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上市銀行公司治理與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與評述

2.2.1 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研究綜述

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一直是銀行運營研究領域中的主體內容,因為在現代金融環境下,銀行治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正在超越銀行管理。由于銀行公司治理包含著諸多的要素,因此,公司治理的研究也在多個方向上齊頭并進。近年來,主要熱點研究包括董事會治理、信息披露、利益相關者治理、股權結構等方向。

1.上市銀行董事會治理的研究

在現代公司治理體系中,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董事會治理是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關鍵領域,一直處于被關注的焦點。

丁忠明、胡志強(2007)研究了中國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銀行凈資產收益率呈負相關的關系,與銀行貸款增長率也呈負相關的關系,董事長與行長的兩職合一對銀行績效不存在顯著的影響,并依次提出了中國銀行董事會治理改革的若干建議。

潘敏、李義鵬(2008)在研究美國商業銀行董事會特征對首席執行官的影響時,認為董事會特征的影響因素包括董事會人數、外部董事的比例、外部董事的兼職情況、董事長和行長兩職兼任情況、提名和報酬委員會結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董事會持股比例、CEO的年齡。陳潘武、洪軍(2009)實證性地檢驗了上市銀行董事會治理與經營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發現董事會在我國上市銀行運營和監督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作用,董事會人數與獨立董事比例對銀行經營業績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

宋增基、楊天賦、王戈陽(2010)基于中國11家股份制銀行的樣本數據研究了董事會特征、CEO薪酬和銀行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發現中國上市銀行的監管障礙是CEO任職期限較長、CEO兼任董事長、內部董事比例較大、董事會規模較大,認為授予CEO合理的薪酬可以有效克服銀行的監管障礙,以改進銀行的治理質量。

孫君陽、徐娜(2011)分析了中國上市銀行的董事會治理特征,認為董事會職能是介于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之間的一種混合模式,從權力角度看是一種單一決策、雙重監督的治理結構。張娜、關忠良、郭志光(2011)基于我國14家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檢驗了董事會特征和銀行績效之間的相關性,發現獨立董事和女性董事對銀行績效存在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董事會會議頻率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著不顯著的正相關,董事會規模、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兼任制約了銀行績效的改進。陳燕玲、姜川(2011)基于我國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研究了董事會特征對高管薪酬的影響,認為董事會理應對高管薪酬的制定起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在行長任免、董事長任免、董事會持股、董事長地位、國有股比例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致使董事會的功能受到制約。石凱、劉力臻(2011)基于16家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研究了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對運營效率的影響,發現獨立董事對運營效率缺乏促進效應,董事會規模和CEO薪酬對銀行績效缺乏顯著的影響,且管理人員薪酬的增加也無助于銀行運營績效的改進。朱博文、潘旭(2011)基于中國51家商業銀行的數據研究了商業銀行董事會結構的內生決定因素,發現董事會規模與銀行規模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與CEO談判力量之間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與銀行資產收益率負相關。丁庭選(2011)基于上市銀行的樣本數據研究了董事會獨立性對銀行債務融資契約的影響,發現董事會與總經理的兩職兼任會明顯導致銀行債務期限結構的縮短,但不影響銀行的債務規模,同時,獨立董事規模對銀行債務契約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張福海(2011)基于中國建設銀行股改的視角研究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對銀行競爭力的影響,提出了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具體策略:依法構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者”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合理的董事會制度、建立審慎的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敬文舉、劉凱旋(2011)研究了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進展及著力點,認為優化董事會結構、加強內部控制建設、重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是我國銀行業現階段公司治理的核心內容,而提高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是銀行公司治理改革的著力點。

薛華溢、吳青(2012)基于中國的經驗數據研究了銀行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發現銀行機構的董事會和獨立董事對銀行績效存在著直接的影響,而監事會和委員會對銀行績效的影響存在著不確定性。周建、張文隆、劉琴等(2012)在研究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時,將董事會治理分解為以下內容:董事會人數、董事會會議次數、董事薪酬形式、董事薪酬水平、董事薪酬水平的方向、董事會領導權結構、獨立董事比例、董事的學歷和職業背景。王戈陽、宋增基、劉春才(2012)認為中國上市銀行董事會特征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獨立董事任職年限與行長任職年限的比值、獨立董事的比例、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和第二大股東持股份額的比值、銀行實際控制人的性質以及董事會規模。周建、張文隆、劉琴等(2012)基于滬深兩市上市銀行的經驗數據研究了商業銀行董事會治理與創新的相關性,發現上市銀行對董事會規模的適度控制、采取長期激勵措施、控制薪酬激勵水平等措施均可以提高上市銀行的創新能力。梁洪波、劉遠亮(2012)研究了上市銀行公司治理對信用風險的影響,發現商業銀行的股權集中度和董事會規模對信用風險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商業銀行董事獨立性和商業銀行監事會規模對信用風險存在著顯著的負向影響。王戈陽、宋增基、劉春才(2012)在研究上市銀行董事會獨立性對經營績效促進效應時,將董事會獨立性的特征分解為以下要素:獨立董事所占的比例、獨立董事任職年限與行長任職年限的比值、銀行的產權性質、兩職合一、董事會規模等。

2.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研究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實施的一個基本要素。由于銀行是一個特殊的高風險行業,因此,信息披露對銀行公司治理的質量存在著深遠的影響。

倪慧萍(2006)認為我國上市銀行內控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是,披露載體大體相同、主要是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報告,披露主體有董事會、監事會和管理當局等,不同年度之間信息披露的差異較大,正面評價遠多于缺陷披露,事務所內控審核報告出具的依據存在差異,制度制定部門的差異導致上市銀行有時無所適從。任輝(2007)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與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之間的差距,闡釋了新巴塞爾資本協議關于信息披露的規定,提出了改進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的具體策略,包括符合國際慣例的統一會計標準和披露標準、引入市場約束機制、加強對信息披露審計的監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

王志偉(2008)針對中國證監會2008年8月25日發布的26號規定解讀了上市銀行信息披露新政的內涵,闡釋了信息披露規則修改的背景,對新規則實施提出了建議,包括持續關注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持續關注并強化資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黃秋敏(2008)以2001年至2006年上市銀行年度報告為對象研究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對董事會報告、監事會報告、年報正文和附件、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信息披露狀況進行了說明,并指出各自信息披露所存在的問題。

李偉(2009)研究了我國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法律監管問題,認為法律監管的主要不足是溝通機制不健全、專業性的金融法律人才匱乏,提出了完善法律監管的策略,主要有法律規范體系、建立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立司法機關和監管機構之間的溝通與協商機制。唐紅娟(2009)研究了我國上市銀行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缺陷是法律規范不完備、披露的信息較為散亂、披露的內容不完全,大部分銀行只選擇了某方面交易的信息披露,正面評價較多,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發表的獨立性意見較為雷同。

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研究和規劃項目組(2010)認為,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狀況在不同機構和不同地區之間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些銀行制定了信息披露政策,建立了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但在銀行業整體上仍有待改進。張煥南(2011)研究了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的改進策略,具體有完善信息披露的規范管理體系、質量標準體系、監管協調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和違規懲戒體系,其中,規范管理體系的完善包括流程制度、溝通制度、聯動制度、合規制度的完善。兆文軍、李元(2012)認為商業銀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信息、戰略信息、知識資本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管理層討論信息和各類預測信息。

翟光宇、武力超、唐大鵬(2014)研究了董事會秘書持股對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發現董秘持股不僅沒有造成信息質量的下降,反而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質量,但董秘的個人特征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揮,上市銀行整體的信息披露質量有待提高。

3.上市銀行利益相關者治理的研究

中國工商銀行專項課題組(2013)解析了國際大銀行利益相關者治理的經驗及啟示,主要有:采取共同治理的模式,讓員工代表參與到銀行決策之中;堅持人才本土化理念,實施人才本土化戰略;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完善銀行與客戶的互惠互利關系;將社會責任的踐行融入到銀行的企業文化之中,鼓勵員工成為優秀的企業公民;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社會共同進步。

4.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的研究

趙昌文、楊記軍、夏秋(2009)研究了轉型期中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對運營績效的影響,發現商業銀行的政府持股比例與銀行業績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倒U形關系,董事會規模與銀行業績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倒U形關系,具有金融從業經驗的獨立董事能夠顯著地改善公司治理,進而提高銀行的運營業績。劉星、張建斌(2010)研究了中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對創新能力的促進效應,發現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國有股持股比例和控股能力與銀行創新能力之間存在著負相關性,股權分散可以緩解這一負面影響,同時,董事會規模和獨立董事的比例與銀行創新能力之間呈正相關的關系。何蛟、傅強、潘璐(2010)研究了股權結構對商業銀行運行效率的影響,發現不同股權結構的商業銀行存在著明顯的效率差異,不同股權結構的商業銀行在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后改善了銀行的成本效率,也提升了銀行利潤。

譚燕芝、許明(2012)基于16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研究了股權結構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發現股權的相對集中不利于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改進,其中,股權結構分為五個要素:第一大股東持股數量占全部股份的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之比。潘敏、張依茹(2013)基于中國銀行業的經驗證據研究了股權結構對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的影響,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國有股占比的提高均會強化銀行信貸總量增速的逆周期性,而外資持股比例的增加則會弱化該特征。

2.2.2 上市銀行競爭力研究綜述

在現代經濟和金融環境下,競爭力的培育是銀行業永恒的主題。無論是銀行公司治理還是公司管理的實施,其根本目標在于培育銀行的競爭力。

Van Horne J. C.(1985)認為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可以是一種新的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流程,是對現有產品和流程的改進,從而使金融市場更為穩健、完備和有效。金燁(2003)思考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拓展的相關問題,提出了創新和拓展中間業務的對策:構建適合市場需求的中間業務經營體系、構建中間業務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構建創新市場需求的中間業務發展機制、構建適合中間業務發展的用人機制。Tufano P.(2003)研究了美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路徑,認為銀行創新行為包括金融工具創新、信息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創新、金融機構創新。Tufano P.(2003)認為,從廣義的視角來看,銀行機構的金融創新是創造并推廣金融產品、金融技術、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活動。

Frame W. S.和L. J. White(2004)認為銀行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和創新組織結構等形式。Frame W. S.和L. J. White(2004)解析了美國商業銀行的創新行為,認為銀行創新包括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和組織創新四種形式。程華(2006)認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是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監管機構或商業銀行推動,使中間業務在制度、內部管理、市場、產品和技術等方面產生突破行為。

朱盈盈、李平、曾勇等(2011)基于中國73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研究了境外戰略投資者引入對銀行創新能力的影響時,直接將中間業務收入作為銀行創新能力的度量指標。

邱洪華(2012)將中國銀行業創新能力分為創新基礎、創新質量、創新競爭力三個要素,其中,創新基礎包括專利總量、發明人數、申請認識三個指標,創新質量包括人均申請量、發明專利占比、授權專利占比三個指標,創新競爭力包括核心專利占比、重要專利占比和專利技術年齡三個指標。朱明星(2013)在研究我國商業銀行創新能力與風險監控的相關性時,認為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是創新過程中的一種系統能力,包括服務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和戰略創新能力等要素。

2.2.3 政治關聯研究綜述

1.政治關聯的內涵、形式及度量

政治關聯是指企業利用與政府的特殊關系而為自身發展謀取壟斷利益的過程,它在經濟運行中具有較高的現實性,對宏觀經濟與微觀企業的發展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胡旭陽(2013)分析了政治關聯的四種獲益途徑:一是貨幣化收益增加了控股股東可轉移的資源,二是非貨幣化收入可能轉化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私人收益,三是制約資本市場對控股股東隧道行為的懲罰和監督作用,四是降低監督部門對大股東掏空行為的威懾。

有的學者認為,政治關聯不僅是東方社會的商業智慧,也是我國特殊經濟環境下的商業手段。在我國法制水平不高、金融機制落后、市場發育不全、產權保護不足的制度環境下,公司為了避免自身的權益受到強權的侵害,或者為了能夠順利進入高壁壘高利潤的行業,需要做很多與市場經濟相悖的“功課”,其中,政治關聯是一項核心的內容。肖作平、蘇忠(2009)認為,政治關聯在轉軌經濟中存在著重要的作用,對企業存在著便利的資源配置功能,不僅可以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程度,還可以從政府獲取額外的資源支持,增強投資者的信賴,產生信號傳遞的作用。

在中國現有的經濟環境下,政商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官商勾結、權力尋租,在很多場合下,也可以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公司自我保護機制,即政治關聯。在政治關聯視角下,企業家或公司高管的政治身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法律制度來保護公司自身的權益,不僅可以減少各級政府機構的侵害,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來防范其他市場主體的侵害。因此,政治關聯是一種徘徊于“原罪”邊緣的政企關系。

在西方研究中,關于政治關聯的測度,一般存在著三種方法:一是以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在國家或地區大選期間的“政治獻金”來衡量政治關聯的強度,即在競選中捐金量越大,當支持方在競選中獲勝后,則該企業的政治關聯度就越強;二是以企業在各項社會公益中捐贈的數額來度量政治關聯的強度;三是以企業高管或股東的政治背景來度量政治關聯的強度,但同時也考慮具有政治背景的股東和高管在公司的股份和影響力。石曉樂、許年行(2009)認為,政治關聯的度量問題一直是政治關聯研究的一個難題,目前的政治關聯研究中僅度量了有無政治關聯,而沒有度量政治關聯的程度,未能把握住企業高管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響以及對政府的影響。

從政府的視角來看,政治關聯可以為政府及成員獲取利益,甚至產生尋租現象。Facciom(2006)通過對42個國家樣本的分析,發現在貪污腐敗程度較高的國家,或者在法律體系較為薄弱的國家,政治關聯更為盛行。

石曉樂、許年行(2009)總結了政治關聯的十大影響因素,分別是管制環境、司法體系效率、信息披露、腐敗程度、行業特征、開放程度、股權結構、公司規模、負債比例以及公司所處的地理位置。

2.公司治理中政治關聯效應研究

政治關聯效應是公司治理中的必然現象,完全擺脫政治關聯的公司治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公司治理的政治關聯效應是公司治理研究一個不可忽視的方向,在很多場合中對公司治理績效產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公司治理中政治關聯的研究近年來成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個熱點領域。

黃新建、張會(2011)認為,政治關聯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幫助之手”和“掠奪之手”來實現的,前者是指政治關聯為企業帶來特殊收益,后者指政治關聯反而為企業帶來負面影響。鄭石明(2012)探討了公司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問題,認為政府在公司治理中存在著三種角色:國有資產所有者、公共服務提供者、公共監管者。

譚勁松、鄭國堅、彭松(2009)研究了地方政府公共治理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影響,發現分權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實現地區良好公共治理的責任及地方官員的主要政績與表現形式,是促使地方政府參與地方企業重組的直接原因。范子英、李欣(2014)基于中國的經濟環境研究了部長的政治關聯對財政轉移支付的影響,發現部長的政治關聯效應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繼而探討了對地方經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從企業的視角來看,政治關聯在短期可以為企業獲取收益,盡管這種局部收益往往以不公平競爭或地區經濟退化為代價。Faccio(2002)基于42個國家的樣本書發現,具有政治關聯的上市企業更容易取得債務融資、更低的稅負和更強的市場支持等利益,但具有政治關聯企業的績效卻低于同類企業。Khwaja和Mian(2004)通過對1996年至2002年的上市企業貸款的研究發現,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的額度是普通企業的兩倍,但拖欠率卻高出其他企業的兩倍,不過,這種情況僅發生在政府可以控制的銀行。Leuz C.,Oberholzer-Gee F.(2006)認為,政治關聯不僅可以影響到企業的價值,也會對公司的融資、稅率、政府救助、戰略投資等財務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趙峰、高明華、馬光明(2011)認為政治關聯對于中國企業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替代正式法律,為企業提供產權保護;二是降低企業貸款難度,為企業獲取更長的貸款期限;三是降低企業進入管制行業的壁壘;四是獲取更多的政府財政補貼。李維安、王鵬程、徐業坤(2015)研究了民營企業捐贈行為中政治關聯對債務融資的影響,發現慈善捐贈有助于民營企業的債務融資,且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與政府關系密切的民營企業中。

賈明、張喆(2010)在研究高管政治關聯對公司慈善行為的影響時,將政治關聯分為中央政府政治關聯和地方政府政治關聯兩種類型,并且由高到低設置了四種類型的政治關聯,即中央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取值也由高到低,反映了政治關聯的等級性。

石曉樂、許年行(2009)在評述公司財務與政治關聯研究的新進展時,認為目前政治關聯最常見的度量方法是以公司大股東、高管、董事會成員現在或曾經是否在政府部門擔任職務為標準。可見,現有研究的政治關聯測度并不完備。

3.公司治理要素的政治關聯研究

公司治理包含一系列基本的要素,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信息披露、利益相關者治理、股權結構、獨立董事、關聯交易等,而公司治理的政治關聯可以發生在多個方面,其中,若干關鍵要素與公司治理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董事會政治關聯是公司治理政治關聯的一個主要領域,因為在現有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下,政治與經濟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時常在董事會治理中顯露出來。其中,獨立董事的政治關聯是董事會政治關聯研究的一個突出方向。陳冬華(2003)研究了地方政府在補貼收入上對公司治理的影響,發現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董事長在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且地方政府對董事會的影響越大,上市公司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補貼收入。

經理層是產生顯著政治關聯效應的另一個領域,近年來也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經理層是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的紐帶,經理層的政治背景必然對公司運營產生影響。胡永平、張宗益(2009)基于國有上市電子公司的樣本數據研究了高管政治關聯對公司業績的影響,發現董事長政治關聯對公司業績具有正向的、微弱的促進作用,而總經理政治關聯對公司業績具有負向的、明顯的弱化作用。魏江、壽柯炎、馮軍政(2013)研究了高技術產業上市公司高管政治關聯對企業并購的影響,發現高管政治關聯可以促進企業并購的實施,且在不同的政治關聯中,政府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個基本要素,高管層的政治關聯對信息披露治理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公司治理的效果。司茹(2013)以深交所公布的信息披露為考評結果,研究了政治關聯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發現政治關聯顯著降低了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且發現這種效應在國有上市公司不顯著,而在非國有上市公司較為顯著。

2.2.4 綜合研究評述及研究趨向

總體而言,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存在著兩個方面的片面性:一是過于從微觀層面來考慮權力制衡機制的優化問題,沒有注重宏觀層面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二是主要從內部治理的視角來探討權力制衡的改進路徑,而沒有注重外部治理及外部市場治理的作用,尤其沒有關注政府參與對銀行治理的影響。

事實上,一些宏觀改進思想和理念已經隱含在微觀的研究中,因而可以通過對微觀研究的綜合分析來完善宏觀層面的戰略目標。在公司治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上市銀行所處的政治與經濟環境,可以從公司治理行政干預改革、內部人控制、產權結構、政治關聯、外部市場培育等方面提出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改革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董事會治理、監事會治理、經理層治理、信息披露、利益相關者治理、獨立董事治理的具體改進策略。

因此,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應循著兩條路徑繼續深化:一是加大對宏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關注,在我國特有的國情下,從傳統治理系統的外部發現公司治理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公司治理的改進方向,其中,政府參與是一個必備的考慮因素;二是將公司治理的研究從內部治理延伸到外部治理,發揮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綜合效應,尤其是發揮外部市場治理對權力制衡的促進效應;三是應將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作為上市銀行公司治理的一項重要目標,而不僅僅是財務績效的改進,因為核心競爭力對銀行的未來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武清区| 化德县| 尼木县| 锡林郭勒盟| 布尔津县| 方山县| 东至县| 鹤壁市| 郸城县| 夏邑县| 太白县| 兰西县| 喀喇沁旗| 建瓯市| 工布江达县| 嫩江县| 花莲县| 株洲县| 淮滨县| 邳州市| 宣武区| 孟村| 南阳市| 东台市| 沧州市| 府谷县| 潮安县| 宾阳县| 巢湖市| 多伦县| 浠水县| 丽水市| 黄石市| 霍林郭勒市| 容城县| 翁源县| 保德县| 合川市| 专栏|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