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世界建筑史上的奇峰——比薩斜塔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外國篇)
- 張振鵬
- 2453字
- 2013-12-31 14:42:13
【必去理由】
意大利中部的比薩城內,有一座造型古拙而又秀巧的鐘塔。它是羅馬式建筑的范本,但是它的名氣不止這些。每年有80萬游人來到塔下,無不對它那“斜而不傾”的塔身表示憂慮和焦急,同時,也為自己能親眼目睹這一由缺陷造成的奇跡而慶幸萬分。這座令人心潮澎湃的塔,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
而比薩斜塔是否真如比薩人所說的:“比薩斜塔像比薩人一樣結實健壯,永遠不會倒下。”這個答案不在今天,而在未來,也許你親自去看一下,也能得出自己的結論。
先睹為快
比薩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筑,它們是大教堂、洗禮堂、鐘樓和墓園。這組建筑都是統一的羅馬式建筑風格,外墻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個建筑相對獨立,又相互呼應,十分的美觀協調。比薩斜塔位于比薩大教堂的后面。
比薩斜塔其實是一座鐘樓,工程曾間斷了兩次很長的時間,歷經約200年才完工。在鐘樓入口右側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塊碑銘,上面記錄了鐘樓開始建造的年代:“鐘樓奠基于公元1174年8月”。由于當時比薩使用的紀年同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相差一年,所以它確切的奠基時間應是1173年8月,這個年份也多次出現在歷史檔案和同時代的編年史中。
比薩斜塔毫無疑問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即使它沒有發生嚴重的傾斜,它大膽的圓形建筑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鐘樓中,雖然采用圓形地基的設計并不少見,但是,比薩鐘樓仍被認為是獨立于這些原型的。因為,它雖借鑒前人建筑經驗的基礎,但是對獨立設計和圓形建筑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鐘樓的圓形設計迎合了同一旁的大教堂,教堂半圓形后殿和鐘樓的圓形設計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后,整個廣場顯得更為和諧。
鐘樓的裝飾格調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之作,墻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墻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鐘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禮堂和鐘樓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有人說,比薩斜塔是一件“歪打正著”的藝術珍品,如果它不再傾斜,也就不會這么出名了。不管怎樣,這一建筑奇葩使得人們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爭相觀看,比薩斜塔的魅力可見一斑。
景點導覽
●比薩大教堂
比薩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羅馬式建筑,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建造的。其建于1063~1092年間,教堂平面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
大教堂正立面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圣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為標準,逐層堆疊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滿整個大門正面。教堂外墻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
教堂的正面有4層圓柱裝飾,正面和入口處大門上的羅馬風格的雕像非常精美??v深100米的內部用白、黑的條文圖案裝飾,壯觀而明朗,顯出東方文化的痕跡,不禁讓人想起比薩作為海港的歷史。
講教壇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裝飾的支柱支撐,中央是表現信仰、希望、慈愛的雕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講教壇旁邊天花板吊下的一盞青銅燈,就是伽利略發現“鐘擺等時性”原理的那盞吊燈。比薩大教堂建筑精美,非常值得一看!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高54.5米,直徑16米,重約1.4萬噸。斜塔共有8層,除底層和頂層有所不同外,其余6層結構完全一樣。
斜塔底層有15根圓柱,中間6層各有31根圓柱,頂層12根。沿石柱有寬4米的環行走道。斜塔每層都有拱門,總共有213個,斜塔底層墻壁上刻有浮雕,頂層有鐘亭。塔內有螺旋臺階294級,供游人登塔,遠眺全城風光。
比薩斜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由于塔身壓力過重和地質松軟,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約低2米。在施工期間塔身既出現輕微傾斜,隨著工程的進度,傾斜度不斷增加。到塔身建到第3層時,可明顯看出傾斜,曾一度停工。
100多年以后,經工程師托馬索·皮薩諾精心測量和計算,證明比薩斜塔雖然傾斜,但不會倒塌,使工程繼續按原設計繼續施工,直到竣工。由于斜塔傾斜得愈來愈嚴重(每年0.2毫米),預計它最終都會抵抗不了地心吸力而倒下。全世界關注比薩斜塔的人們終于放心了,可見,比薩斜塔已經只是意大利人的驕傲了,它是全世界人共同的財富。
延伸閱讀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斜塔建成300多年后的一天,也就是公元1590年的一天,比薩斜塔下聚集了一大群青年人。其中有一個年輕學者,手中拿著一大一小兩個鐵球交給一位青年學生,正在交代什么。
過了一會兒之后,幾個青年學生拿著鐵球、計時沙漏和其他實驗用品登上了塔頂。那位學者向塔頂上的學生發出信號后,青年學生立刻計時,并將握住鐵球的手撒開。不一會兒,“嘭”的一聲,兩顆鐵球同時落地。
這個看似普通的動作,確實物理界的大事。就是這“嘭”的一聲,敲開了物理學一扇被人誤解的大門,擊破了一個曾經被視為萬古不變的“真理”:物體從空中落下時,一定是重物比輕物快。從此誕生了“自由落體定律”。
這位學者就是比薩大學的年輕教授伽利略。塔頂上的學生興奮地走下來,擁抱著伽利略,他們盡情地跳躍著、歡呼著。
在這歡呼聲中,禁錮人們思想近2000年的亞里士多德學說(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徹底被否定了。之后,人們運用“加速度”新概念開始了對運動的研究,于是才有了以后的火車、汽車、登月飛船等等。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安尼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一書中,但伽利略、比薩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于這次實驗的記載。對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
小貼士:
●交通:
從佛羅倫薩坐火車或汽車大約1個小時就可抵達比薩。
●開放時間:
比薩斜塔內每天限人限時開放,通常是每次限定20人,游覽時間為30分鐘。如果你想登塔,最好一到奇跡廣場就先去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