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詩文鑒賞辭典(上下冊)
-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著
- 1961字
- 2020-04-29 16:28:36
前言
蘇軾(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父蘇洵,母程氏。少承母親授以書。十余歲,博通經史。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弟轍中同榜進士。為主考歐陽修所賞識。五年授河南福昌縣主簿。次年經歐陽修推薦,召試秘閣,復殿試,入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英宗治平三年(1066),蘇洵卒,軾回鄉居喪。神宗熙寧二年(1069)還朝,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調。先后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因被誣“謗訕朝廷”而獲罪,入御史臺獄,釀成“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祐初年(1086)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因反對司馬光等盡廢新法,再求外調,出知杭州、潁州等。元祐七年復授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次年哲宗親政,新黨重新掌權,又被斥為以文字“譏刺先朝”,貶謫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歸。次年卒于常州。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蘇軾思想博雜,于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匯,并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老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主張對弊政“滌蕩振刷而卓然有所立”(《策略》一),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于靜而達”(《答畢仲舉書》),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復曠達,故雖歷盡挫折飄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更不贊成時下“求深者或至于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的艱澀險怪傾向(見《謝歐陽內翰書》)。認為“有意而言,意盡而止,天下之至言也”(《策略·序》)。又認為詩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又說:“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蜓灾褂谶_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同上)。提倡文藝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后代也有影響。
蘇軾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后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各異。政論文如《策略》、《策別》、《策斷》等滔滔雄辯,氣勢逼人,繼承發展了《戰國策》、《孟子》及賈誼、陸贄的傳統。抒情小品如書札游記等,筆致靈活,情感真率,生動傳達日常生活情趣與感觸,描寫、敘述、議論、抒情錯雜,充滿詩情畫意。貶謫黃州時所作之《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是抒情小賦之代表作。其散文對宋以后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影響極為巨大。詩存二千七百余首,涉及政治、社會、歷史、人生、山水記游、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面,抒寫情懷,慨嘆人生,譏彈時政,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如《和子由澠池懷舊》、《蠶市》、《踏青》、《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荔枝嘆》、《吳中田婦嘆》、《泗州僧伽塔》、《游金山寺》、《有美堂暴雨》、《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六月二十日夜渡?!返?。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贊》),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系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但也有不少“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作品。他還將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擴展到詞的領域,有突出貢獻。在此之前,雖有晏殊、歐陽修、柳永等人的發展開拓,但詞仍未突破“艷科”藩籬,題材狹窄,風格柔媚,意境凡近;而蘇詞則“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卷二),擴大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風格,提高了詞的地位。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等均開宋詞風氣。軾詞亦長于傳統題材,如次韻章質夫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風格婉約,音韻諧和,雖“和韻而似原唱”(王國維《人間詞話》),體現其風格的多樣性。軾亦工駢文。除文學外,其書法繪畫等方面亦有很高成就,書法尤為別開一派的創始人??胺Q北宋文化最高成就之代表。著作甚豐,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樂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本書是本社中國文學名家鑒賞辭典系列之一。精選蘇軾代表作品229篇,其中詩82篇、詞82篇、文(含書札題跋)65篇,另請當代研究專家為每篇作品撰寫鑒賞文章。其中詮詞釋句,發明妙旨,有助于了解蘇軾名篇之堂奧,使讀者嘗鼎一臠,更好地領略蘇軾文學成就之博大而多采,精深而活潑。另外,書末還有附錄《蘇軾生平與文學創作年表》,供讀者參考。不當之處,尚祈讀者指正。
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學鑒賞辭典編撰中心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