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及模式研究作者名: 李拓本章字數: 1443字更新時間: 2020-05-19 17:22:49
3.1 經濟增長對城鎮化的影響
經濟增長速度對城鎮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當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時,通常城市與農村的收入差距就會拉開,城市的就業機會就更容易獲得,收入差距和就業就會吸引大量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城市的工作機會就會減少,同時城市的剛性支出成本又難以消除,因此會阻礙人口向城市進一步集中。
各個地區工資收入水平和凈遷入人口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具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對遷移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的平均工資相對較高,也帶來了更多的人口流入,其中來源地和遷入地之間的工資差距是推動人口流動的核心因素。
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入規模最大的省份,其平均工資卻明顯低于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區域,僅相對高于河南、湖南等人口遷出地,這實質上反映了廣東省的流入人口綜合素質相對低于其他主流城市,同時也印證了廣東省大部分城市并不是人口遷移的終點,而是人口遷移的中轉站。
從其他國家的歷史情況分析,人口紅利期、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四者通常是同步的。但我國的情況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我國經濟仍處于中高速增長階段,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期卻已經結束,大規模工業化也已經基本完成。
有觀點認為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跟它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關。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追趕發達國家的空間還比較大,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當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很接近時,學習的機會減少,增長的潛力就會降低。所以,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會不斷地下降。
有一些學者認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比較大,能夠帶來高速的城鎮化,這是因為他們把中國現在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過去的歷史經驗來做比較。
如果拿美國作為參照物,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概是美國的1/6。按上面的觀點推論,中國應該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1951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5。1951—1971年的20年間,日本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超過9%。
新加坡在1967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5,從1967年到1985年的20年間,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8.6%。
1977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美國的1/5,1977—1997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是7.6%。
除新加坡是一個城市以外,韓國、日本等國都在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快速的城鎮化。
所以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現在仍然有很大的經濟增長潛力。但是這種觀點沒有看到我們和這些經濟體之間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即當這些經濟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達美國的1/5時,它們都處于人口紅利最昌盛的階段。例如,1951—1971年,日本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韓國在1977—1997年,也是適齡勞動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新加坡也是一樣。而中國從2012年開始,適齡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卻是不斷下降的。
把人口結構的差異考慮進去之后,我們發現要實現6.5%的增長目標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我們定了太高的目標。剛才比較的這幾個經濟體,不管是日本、新加坡還是韓國,都是所謂“實現奇跡”的經濟體。而且相對而言,在經濟已經具備一定規模的時候,國家越小,其經濟增長越容易維持,因為它對全球市場的影響較小,而越大的國家越難以維持,因為它的供給和需求與全球的共振更加強烈。
人口紅利期的結束和工業化的完成對城鎮化起到減緩作用,而經濟的高速增長對城鎮化則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更是提高了城鎮化程度。人口也傾向于向固定投資更密集的地方,或者交通更為便利、市政設施更為齊備的地方遷徙。
- 我國自貿試驗區國際航運市場準入制度研究
- 解讀中國房改:建立“兩房協調”的住房新體制
- 工業研發蝶變:數字化轉型全攻略
- 郵史鉤沉尋初心:郵票發行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 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議程: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
- 賦能千行百業:中國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2020)
- 智慧旅游:物聯網背景下的現代旅游業發展之道
- 中國能源經濟展望(2014):資源稅體制研究
- “雙碳”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影響機理及路徑研究
- 鄉村振興的德陽實踐
- 國家作用與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
- 構建內生增長動力的老工業基地振興道路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蛛嶺村卷:“三駕馬車”引領脫貧
- 北京市城市化中農民財產權利研究
- 廣州退出一線城市了嗎?: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