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石像的故鄉——復活節島
- 孩子一定要去的50個地方(外國篇)
- 張振鵬
- 2737字
- 2013-12-31 14:42:13
【必去理由】
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千米的小島——智利的復活節島。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吸引著無數游人。每年的復活節都會使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島活躍起來。
復活節島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他們的民間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游活動的“保留節目”。人們可以在島上一邊過節一邊感受小島的美麗和神奇。
先睹為快
復活節島位于東太平洋,距智利3600多千米,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千米。復活節是一個三角形的小島,屬亞熱帶氣候。它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就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它長24千米,最寬處為17.7千米,面積117平方千米,首府是安加羅西亞。
172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雅可布·羅格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上岸后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他在航海圖上記下了一個點,旁邊注上“復活節島”。從此,這個無名小島以“復活節島”為人所知。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
在人類學界,復活節島一般被稱為“拉帕努伊島”,是島上原居民對它的稱呼,意為“石像的故鄉”,與他們的方言同名。島上的居民也稱它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并不理解,直到后來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島上有許多小火山。火山口周圍長滿了苔蘚和野草,較大的火山口里已經形成了湖泊,湖邊長著蘆葦。這一切構成了復活節島獨特的自然景色。
復活節島上最著名的是巨大的石雕像,已發現的約有1000尊。這些巨大的石雕像大多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有的豎在祭壇上。它們一般高5~10米,重達30~90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它們的頭較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它們沒有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
這些石雕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的。有的還戴著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巖石雕成的,高幾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著符號,有點像紋身圖案。此外,人們還發現了比這些巨大的石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
?專家們推測,這些巨大石雕像在遠古時代就存在了。可那時島上還沒有近代居民,那么,是什么人居住在這太平洋小島上呢?他們為什么要雕刻這些巨大的石像呢?他們又是如何搬動這巨大無比的石像的呢?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沒人能解答這些問題。
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神秘的巨大石像,給復活節島增添了無限的魅力,這里每年吸引著大量游人前來觀光。
景點導覽
●鳥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于一年一度的“鳥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
“鳥人”這個說法,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并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就這樣,每年八九月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由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千米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
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里,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于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有很大的危險性,所以,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
但是,神圣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游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2月,為的是讓更多的游人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這里有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威武石像,還有一片金黃色的,又長又寬的沙灘。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恒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游活動的“保留節目”。
延伸閱讀
●石刻之謎
關于島上的神奇雕像,歷來流傳著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
但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都是白種人的長相,而島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征。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征,而這些石像的造型,并無波利尼西亞人的特征。那么,它們就不是現在島上居民的祖先制作的。
此外,人們在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要完成這么大的雕刻工程,僅憑一些原始的工具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人測算過,2000年前這個島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養活2000人。在生產力非常低的石器時代,他們必須每天勤奮地去尋覓食物,才能勉強養活自己,他們哪里有時間去做這些雕刻呢?
不僅如此,這種石雕像藝術性很高,專家們稱它們為“巧奪天工的技藝”。即使是現代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干得了的,誰又能相信,石器時代的波利尼西亞人,個個都是善于雕刻的藝術家呢?
所以,就衍生出來另一種說法: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制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這種說法顯得很離奇。為雕刻這些石像,島上丟棄了許多用鈍了的石器工具,誰會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總之,有關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說法很多。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小貼士:
●注意事項:
1、智利人習慣在下午5:00喝茶,這樣晚餐時間就較晚;婦女不穿短褲上街,除非在海灘;周一至周五凌晨2:00~5:30為熄燈睡覺時間,周六、周日沒有此規定。
2、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注意安全。
3、智利治安比較好,是南美比較富裕的國家。早晚溫差大,冬季白天為10~15℃,晚間在0℃左右,注意多帶衣服。
4、時差:夏季(11月~次年2月),比中國晚11個小時;冬季(5月~9月),比中國晚12個小時。
●特產及紀念品:
紅提、三文魚、葡萄酒、銅器、木雕和有名的黑陶器以及印第安人手工地毯等。
●最佳旅游時間:
智利最佳旅游季節在11月至次年3月,正值當地夏天,但氣溫不會太高,不過紫外線強烈,尤其是去復活節島,更應注意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