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定要修路
- 學霸大唐
- 索肥丫
- 2503字
- 2020-05-14 00:04:44
一座高爐就讓鋼產量翻了十倍有余,十座呢?百座呢?
梅哲仁不打算再等了,他讓潘仁盡最大的能力上馬鋼鐵廠,先把下龍港到升龍城的鐵軌鋪通了再說。
這會是又一個像學苑一樣的大會戰,給李衡的手令此刻都已經在路上了。
現在開始動手,估計一年內就可以用上鐵路,界時下龍港到升龍城可半日往返,學霸軍發展前進速度可一日千里。
下龍港有豐富的工業原料,但是沒有足夠的人口,沒有人力就不能讓生產擴大,反過來又制約了發展速度,因為生產受制約,錢財的流入速度就受限。
升龍城有足夠的人口,肥沃的土地,卻不能展開工業化大生產,主體原料不在這里,從遠處拉來費時費力,升龍城的口眾只能從事效率低下的農業勞動,就相當于把人力資源浪費了,這是以后用金錢、時間都難以補償的。
還有另外一面,修路的過程本身就是紅河平原大開發的進程,路修到哪里,就開發到哪里,以前荒無人煙的野地,馬上就可以變成萬頃良田。
而這些良田,只要投入人力去改造,稍事耕耘,就會產出這個時代最硬的硬通貨---糧食。
梅哲仁修的不僅僅是一條路,而是一條通天大道,掌握糧食之路,就是掌握天下的大道。
古代發展爭霸,拼的既不是錢,也不是技術,而是口眾,口眾從何而來?逐食而聚。
給口吃的,就有的是人賣命,因為一口吃的,決定能不能活命,現在的百姓要求就是這么低,只要能活下去就行。
梅哲仁相信,只要自己手里面有吃的,那眾口就會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絡繹不絕。
而且根據歷史,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唐和吐蕃都將會有連續的大面積的自然災害,到時一定會發生餓殍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
手握糧食的學霸軍,可以趁機從大唐和吐蕃大量地遷移人口,此兩國的人口素質,在當前來說,都不低。
這是一條不可見的路,通往人心的路,這條路只有糧食是最好的路基。
讓我們再把眼光轉向到北方,那里三個大國正在鏖戰,為什么?是礦藏寶石?是開疆拓土?還是皇帝的十全武功?
都不是,就一點很簡單的原因,吃的。
突厥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有草有水能養牲口他們就去哪里。
北邊的氣候太冷,牧草繁殖不易,而他們的口眾在增加,自然條件會逼著他們南遷,去找更好更大的牧場,他們跟隋唐爭戰百余年,也就是為了牲口嘴里的那點草。
西邊的吐蕃,南面是一圈高山,鳥都難飛得過去,何況是人,而漸日漸冷的高原(猜測是地質運動的原因,當前的阿里地區是農牧區,以后會變成無人區),讓吐蕃口眾碗里的青稞面難以為繼,怎么辦?
他們向東打過,除了山還是山,向西征討,與大食交界處仍然還是山。
絕望的吐蕃人發現,三面環山的他們只有向北,下了高原,就是一片大平原,此時的西域,河流靜淌,樹茂瓜香,拿到手里面就可以填飽國民的肚子。
東邊的大唐,剛剛從代隋的纖弱中緩過氣來,也需要一口豐美的食物來補足元氣。
往哪找?南邊,崇山峻嶺,河澤密布,路途阻塞,而且蟲蛇瘴癘可以不知不覺間要了人的命。
往北,打過啦,從隋朝就開始征高麗征突厥,打了一百多年,打到精疲力竭,終果發現北邊的人比自己都還餓。
往東,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扶桑來的遣唐使瘦得臉無余芝,就算敢吃人也沒肉可吃。
只有往西,宋代以前,在文章詞藻里,西域都是富饒豐碩的代名詞,黃沙漫卷、西風直上那后來的事。
所以,西域的廝殺,歸根到底就是為了一口吃的,誰拿到西域,誰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強壯的肌體,延續國運國祚。
這幾乎就是上天注定的緣份,大唐、吐蕃、突厥,互為不死不休之敵,是彼此通往強盛道路上的絆腳石。
現在他們殺得難解難分,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身后有一縷目光正投射到他們的后背。
梅哲仁、學霸軍、南海國也有自己的路,他要如何帶領著學霸軍、南海國跨過前面的障礙呢?
打?戰爭?那不是像前面那三個大家伙一樣,一廂情愿地把自己拖入泥沼無法自拔嗎?
作為后來者,即便加入這場群毆,也一時半會無法決定局勢,反而會拖累自己。
同樣也沒有辦法直接從他們身上跨越過去,現在他們還太強大,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們拉住腿腳成為墊背。
所以梅哲仁希望,他們在西域打得更投入些,更慘烈些,而梅哲仁會在身后變相地提供支援。
突厥梅哲仁夠不著,也不用管,反正生死面前,突厥不打也得打,現在已經不是他打別人,而是大唐找他打了。
剩下的大唐和吐蕃,南海國都能夠得著,但梅哲仁不能讓他們知道是自己在背后,不然大唐和吐蕃一旦發現他手里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就會掉轉矛頭朝南海國刺來。
他得繞個彎,吐蕃那里,由大食商人進行轉口貿易,把吐蕃急需的糧食輸送到西域去,反正大食與吐蕃也隔著阿富漢高原,即便是知道大食手里有糧,吐蕃也不會打大食的主意。
而大唐這邊就比較復雜了,既要向大唐輸血,又不能讓李治和武則天察覺。
梅哲仁又不會飛,空運在這個時代就是個神話,壓根做不到。
他只能通過慢慢滲透,找出一條通道來,最終也把糧食的交接地點放在西域,并且以西域商人的面目來補上來路的空缺。
這里面還是有操作空間的,自己的便宜老丈人現在就在西域領兵,通過薛仁貴,就可以打通軍方的后門。
但南海國的地頭到西域路途遙遠,這便決定了糧食絕對不可能以其本來面目來運輸,必須精簡細化。
現在已經有了絕妙的一個方式,壓縮干糧是解決運輸的最佳答案。
可壓縮干糧的生產也需要工業化的大生產,作坊式的操作是完全無法運作的。
這也需要從下龍港到升龍城有一條便捷的通道運煤,有劃算的高效的燃料,工廠流水化生產才成為可能。
因此,這條鐵路,也是南海國能不能從眾強爭霸中脫穎而出的強國之路。
所以,梅哲仁等不起,這條路必須立即馬上修。
僅僅用了三天,李衡和他旗下的軍工便打個背包下了船。
他們直接被帶到了下龍港工業區,這里新劃出來的地塊將會是下龍港的車站,也就是軍工在下龍港的營房。
軍工將從車站開始修筑第一條鐵路。
鐵路首先修建的方向并不是升龍城,而是去往隆基煤礦,待下龍港內部的鐵路貫通后,各種礦藏到工業區的運輸就解決了。
接著軌道會沿著海岸線走,一直到紅河口,然后順著紅河東岸向北到達升龍城。
沒有走直線,也沒有大的橋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對于現在的工程技術來說就是夢話,這條鐵路不跨越江河,都是沿著水岸鋪設。
如此既可減少工程量,又能實現水陸聯運。
水岸都是平緩地帶,土方作業的量小,而且也降低了工程用料運輸的難度。
與此同時,山軍也被動員起來,他們將暫時充當伐木工,鐵軌的枕木需要大量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