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商招商運營全案
- 文樂
- 1458字
- 2020-05-08 10:21:40
2.微時代,要做就做微商
“我們做微商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朋友可能都聽說過這句話,或者我們自己就說過這句話。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少說些虛頭巴腦的話,多說些大實話!做微商不是搞文學創作,不能太浪漫主義。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這個不可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現代社會中,都首先是個消費者。不賺錢,拿什么消費?無論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不以賺錢為前提,時間長了都會讓人退避三舍。當然,我也不否認做微商確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還是那句話:要以賺錢為前提。
我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說也愛說“做微商是一種生活方式”之類的話,是受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都存在著并且現在依然存在著的以賺錢為恥、以炫富為恥的文化基因影響使然。諸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富貴于我如浮云”之類的先哲名言,大家從小就背,從小便銘記于心。直到近些年,人們才對金錢與財富有了相對正確的認知,即只要賺得合情合理合法,合乎道德,那么就算賺再多,也完全不必不好意思。當然,有些人比較異類,骨子里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義,但問題在于:賺錢有賺錢的規律,經商有經商的哲學,做生意有做生意的門道,并不是你拜金,金子就對你微笑。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素養與能力,它只會嘲笑你。
如前所述,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以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淘等為代表的無“微”不至的微時代。有人甚至說,移動互聯網技術相當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它究竟算不算,又在多大程度上算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里姑且不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各類微平臺早已通過改變我們而改變了世界。與其說做微商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如說由于微信等微平臺橫空出世,我們必須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
時代在變,人不能不變。
變,至少是個后知后覺者,踩著先知先覺者的足跡前進。
不變,只能是不知不覺者,而且是不知不覺的失敗者。
下面,我講個真實的案例。
上周我剛跟一位朋友通過電話,他是做皮鞋生意的,經營傳統的實體店,店面在南方某城某商場。我打電話問他,最近生意如何。不用說,我或多或少能預估出他不會太好,因為現在微商、網商流行,實體生意越來越難做,不只是他一個人,而是整體趨勢。果不其然,對方的答案是不好。我問他接下來有什么打算,比如開網店、做微商之類,至少也要搞個O2O模式,先以線下帶線上,再以線上帶線下。結果,他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想法,并且告訴我,他們這行是靠天吃飯。我非常詫異:“你又不是農民,怎么還靠天吃飯了?”他說:“比如說吧,冬天到了,我囤了一大批棉鞋,但最近南方溫度偏高,誰也不買靴子。要是老天可憐,就給我下一場大雪吧。”說到這兒,他還唱起來了:“2016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
關于我這位朋友的歌喉,略過不提,重點在于,如果他做的是微商,他不就不必靠天吃飯了嗎?不受地域、季節的影響,只是做微商的優勢之一。有些微商把生意都做到了國外,做全球的生意,無須困守一隅。
這或許不是最好的例子,但絕對是個值得警醒的例子。
人們,尤其是那些后知后覺者,經常用“來勢洶洶”來形容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勢頭。其實,存在即合理。從網絡出現到現在,雖然只有短短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但它早已滲透進了社會機體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中。就像現代人遇到停電會很不適應一樣,讓業已成型的互聯網完全退出人們的生活,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在未來,已經發展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也必將滲透進社會的每一個細胞,抗拒無效。更何況我們完全沒必要抗拒這種潮流,我們應該做的是加入其中,在合適的時機,找到合適的位置。
總而言之,不做微商,就做“危商”。是危機,還是機會,看你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