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星的財務思維課
- 肖星
- 997字
- 2020-05-09 15:39:56
| 序言 |
近年來,“思維”成了一個很流行的詞,人們競相追求各種思維。“財務”兩個字也有幸與“思維”一起,被大家關注起來。究竟什么是財務思維呢?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接觸了大量企業家、管理者,他們在工作中深切地意識到具備財務思維的重要性,卻并不知道財務思維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來,財務思維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打通財務與業務之間的關系,知道自己每天從事的業務活動在財務上如何表現,會產生什么影響;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更進一步,到達第二個層次——用財務的邏輯思考業務問題,讓企業的各種業務活動緊密圍繞“創造價值”這一主題進行,避免各種盲目的舉措。
本書希望在這兩個層次上幫助大家建立財務思維。首先,從業務出發看業務在財務上如何表現,產生什么影響。企業的業務活動紛繁復雜,我把它分為銷售、采購、生產、薪酬、投資與融資五大業務循環,從每個循環的業務開始,看這些業務在財務上的表現和對財務數據的影響。其次,我也會反過來,帶領大家試著用財務的邏輯來思考業務問題。在分析完五個業務循環后,我還會帶著大家縱觀財務報表全局,用財務的思維把這些業務整合起來。
由于本書著重于說明業務和財務的關系,而不是教大家如何做賬,所以我主要講財務的概念而非具體業務處理。這樣做勢必會造成財務概念闡述上的不“精確”,但是我仍然選擇犧牲一定的“精確度”。原因有三個:首先,對于非財務人員來說,重要的不是如何“精確地”記賬,而是如何用財務的邏輯理解業務,如果一味地要求財務上的精確性和高難度,就會讓那些沒有財務基礎的學習者陷入迷茫、望而卻步;其次,我認為對于非財務人員來說,對財務邏輯的全局性把握比對會計處理細節的精確理解更為重要,如果一味追求細節上的精確而忽略了全局,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會做“小會計”而不會做“大財務”;最后,即便是對于很多“老會計”來說,也往往沒有財務思維,他們更缺少的不是對會計處理細節的把握,而是對財務理念的全局性理解,以及將財務概念與業務活動建立聯系的能力。
希望本書成為非財務人員將自身工作與財務概念建立聯系的起點,并且在工作中經常從財務角度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逐漸建立財務思維;同時,也幫助財務人員將紙上的財務數據變成活生生的業務活動,讓自己更多地站在業務的角度思考問題。未來,我還希望能夠在財務思維的基礎上,幫助大家用財務的邏輯去理解自己的行業、戰略,并最終洞悉行業和企業的未來。
肖星
2020年2月
于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