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
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于“道”了。
居處適應于任何之地,心靈沉靜有如深淵,施恩于物以仁而行,出言必然守信,以正謀求清平,做事能方能圓,行動善擇時機。
正是由于不與人爭,所以永遠也不會有什么過失。
■活學活用:讓自己具備水一樣的德行
最上等的德行莫過于水的德行。
老子在本章提出了水的性格、品德和行為,指出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沖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垢濁之地。水的德行是接近于“道”的了。
接著,老子更詳細地指出了人應效法水怎樣的德行:
(1)“居善地”,應效法水甘居卑下的地位。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彼魃葡露痪佑诟咛?,我們人類的立身處世也應如此,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有了功勛卻不占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在我國歷史上,因恃才傲物,自以為是,而招殺身之禍者比比皆是。在現代社會里,顯露自己自不會招來殺身之災,但妒嫉的社會心理仍然存在,遭到非議、責難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們要考慮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時刻要注意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
我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楊晦先生曾說:“上智者必不自智”。最聰明的人不自以為聰明,這就是水的德行,是立身處世的大境界。
(2)“心善淵”,應效法水沉靜沒有物欲。
老子是建議人類恢復自己心靈的透徹明凈,拋棄眾多物欲的束縛。這一點對于我們今人的立身處世也同樣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老子并不是主張你沒有一點物欲,是說要限制自己的物欲,不貪圖,不強求。這其中還包括一種不問收獲只知耕耘的精神,這是我們需要效仿和牢記的。
(3)“與善仁”,應效法水以仁愛普施于人。
水潤澤萬物,而不奢求得到回報,水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偉大。做人也是一樣,你真心地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但不奢求別人的任何回報,你真心付出了別人會知道,他自會真心對你。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4)“言善信”,應效法水值得信任。
水自高而下擁有規律,潮漲潮落如期而至,這就是信。人是社會中的人,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小信成則大信也”,無論是治國持家還是做生意,講信用在其中必不可少。一個講信用的人,能夠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們可以根據他的言論去判斷他的行為,進行正常的交往。你無法對一個不講信用,前后矛盾,言行不一的人判斷他的行為動向。對于這種人,是無法進行正常交往的,更沒有什么魅力而言。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方法。
(5)“正善治”,應效法水平正而善于約束自己。
水性平正而善于約束甚至委屈自己,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質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我們的觀察能力而言,水實在是善于約束和委屈自己的最佳物質,當它們散落于四方的時候,被地球上所有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而當它們匯聚起來之后,雖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勢,卻仍然沿著固定的道路而行走,對任何生命都不構成威脅,除非這些生命是一些喜歡在水里找樂子的弄潮兒。聯系到具體人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效法水的品質,以正當或正常的方式約束和調整自己來適應所有的生活,而不迫使生活來適應自己。
(6)“事善能”,應效法水具有柔弱的形體,能方能圓,無所不及。
這里是借水的本性,來告誡我們,凡事要竭盡全力,講究做事的方法。只有“方”,少權變常碰壁,一事難成;只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墻頭草?!胺綀A有致”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
(7)“動善時”,應效法水行動之時善于把握時機。
河上公注:“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可見水是非常典型隨自然而變的物種。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考慮時機,順其自然。條件不成熟時不勉強去做,條件成熟順其自然去做,多分析,正確把握周圍的環境與條件,將更有利于我們的成功。
斷章取義:
老子愛水,孔圣人亦愛水,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水柔靜,處下,不爭,善利萬物,默默無聞地奉獻,的確為我們立身處世的典范,也難怪老子會提出那振耷發聵的不朽名言:“夫唯不爭,故無尤?!敝挥蟹瞰I不爭,才能沒有過失,這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言意無窮,值得每一個人去思考、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