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氣工程概論(第2版)
- 李志民
- 2973字
- 2020-05-15 15:46:48
1.2 專業沿革與發展趨勢
電氣工程學科大約起始于19世紀中后期,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已壯大成為有眾多分支學科的重要技術科學領域。19世紀上半葉,安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19世紀下半葉,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為電氣工程奠定了理論基礎。
電氣工程是理工科院校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1878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率先設立了電氣工程專業。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大學陸續設置了電氣工程專業。最初的專業學習都是從研究電能的產生、傳輸和利用開始的,而電報作為通信的主要形式,在電氣工程專業高等教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電氣工程學科具有很強的學科交叉和派生能力,如今的通信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乃至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都是從電氣工程專業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這些專業統稱為電子與信息類專業,而它們和電氣工程專業一起又被統稱為電類專業。
自20世紀中葉以來,歐美傳統的以電力工程為主的電氣工程專業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新興技術逐漸占據了“電氣工程”專業的核心地位,而傳統的電力工程伴隨電氣時代的高速發展漸趨成熟,只是眾多的研究方向之一。從近年來世界各地赴美留學生所青睞的熱門專業來看,美國一些著名高校的電氣工程系或電氣及計算機工程系的主要專業方向是通信與網絡、信號處理、電子與集成電路、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圖像處理、系統控制、光學與光子學、電力技術、等離子體物理學、電磁學、微/納米系統、固體材料與設備及生物醫學工程等,其學科交叉和融合程度日益提高。
我國電氣工程高等教育歷經了百年風雨,生生不息。1908年,時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交通大學)唐文治校長,對系科設置進行了調整。先后增設了鐵路專科、電機專科,學制三年,中國的電氣工程高等教育由此發端。隨著電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需要,交通大學1913年將電機科改為電氣機械科,1917年電氣機械科開始設無線電門,1928年改為電機工程學院,1937年又改學院為系,分“電力門”和“電訊門”,即“強電”和“弱電”。1912年,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設立電機科;1920年,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大學)設立電機科;1920年籌建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當時設有電氣機械工程和鐵路建筑兩個科,學生通過畢業答辯可授予電氣工程師、機械工程師及交通工程師稱號;1923年,中央大學(東南大學)設立電機工程系;1932年,清華大學設立電機工程系,是清華的學術重鎮,校園流傳“土木系太老、電機系難考”之說。現仍堅守歷史榮耀,稱為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1933年,北洋大學(天津大學)設立電機工程系。1952年,我國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出現了一大批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也出現了一批機電類學院,這些院校基本上都有電機工程系或電力工程系。
在我國,電氣工程專業最初幾十年中以電力系統為背景,以強電專業為支柱,被稱為電機工程專業,可見歷史上電機曾在其中占有著中心地位。隨著電氣工程的發展,專業的范圍逐漸拓寬,弱電技術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也使電氣工程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大部分高校的“電機工程系”或“電力工程系”陸續改為“電氣工程系”。
1978年以來,我國邁入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社會環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發生的巨大變化,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本科專業設置勢在必行。
我國在1984年、1993年和1998年先后3次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重要調整,專業總數逐步減少,拓寬了專業口徑和業務范圍。
通過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本科教育觀念,確立了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對引導高等學校拓寬專業口徑,增強適應性,加強專業建設和管理,加快與世界高等教育接軌,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1993年,在教育部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學(08)門類中與電有關的專業被分為兩個分支:電工類(0806)下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工業自動化、電氣技術等5個專業;電子信息類(0807)共有14個專業。
1998年,專業目錄調整時,把電工類(0806)和電子信息類(0807)合并為電氣信息類(0806)。原來的19個專業合并為7個,其中原電工類的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氣技術專業合并為目前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080601)專業。原電工類的工業自動化專業和電子信息類的自動控制等專業合并為自動化(080602)專業。合并后的其他5個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080603)、通信工程(08060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0605)、電子科學與技術(080606)、生物醫學工程(080607)。
在同時頒布的工科引導性專業目錄中,又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和自動化專業中的部分(主要是原工業自動化專業部分)合并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大體相當原來電工類的5個專業的總和。
2012年,我國完成改革開放以來的第4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新專業目錄仍然按照學科門類、專業類和專業三個層次進行劃分,專業劃分更加規范合理。此次專業目錄建構堅持"以寬為主、寬窄并存"的原則,調整后的12個學科門類與研究生學科門類完全一致,專業類與研究生專業一級學科基本一致。專業目錄結構進一步優化,首次區分基本專業和特設專業。所謂基本專業,是指學科基礎比較成熟、社會需求相對穩定、布點數量相對較多、繼承性較好的專業;而特設專業則是針對不同高校辦學特色,或適應近年來人才培養特殊需求設置的專業。今后,專業目錄將每10年修訂一次,基本專業每5年調整一次,特設專業每年向社會公布,每年批準設置的新專業均列為特設專業。
在新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學(08)學科門類中,電氣類(0806)的基本專業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080601)。特設專業有3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080602T),光源與照明(080603T),電氣工程與智能控制(080604T)。
專業名稱的演變,反映了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研究對象是電能,而電信息的檢測、處理、控制等技術在電能從產生到利用的各個環節中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關電信息的研究也成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名稱中的“及其自動化”,就反映了這種變革。
目前,在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中,開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院校有200多所。
新中國成立后的60多年來,我國電力工業以持續年均10%以上的速度發展,為世界電力發展史所罕見。
1949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僅為18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43億千瓦時,當時已形成的電力系統是東北電網和京津唐電網。2011年,我國年發電量躍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能源發電呈現超高速增長。截至2013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12.5億千瓦,年發電量5.35萬億千瓦時。大電網已覆蓋廣袤的國土,我國電力系統發展已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并正向高度智能化、互動化方向邁進。
展望未來,我國電力工業和電工制造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城鄉電網改造、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和全國電網互聯工程等向縱深發展,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推進,高等學校的電氣工程教育和學科建設也將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我國電氣工程領域集聚了一大批最優秀的人才,我國必將成為世界電氣工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