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曾經對古村、古鎮的印象很膚淺,對蒼老破舊的建筑毫無興趣,更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鄉下斑駁昏暗的老房子。盡管聽人說它們擁有厚重的地域文化,曾經都有過一段興盛的過往,但那時候年輕的我沒有耐心也沒有興致去探尋。我無法逆行幾百年的歲月去追憶老房子里曾經住過的人、發生過的故事,卻實實在在目睹了它眼前的衰落,這似乎不是一件讓人覺著有趣的事情。

老房子里會有什么呢?那些喜歡走進它的人們究竟是被什么迷住了呢?
在我生活的地方,周邊有很多古村落。離我最近的一座古村就是釣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近幾年,因為工作需要和其他一些緣由,我常常去那兒,一次、兩次、三次……去的次數多了,仍然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被一個小朋友的問題給問住了,他指著一棟老宅的窗子扭頭問:這上面的雕花圖案講的是什么故事呀?
老房子里有故事,藏著秘密呢!如何去解碼?你不好奇,你不想打聽,它當然不會開口告訴你。我竟然還不如一個小朋友。
我恍悟自己的后知后覺。其實,只要用心發現,嘗試著去探索,老房子變得跟過去我眼里的不一樣了,或者說,過去的我壓根就從未真正“見”過它們。它們充滿了新奇,它們對我開口講故事了:一磚一瓦,一欄一柱……靈獸花卉、神話傳說、稚兒玩耍、漁樵耕讀……它們告訴我屋主的品格、情趣、財力、文化素養、愛好追求……在那些飽經風雨的建筑物身上,一樁樁往事、一個個人物復活了。哦,不,建筑本身就是一段活著的歷史,有著它獨特的呼吸吐納。在一座建筑的空間里,已經發生過、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故事,或許與我們有關,或許無關,或許有著某種冥冥之契,帶給走進它的我們多角度多層次的視域觀照,從而銜接起過去、現在、未來。
原來的我去過那么多的古村鎮,看過那么多的古建筑,都不過是跟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到此一游,無知則無趣呀。
年少不識古人趣,待明白,卻已人到中年。
從此我再去身邊的釣源村,竟有了癡戀的情愫。想到很多與過去的我一樣的人,不喜歡老房子,對古村古鎮毫無興趣;或是跟著人群去古村旅游,卻享受不到古村游的樂趣,只是因為沒有發現古建筑的美妙,不懂得古人的三觀、情趣、審美,我就萌生出了“科普”的念頭,這,便是寫此書的緣由了。
吉安古稱廬陵,時至今日,這片土地上仍然保存有數百上千的古老村落。廬陵古村屬于典型的贛派民居建筑,布局簡潔,樸實素雅,與江南著名的吳派、徽派民居建筑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奇葩,擁有獨特的魅力。釣源古村民居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青磚灰瓦馬頭墻”古樸蒼勁的外觀,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磚雕、石雕、彩畫墨繪,風格明快,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常常,我會被宅子里一個迷人的細節打動,尤其是那些寓意不凡的木作圖案,把我帶領到一個可以與古代工匠對話的情境里,這些具體的物件,仿佛便是一個個“時光穿梭機”,承載著充滿好奇的我,悠游古村,穿堂入巷,轉過哪個拐角,“吱呀”推開一扇門窗,就回到了古代——真真妙不可言。
現在,就當作是一次從釣源的重新出發——一步一步,讓我們穿過歲月的煙云,去聽聽那兒老房子的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