標統計制度,充分反映經濟發展中資源的使用情況,建立綠色GDP國民核算體系。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助于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形成,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助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遵守以人為本,人與自然之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2.2.3 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劉斌、艾光華(2006)在文章中研究了中國礦產資源的特點和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總結了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的措施。他們認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不僅要協調經濟和社會的關系,還要努力協調環境和資源的關系。為了使我們的國家從資源有限型社會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社會,從環境破壞型社會轉變為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必須遵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要不斷整合先進的管理知識,逐步將中國從技術落后的國家轉變為技術先進的國家,努力將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轉變為科學的管理模式。
褚志偉(2011)、郭冬卉(2012)分別研究了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現狀及使用情況。他們指出了東北地區礦產資源在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開發利用方式相對落后、資源儲量逐漸枯竭、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為了促進東北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東北礦業經濟振興區,必須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擴大產業鏈,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只有這樣,東北地區才能逐步擺脫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困境,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實現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
鞠建華、黃學雄、薛亞洲、宋猛(2018)研究發現,礦產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中國礦業市場低迷,綜合利用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很大;第二,優惠條件缺乏認證環節,部分節約和優惠政策的綜合利用難以完全落實;第三,缺乏有效的調查和評估手段,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尚不清楚;第四,礦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第五,礦業的發展不平衡,矛盾突出,有必要推動礦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朝陽(2013)認為,能源礦產開發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首先,“資源詛咒”效應影響著區域經濟結構和發展質量。隨著資源的開發,資源部門迅速擴張,經濟結構變得扭曲,經濟發展質量也會降低。其次,對資源土地的社會環境產生了負面影響。由于能源礦產開發存在生產規模大、占地面積廣、生產設備和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產品產量大等特點,對社會和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對外部環境也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最后,對資源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根據國家現有的相關政策,當涉及油田勘探開發時,農民承包的土地可以隨時被征用,由環境問題造成的貧困非常嚴重,由于油田開發所造成的當地人民因水污染而重返貧困的現象特別突出。
翁倩(2015)認為,中國的能源采礦業已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和礦產企業的財務管理問題日益嚴重,嚴重制約著中國能源和礦產企業的發展。首先,缺乏風險意識。由于能源和礦產企業經營范圍廣泛,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極為復雜,因此,財務管理人員必須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強化財務管理的風險意識。其次,能源礦業企業的金融體系不完善。由于能源和礦產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的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由于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很難對企業的業務活動形成正確的指導。最后,企業缺乏監督和控制。許多能源和礦產企業缺乏對財務管理的監督和控制,企業的財務管理失控。許多能源礦產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采用事后監督方式,對公司的財務活動缺乏事前控制和審計監督,從而導致公司未能形成有效、完整的監督和控制系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翁倩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一是制定企業戰略發展目標;二是建立財務預算控制機制;三是加強成本控制;四是改進內部控制系統。
2.2.4 能源礦產資源的可實行戰略
胡振亞、白瑞、胡曉華(2012)認為,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技術應該是生態化的。這是指利用一系列生態技術開發礦產資源,合理利用材料和能源,減少污染和廢棄物排放。對于廢棄物和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可采用環境可接受的方式進行處置。生態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基礎上的一種技術,有助于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邱蔓(2017)認為,除了現今在中國發現的幾個大型油田外,其他地方可能還有更多的礦產資源,如江西、青海、甘肅、四川和廣東可能擁有大量天然氣儲量,重慶、四川、安徽、青海可能擁有豐富的石油儲量,新疆、陜西和內蒙古擁有豐富的煤炭儲量。同時,由于中國石油勘探技術的改進,在中國油頁巖的開發中,所有含礦區僅處于詳細調查和普查階段。但是,隨著中國能源勘探技術的不斷完善,中國的能源和礦產開發水平必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931年,Hotelling就提出了要對可耗竭資源的最優開采進行研究,他認為可以通過賦稅等宏觀調控手段,改變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并控制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速度。
袁國華、鄭娟爾、席皛(2014)認為,中國實施全球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一國經濟地位和地緣政治愿望的綜合影響將決定實施何種資源戰略。中國自身的巨大發展需求和生態文明建設決定了其必須使用全球資源。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依舊突出。與此同時,由于世界上豐富的能源資源不斷發展,西方發達經濟體對能源的需求正在不斷削減,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抓住機遇,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能源資源形勢新變化,積極調整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資源利用方式,在更高的層次上配置全球資源,以更低的資源成本和環境代價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但與此同時,在利用全球資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方面問題:第一,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節約利用資源;第二,抓住全球產業分工重組機遇,促進初級產業向西部和境外轉移,踴躍參與新興經濟體工業化進程;第三,全方面參與并積極主導全球能源資源治理,確立與我國國際地位、經濟實力、發展需求和全球責任相適應的話語權;第四,不斷推動能源生產消費變革,增加清潔能源進口渠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五,大力開發非傳統和新型能源資源,發展新興產業。
張磊(2006)以新疆礦產能源的開發利用為例,認為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應將礦產資源置于社會經濟系統和資源環境系統構成的“自然—社會—經濟”三維復合巨型系統中。首先,在三維復合巨型系統中,研究了礦產資源的承載力,不僅考察了礦產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還考察了礦產資源與社會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關系及其影響。其次,在礦業開發戰略定位問題中,沒有囿于區域經濟、孤立地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研究問題,而是從整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來分析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將本地區的礦業經濟置于中亞次區域經濟圈加以分析。此外,還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角度,逐步分層次地將地區礦業經濟與中國、中亞經濟相結合,拓寬地區礦業經濟發展領域。再次,在礦業產業整合調整路徑方面,結合相關的礦業政策,根據目前礦業市場結構的特征,從產業與產品結構、產業組織、產業布局的角度,提出完善產品結構、提高加工化程度,擴大產業組織規模,形成四大資源密集帶的布局。最后,根據礦產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步開發、國家產業政策,提出循環經濟應與礦業發展相結合,并對礦業問題進行應用研究,設計了礦業生態產業鏈。
王升輝、孫婷婷、趙亞利、孔寧(2014)就中國礦產資源供給提出了相關建議。第一,必須充分利用關口。礦產資源儲備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調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產品儲備與礦產儲備相結合,建立多元化、靈活的礦產資源儲備體系。第二,要妥善配置關口,科學配置礦產資源總開采指標,控制礦產資源總量,加強煤炭宏觀調控,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第三,要把控好行業進入關口,以規模、環境和深加工鏈等條件去控制重要的非金屬礦產開采管理產能,對具有重要優勢的礦產資源要加強開采和出口宏觀調控力度,鼓勵并推動相關金屬企業與國際礦業進行開發與合作。第四,要把好利用關口,建立明確的資源綜合利用后續鼓勵性政策,推進資源整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在資源勘查開發過程中加強行業管理。第五,要把好科技政策關口,組織上下游產業共同研究,以產業化模式加快技術進步,推動全行業技術升級。第六,要善于調查,開展企業綜合稅收和承受能力的研究,確定科學合理的綜合稅費水平,建立符合工業特性的稅費政策體系和行業發展規律,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我們應盡快研究制定有效措施,規范部門的行政管理費用,清理并嚴格禁止地方政府非法引入違反相關規定的收費項目,取消地方政府設立的鐵路建設資金、港口建設費、監管資金等管理費,進一步擴大增值稅扣除范圍,并與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相結合。
束銀芳(2013)研究發現,由于中國能源戰略“走出去”時間短,缺乏經驗,對國際礦業管理實踐不太熟悉,國際競爭力較弱,因此,實施“走出去”能源戰略的關鍵是形成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跨國能源礦產企業,以應對海外資源開發投資長期高風險的現狀。
朱訓(2015)認為,我國應該實施全球能源戰略。首先,中國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實施全球能源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與許多國家的關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與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和友好合作關系,其中很多國家都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雙方可以在勘探和開發方面進行合作。在經濟全球化和礦業全球化的形勢下,為中國實施全球能源戰略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近年來,中亞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也為利用這些國家的油氣資源緩解能源供需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實施全球能源戰略也存在不利因素。例如,伊拉克戰爭和中東局勢的動蕩將產生影響,俄羅斯和中亞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使用也將遭遇來自其他發達國家的競爭。
陳軍、成金華(2015)認為,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必須依靠產業結構升級,轉變資源利用方式和產業發展的環境干預模式。技術進步對控制環境污染產生了積極影響,進一步挖掘技術潛力和加強技術創新是促進環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政府管理也對環境變化產生積極影響。在中國東部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政府管理三個因素比其在中西部地區發揮的作用更大。
2.2.5 能源礦產資源的相關立法監管
歐俊(2016)認為,能源礦產是一種特殊的礦產資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探索相關的立法監督,我們必須明確其內涵和外延。通過對能源、礦物和能源礦物概念的梳理,我們明確了能源礦物的定義:是指人類在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水平下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特定礦產資源,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能源,包括煤、石煤、石油、天然瀝青、天然氣、煤層、可燃冰、油頁巖、鈾、釷、地熱等。中國的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已形成一定規模,其中的關系較為復雜,各種新舊問題交織在一起,具體表現為行政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沖突、不規范和異常行為、相關制度的回應性弱等問題。在了解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立法監督,并且從自由市場主義的角度探討一些可行的路徑。通過法律規范明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界限,可以使相關實體履行其職責。提高違法成本和規范不正當行為,可有效打擊冒險行為并提供穩定的市場秩序。增強制度的約束力和響應能力,可以有效糾正和消除社會矛盾。可見,提升能源礦物的多元價值意義重大。
根據陳開琦(2008)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第一部自然資源單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頒布,自然資源的法律建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截至目前,中國已制定并頒布了近20項有關自然資源保護、管理等法律。同時,國務院還制定了100多項有關環境、資源和災害的行政法規,為嚴格執法提供了依據。此外,中國已經簽署、批準了60多項國際環境保護條約,各地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已經制定了1500多項地方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國家還頒布了一系列環境標準,初步構建了中國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基礎。但中國自然資源立法保護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全面的自然資源保護法;二是中國自然資源法律體系內部存在嚴重的矛盾和沖突;三是存在立法漏洞。
時穎(2012)認為,我國能源礦業權的有償取得制度散布在各種規定中,內容零散,立法位階低,而且有償取得對價各構成因素性質模糊甚至沖突,不便于實踐操作,因此必須將現有的規范性文件系統化。以法律編纂的形式,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審查、修訂和補充,以消除矛盾,增添新的內容,形成具有內在聯系、和諧統一的法律體系。具體而言,現有的礦產資源法應該有一個關于獲取能源礦業權的專門章節。這不僅有利于獲得能源采礦權利,還能減少有償取得支出的制度成本,而且這部分內容與礦業權出讓、評估交易、礦業權轉讓等法規可構成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使原有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此外,實現能源礦業權有償取得對價完全成本化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指導思想,主要是為了充分補償能源礦產資源的使用和消費,應轉移已支付代價的全部費用。有償取得對價的完全成本化是指應在出讓對價中充分體現資源補償和生態補償兩方面。
樊清華、汪冰(2010)認為,低碳發展道路和法律創新是關鍵的保障措施。我國要更加切實地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探索建立和制定有利于節約環境資源、保護環境資源的長效法律機制和政策措施,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推動社會經濟的低碳轉型。針對目前某些地方,特別是一些想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城市,在考慮低碳經濟目標多樣化和模式多樣性的同時,應該引入相關宏觀政策指導和采取立法來規范低碳經濟的內涵、模式、發展方向和評價指標體系;充分借鑒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促進低碳經濟有序健康發展;優先制訂國家層面的特殊計劃,然后選擇典型的地區、城市和關鍵點,并在行業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項目;在相對成熟的條件下創造低碳市場,合理化價格形成機制,制定財稅激勵機制,并結合整個稅收法治體系建設,統籌考慮能源、環境與碳排放的稅種和稅率。
2.2.6 資源稅對能源礦產資源的影響
Groth和Schou通過構建內生增長模型,比較分析了資源稅與資本利得,認為資源稅的增長效應對經濟發展能夠起到推動作用。
Tieten-berg和Lewis認為,征收資源稅實際上是補償在資源開采中造成的環境破壞。
Stefan等進一步研究發現,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價格會進一步受資源價格變化的影響,進而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張炳雷、劉嘉琳(2017)研究發現,從能源和礦產資源開采企業的角度來看,資源稅負擔的增加將導致礦業企業的總利潤下降;從能源與礦產資源消耗企業的角度來看,資源稅改革可以促進企業提高能源效率;從發展模式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資源稅政策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和優化產業發展模式方面都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從對價格體系的完善角度來看,能源開采企業的利潤將受到稅負的影響。產品價格上漲,更能充分反映能源礦產資源的內在價值和資源開采的外部成本,這將有助于完善能源礦產資源產品的價格體系。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增加資源稅負擔,可以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提高國家整體經濟活動對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并不會因為資源稅負擔的增加而表現出顯著的下降。
王萌(2010)認為,資源稅可以很好地保護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質的資源將產生超額利潤。因此,自然優勢產生的差別地租應該國有化。中國過去的資源稅措施在保護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發揮了作用。然而,由于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僅憑調整資源稅來調整差別租金是不夠的。資源稅還應通過稅收方法反映資源產品開發中的負外部性,通過增加資源開發成本,抑制資源過度開發和維持代際公平。
白榮睿(2017)的研究發現,資源稅改革以后,煤炭企業的經營成本將會增加。電煤價格從國家控制到放開,這一措施促進了煤炭價格的完全市場化,在煤炭價格的刺激下,資源價值將逐步提高。在擴大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煤炭的需求也在增長。在煤炭需求看漲的情況下,我國提高了安全門檻,關閉了不合格的中小型煤礦。煤炭價格的話語權逐漸提高的同時,煤炭公司也在逐步提高轉移成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