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中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研究
- 任保平 茹少峰
- 6338字
- 2020-05-08 10:28:50
我國各省、區、市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監測預警及其排名
任保平 崔浩萌 宋沐青
[摘要]沿用我們過去建立的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框架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算法,從經濟增長的效率、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國民經濟素質6個維度建立了37個指標體系,對2013年我國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EGI)進行了計算和排序,并對2013年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增長數量進行了比較。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天津、山東、福建、海南、安徽,絕大多數是相對發達的地區。排在后10位的依次為河南、吉林、廣西、陜西、新疆、山西、河北、寧夏、內蒙古和青海。2013年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與增長數量排序對比中,經濟增長質量排序顯著高出數量排序的前5位分別是海南(高19位)、甘肅(高15位)、北京(高14位)、天津(高11位)、重慶(高11位)。通過2013年我國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EGI)及其排名可以看出,我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需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目標在全球價值鏈的視野中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推進我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經濟增長質量;省區經濟;監測預警
2013年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第二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從下滑到回穩的過程,由于受到國內外需求疲弱、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國內經濟持續波動,經濟增長由“高速”向“次高”轉換。我們延續西北大學團隊質量報告系列中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基礎以及數據采集和指數測算的方法,對2013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行排序。
一、引言
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數量時代,開始進入質量時代。經濟增長已經由追求快和慢,轉向了追求好和壞。為此就需要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狀態進行評價、監測和預警。為此我們在《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2012》一書中建立了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EGI),對中國各省、區、市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評價,從2012年開始對2010年中國各省、區、市的經濟增長質量水平進行測度和排序[1],對2012年中國進入新常態之后的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測度和排序[2]。本文沿用過去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框架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算法,對2013年我國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EGI)進行了計算和排序,并對2013年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增長數量進行了比較。
二、經濟增長質量監測預警指數的形成方法、數據說明和權重的生成
1. 指標處理與數據說明
根據《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2012》所構建的理論框架[3],我們從經濟增長的效率、經濟增長的結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代價以及國民經濟素質6個維度(具體如表1所示),對2013年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增長質量狀態進行考察。所采用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4》、各省2014年統計年鑒、統計匯編資料及統計公報,由于數據標準的原因,暫未包括港澳臺地區;同時,西藏由于相關統計數據的缺失和特殊性,雖列入統計但未進入排序。
表1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構成一覽

續表

在基礎指標計算方面,個別數據需要具體說明:在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中,全要素生產率、技術變動、技術效率變動和資本生產率4個指標都涉及資本存量的計算,參考張軍等(2004)的研究成果,我們選擇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永續盤存法來計算2000—2013年各省的物質資本存量。另外,使用潛在產出法中比較常用的DEA法,對全國各省、區、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技術變動、技術效率進行估算,在此我們只根據需要,選擇測算出的各省、區、市2013年全要素生產率、技術變動和技術效率、資本存量來進一步計算資本生產率。在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中,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數據采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14年發布的《2013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各省、區、市的數據。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中,有關經濟波動率的計算,我們分別算出各省、區、市2012年和2013年經濟增長的增長率,進而計算2013年各省的經濟波動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涉及37個基礎指標,由于只是橫截面數據,數據缺失不多,整體來說該數據集的質量較高,根據此數據集得出的增長質量指數可信度和現實符合度也相對較好。
2. 基礎指標與方面指數權重的確定
在進行主成分分析之前,我們對所有逆指標采取倒數形式使其正向化;對于適度指標,參考項俊波(2008)的研究成果,適度指標=1/|原始值-適度值|,其中,投資率的適度值為38%,消費率的適度率為60%。通過均值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并以協方差矩陣作為主成分分析的輸入。由于第一主成分綜合原始數據信息的能力是最強的,我們采用第一主成分來確定權重,將第一主成分系數除以其相應的特征根開根后所得到的單位特征向量作為基礎指標的權重(見表2、表3),由此求得各方面指數,再以同樣的方法計算各方面指數的權重(見表3),最終獲得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
表2 各級指標的統計特征

注:由于篇幅有限,表中只列出了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與方差貢獻率
表3 各基礎指標、方面指數的系數向量與相應權重

由表2可見,經濟增長質量6個方面指數的第一主成分綜合原始數據信息的能力都較強,因此我們整體采用第一主成分來確定相應權重。運用SPSS 21.0進行基于協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礎指標變量系數向量和各基礎指標相應的權重。在各基礎指標的權重確定之后,我們求得各方面指數值,進而采用主成分分析獲得各方面指數的權重(見表3)。
由表3可見,經濟增長的結構在第一主成分指數中的權重最高,為0.660,這意味著2013年各省區經濟增長質量的差異更多地源于經濟結構稟賦,即產業結構、投資消費結構、金融結構、國際收支結構、城鄉二元結構等結構方面的差異造成了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顯著不同。其次是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生態環境代價、經濟增長效率、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分別為0.580、0.420、0.102、0.020,以上四個方面權重值均大于0,都對經濟增長質量提高具有積極意義。而國民經濟素質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權重為-0.203,影響是負面的,說明國民經濟素質已經對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2013年各省、區、市增長質量指數(QEGI)的監測預警及排序
1.2013年各省、區、市增長質量總指數及排序
我們首先根據所得各基礎指標的相應權重求得各方面指數值(見表3),然后采用同樣的方法獲得各方面指數的權重,合成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對各省、區、市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所得測度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及排序


圖1 2013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
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天津、山東、福建、海南、安徽,絕大多數是相對發達的地區,前10位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為5.6195。
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河南、吉林、廣西、陜西、新疆、山西、河北、寧夏、內蒙古和青海。除了吉林、廣西和河北,其余省份全部為中西部內陸省份,后10位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為0.9445。
前10位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平均是后10位地區的將近6倍,東部地方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
2. 增長質量方面指數及排序
表5 2013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及排序

續表

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上海、江蘇、天津、北京、廣東、遼寧、內蒙古、黑龍江、福建、浙江,平均為0.1979。排在后10位地區的依次為安徽、江西、河南、青海、山西、廣西、甘肅、寧夏、云南、貴州,平均為0.0829。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數排名和整體增長質量排名相關度比較高,意味著經濟的高效率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在連續幾年的經濟增長質量測度中,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增長的效率都位居前列,但整體質量排名均比較靠后,這與內蒙古自治區在增長質量其他方面表現不佳不無關系,所以效率的提高并非增長質量的全部,還需兼顧其他方面。
經濟增長的結構指數排在前10位地區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天津、甘肅、福建、江西、重慶,平均為2.6705;除甘肅在結構調整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其他地區排名與上年變化不大。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湖北、湖南、廣西、河南、河北、陜西、青海、吉林、寧夏、內蒙古,平均為0.5190。經濟增長的結構在整體質量指數中占比較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體質量的排名。
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浙江、江蘇、山東、北京、福建、貴州、遼寧、天津、上海、云南,平均為1.4305。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重慶、甘肅、寧夏、陜西、河北、安徽、黑龍江、四川、內蒙古、吉林,平均為-0.1254。2013年度的經濟增長穩定性指數排名整體較2012年變動較大,2012年度波動性較大的幾個經濟較發達地區,如北京、福建、江蘇,在2013年都著重注意維持了經濟的平穩、有序發展,穩定性方面有了較好的表現。而整體質量排名不佳的幾個地區如內蒙古、寧夏、河北、陜西,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方面同樣排名靠后,因此這些地區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政府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經濟增長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中,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湖北、海南、江西、北京、湖南、安徽、廣東、吉林、福建、黑龍江,平均為0.0466。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陜西、廣西、四川、河北、寧夏、青海、遼寧、云南、甘肅、貴州,平均為0.0162。值得關注的是,海南省的經濟增長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指數排名近年來進步很大,從2010年的第24名提高到2011年和2012年的第19名,再到2013年的第2名,福利水平的改善、成果分配的合理化也使得海南省的整體經濟增長質量排名有較快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生態環境代價指數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海南、天津、安徽、江蘇、重慶、湖北,平均為1.4474。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內蒙古、陜西、廣西、甘肅、云南、新疆、河北、山西、寧夏、青海,平均為0.3882。目前中國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依靠污染排放、犧牲環境來維持高增長被實踐證明是不可持續的,以山西為代表的地區由于沒有處理好資源環境問題,其經濟增長質量總體水平也不高。
國民經濟素質指數中排在前10位的地區依次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天津、山東、安徽、河南、福建,平均為0.0428。排在后10位的地區依次為山西、陜西、遼寧、黑龍江、吉林、寧夏、新疆、青海、內蒙古、廣西,平均為-0.3541。
四、2013年各省、區、市增長質量與增長數量排序的對比
根據2013年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排名,以及我們選擇各地區的真實總量GDP作為經濟增長數量指標的排名,這里列出2013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增長數量的排序及其差異,如表6所示。
表6 2012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與經濟增長數量的排序比較

從表6中可以看出,2013年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與增長數量排序對比中,經濟增長質量排序顯著高出數量排序的前5位分別是海南(高19位)、甘肅(高15位)、北京(高14位)、天津(高11位)、重慶(高11位);就地區經濟增長數量而言,增長質量狀況更好的前5位地區基本與上年相同,海南、北京、天津都保持了極高的經濟增長質量,保持了經濟增長質量領跑數量增長的勢頭。同樣,經濟增長質量排序顯著低于數量排序的后4位地區分別是河北(低20位)、河南(低16位)、內蒙古(低13位)、遼寧(低8位),這些地區GDP總量雖然較大,但是增長質量明顯不理想,特別是河北、河南和內蒙古,連續三年出現在經濟增長質量排序顯著低于數量排序的后4位排名中。
五、2013年與2012年各省、區、市增長質量指數變動情況分析
我們根據2013年和2012年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排名,列出兩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變動及差異,考察全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發展變動態勢,如表7所示。
表7 2013年與2012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排序及差值

再結合2011年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將三年的排名變動趨勢反映在圖2中。可以明顯看出,首先,近三年來經濟增長質量排名靠前的地區基本都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以直轄市和東部發達省份為主。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名前六的地區基本沒有出現過大的調整和變動,即北京、浙江、上海、廣東、江蘇、天津,都保持了高水平的經濟增長質量,并且有極強的穩定性。其次,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不斷調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因而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排名會出現波動,但各地方政府在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背景下都期望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找到適宜本區域的最佳發展路徑。

圖2 2011—2013年全國各地區QEGI排名變動情況
另外,為具體考察全國各地區在2013年度六個方面指數的調整變動情況,我們根據2013年和2012年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經濟增長質量各方面指數排名情況,列出兩年內在經濟增長質量方面指數排序變動幅度較大的地區,如表8所示。
表8 2013年與2012年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各分項指數排序變動情況

續表

從排名變動的角度分析,由表7的全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總指數排名數據可以看出,相比2012年,2013年提升幅度最大的前7位地區是甘肅(提升15個位次)、貴州(提升8個位次)、廣西(提升7個位次)、浙江、山東、江西和云南(均提升3個位次)。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甘肅省,從2011年的第28名進步到2012年的第27名,再到2013年的第12名,主要是由于經濟增長的結構優勢,尤其是消費率水平做出了重大改善,而經濟增長結構對增長質量的貢獻和影響因子最大,直接帶來甘肅省經濟增長質量的快速進步。結合表8也可以看出,甘肅在經濟增長結構這一分項指標上的排序進步最大。同樣進步較大的貴州省在經濟增長的結構和生態環境代價兩項指標上的進步也很大。
相比2012年,在2013年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排序中,河北的降幅較大(下降6個位次),其他排序下降的地區降幅較小。河北省的主要短板在于經濟增長的結構、穩定性和生態環境代價方面,在經濟增長稟賦條件變化的大背景下沒能處理好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等一系列增長結構調整問題,產出波動較大,生態環境方面的表現也不理想。從表8中可以看出,河北在經濟增長結構上的排序退步很大,需要重視經濟增長結構的優化調整問題。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長數量增速雖然放緩,但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對全國各地區2013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算表明,我國東部地區已逐步形成穩定的高質量型經濟發展模式,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也在“穩增長,調結構”的發展路徑上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數量轉變到追求經濟增長質量,最終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中國經濟從數量增長時代向質量時代的轉變,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戰略趨勢。中國市場經濟主體的特殊性在于中國擁有龐大的地方政府,而且地方政府企業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因此,在中國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特別是省域地方政府的增長質量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就需要加強對省域地方政府經濟增長質量的監測預警。從2013年我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QEGI)及其排名中可以看出,我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從追趕模式向質量效益模式轉型,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追求GDP增長速度轉向環境保護、經濟結構升級、創新驅動、民生發展等方面。②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目標,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主體的培育與發展,在全球價值鏈的視野中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通過供給側改革開發經濟增長的潛力,謀求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③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發發展和共享發展推進我國地方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魏婕,任保平.中國各地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及其排序[J].經濟學動態,2012(4).
[2]任保平,韓璐,崔浩萌.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各省區經濟增長質量指數的測度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8).
[3]任保平,等.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2012[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