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祖逖北伐

【內容摘要】

《祖逖(tì)北伐》敘述了東晉名將祖逖率軍北伐,收復中原大批失地,最后卻遭朝廷猜忌、飲恨而死的歷史過程。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后,鑒于曹魏皇室孤立的教訓,對皇叔、皇弟二十七人封王就國。司馬炎死后,繼承者晉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諸王爭權奪利,最終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這場皇室惡戰,歷時十六年之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各族百姓無法生存,于是紛紛起義。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漢國劉聰派前軍大將軍呼延晏出兵攻打西晉都城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俘虜晉懷帝司馬熾,并將他押送至漢國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建興元年(313年),晉愍(mǐn)帝司馬鄴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即位,以司馬睿為左丞相。建興四年(316年),劉聰又派軍攻陷長安,晉愍帝司馬鄴投降,西晉至此滅亡。當時瑯邪(Lángyá)王司馬睿(ruì)在王導、王敦等貴族的支持下,逃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并于次年建立東晉政權,改年號為建武。此后,司馬睿致力于開拓江南地區,無暇顧及北伐。祖逖出身北方大族,本也可以在偏安一隅(yú)的朝廷里安享榮華富貴,步步高升,但他不愿茍且偷安,不貪戀安定舒適的生活。在門閥士族熱衷于新政權權力的再分配時,祖逖義正辭嚴地提出收復半壁河山,拯救中原的強烈要求。

祖逖是晉朝著名將領,“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等歷史典故即與他有關。當祖逖看到自己的國家失去北方大片領土,無數百姓處于侵略者的鐵蹄之下,非常痛心。他決心收復失地,重振國威。建興元年(313年),祖逖向晉愍帝司馬鄴請纓北伐,司馬睿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前鋒都督,但只給予他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作為北伐物資。祖逖駐屯淮陰(今江蘇清江附近)、起冶鑄兵、招兵買馬。最終,恢復河南各州郡,取得了“克復九州之半”的重大勝利。但正當他營繕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秣馬厲兵,積蓄力量,準備繼續向北推進時,東晉王朝內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權。同時,晉元帝司馬睿聽說祖逖在河南深得民心,屢建戰功,怕將來不利于自己統治,便于大興四年(321年)派遣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yǎn)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以監督祖逖。祖逖憂慮王敦和東晉政權對立,內亂爆發,北伐難成,當年,飲恨死于雍丘(今河南開封東南杞縣),他收復的土地又被后趙石勒所攻占。祖逖死訊傳出,百姓痛哭流涕,還自發為祖逖修建祠堂,紀念這位熱愛祖國、熱愛百姓、不畏強敵、百折不撓的愛國名將。

【原文】

晉愍帝建興元年[1]。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2]!”因起舞[3]。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4]。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5]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6]。”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疋,不給鎧仗,使自召募[7]。[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8]!”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9]

【注文】

[1]晉:朝代名(266—420年),共歷一百五十五年,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6年初,司馬炎取代魏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公元316年,西晉皇帝被匈奴漢國君主劉聰所俘。次年瑯邪王司馬睿在建業(今江蘇南京)重建國家,史稱東晉。  愍帝:即司馬鄴(300—317年),字彥旗,河內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人,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孝王司馬晏之子,西晉第四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公元313年至316年在位。初封秦王。公元312年,劉曜陷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懷帝被俘,他被群臣擁立為皇太子。次年懷帝被殺,他即位于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年號建興。公元316年,劉曜圍攻長安,切斷長安糧運,他在糧食斷絕的情況下出城投降前趙,西晉滅亡。次年被殺,謚孝愍皇帝。  建興:晉愍帝司馬鄴的年號,共計五年,即公元313年至317年,這也是西晉的最后一個年號。建興四年(316年),晉愍帝投降匈奴漢國,西晉滅亡。次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改年號為建武元年。

[2]初:當初。這是古文中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語。  范陽:國名,今河北涿州、淶水一帶。治所設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祖逖(266—321年):東晉名將。字士雅,范陽遒(qiú)縣(今河北淶水)人,士族出身。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在東晉朝廷偏安一隅時,力主北伐,以收復半壁河山。因東晉朝廷內亂,北伐失敗。后營建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筑壘未竣工便病故于雍丘(今河南開封東南杞縣),被東晉朝廷冊贈為車騎將軍。  劉琨(kūn)(271—318年):西晉將領,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永嘉之亂發生后,擔任并州刺史之職。他曾據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孤城抵御匈奴劉淵、劉聰和羯人石勒的圍攻十余年,后敗歸遼東,欲與鮮卑合力恢復中原,被鮮卑猜忌而殺。  司州:西晉時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位于今陜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治所設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東晉南遷不設。  主簿:官名,初置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即起草文件、管理檔案以及各種印章等事務。魏晉以后,統兵大臣的幕府中,主簿為重要僚屬,參與機要,總領府事。大致相當于現代秘書一職。  惡(è):不好。惡聲,古代人認為半夜雞叫是不吉之兆。

[3]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劍。因,于是。舞,指舞劍。成語“聞雞起舞”即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努力。

[4]及渡江:指當時北方陷于混亂,祖逖流亡到長江以南。  左丞相:官名,輔助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春秋時齊景公置左、右丞相各一人,后代多沿置。在古代中國,“左”尊還是“右”尊,在不同的時期,存在著不同的規定。秦漢時以“右”為尊。而從東漢至隋唐、兩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此時,左丞相要高于右丞相。  睿:即司馬睿(276—323年),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初襲封瑯邪王。后擔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并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他依靠中原南遷大族顧榮、賀循等人的支持,統治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公元317年,劉曜攻占長安,時任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他憂憤而死。  軍諮(zī)祭酒:晉代文武大臣皆開設幕府,軍諮祭酒為幕府中幕僚之一。諮同“咨”,軍諮祭酒的職責是參謀軍事。祭酒本指年高而有聲望的人。古時宴會,推一個年長的人舉酒祭神,這人稱為祭酒,后來就用“祭酒”作官名。有“首領”或“主管官”的意思。

[5]京口:地名,位于今江蘇鎮江,是長江下游軍事重鎮,建康的東大門。  糾合驍(xiāo)健:集合勇猛健壯的人。糾合,集合。驍健,指勇猛健壯的人。  宗室爭權:指西晉皇族內部的爭權奪利,史稱“八王之亂”。  戎狄:古時稱西方少數民族為戎,稱北方少數民族為狄。此指匈奴、羯等西北方少數民族。他們乘晉朝內亂,紛紛起兵,爭城奪地,建立國家。  毒流:猶言流毒。此指戎狄南侵。  中土:又名中州、中原,黃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稱,意為華夏之中。

[6]中原:狹義“中原”指河南,而廣義“中原”則是以河南四大古都(洛陽、開封、安陽、鄭州)或河南六大歷史文化名城(洛陽、開封、鄭州、南陽、商丘、濮陽)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一帶,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郡國:指全國各地。晉朝州統轄郡、國,郡、國統轄縣。

[7]奮威將軍:將軍名號。西漢置,雜號將軍。魏晉沿置,皆四品。南朝宋時,與建威、振威、揚威、廣威將軍合稱“五威將軍”。  豫州:古九州之一,作為實際的行政區劃,始于漢武帝時。西晉時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轄境包括今河南東南部、安徽西北部、湖北東部。  刺史:官名,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設置刺史一人,負責監察所在州部的郡國。刺史地位在郡國之上,同時也不受丞相制約,直接隸屬于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到南北朝時,刺史有單車、領兵之別,單車即不領兵之意,而領兵刺史多加將軍號。西晉初年,曾一度停止刺史加將軍號。但到西晉末年又再度恢復。  廩(lǐn):官府發的糧米,此指軍糧。  疋(pǐ):同“匹”。

[8]部曲:泛指某人統率下的軍隊。魏晉南北朝時指家兵、私兵。部曲在漢代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稱,大將軍營有五部,部下有曲。聯稱泛指某人統率下的軍隊。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及其后的軍閥混戰時,許多苦于戰亂的農民都跑去請求世家大族的保護,而世家大族為聚眾自保或出師作戰,也需要充實武裝力量,這樣部曲就大量出現,也成了世家大族私人武裝的常用代稱。魏晉以后,部曲地位卑微。  擊楫(jí):敲打船槳。成語“中流擊楫”即來源于此: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9]淮陰:今江蘇清江附近。淮,指淮河,水名。古代水的南面稱為陰,故淮陰指淮河的南面。

【譯文】

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元年(313年)。當初,范陽人祖逖早在少年時代就胸懷大志,他和好友劉琨都任司州主簿,同床而睡。半夜里,祖逖聽見雞叫,急忙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什么不祥的聲音!”于是二人起床開始舞劍練功。后來中原大亂,祖逖渡江來到建康,鎮守建康的左丞相司馬睿任命他為軍諮祭酒。祖逖居住在京口,為了準備北伐,恢復中原,他集結了一些勇猛強壯的人在他的周圍,然后對司馬睿說:“晉朝之所以發生動亂,并不是因為皇上昏庸無道、臣下怨恨背叛引起的,而是由于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相互殘殺,以致戎狄有機可乘,侵擾中原。現在北方的老百姓正處在苦難當中,人人都有奮起反抗之心,您若能任命將帥出兵北伐,派遣像我祖逖這樣請纓殺敵的將領統率軍隊前去收復中原,北方的軍民肯定會起來響應的。”但是司馬睿只求在南方建立一個偏安政權,沒有北伐中原的雄心壯志。司馬睿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率軍北伐,但僅僅撥發給他一千人的糧草、三千匹布,還不給鎧甲和武器,兵員也是祖逖自行招募。八月,祖逖率領隨從及家兵、家將及其家屬百余家渡過長江,當船行駛至江心時,他敲拍著船槳對天發誓道:“祖逖不能收復中原,重新渡江返回江南的話,就和這東逝的江水一樣!”表示出不收復中原誓不返回的決心。祖逖北上駐屯淮陰,建起冶鐵作坊鑄造兵器,招募二千多名士兵之后,立即沿淮河向西進軍豫州。

【原文】

元帝建武元年[1]。初,流民張平、樊雅各聚眾數千人在譙,為塢主[2]。王之為丞相也,遣行參軍譙國桓宣往說平、雅,平、雅皆請降[3]。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蘆州,遣參軍殷乂詣平、雅[4]。乂意輕平,視其屋曰:“可作馬廄[5]。”見大鑊曰:“可鑄鐵器[6]。”平曰:“此乃帝王鑊,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毀之!”乂曰:“卿未能保其頭,而愛鑊邪!”平大怒,于坐斬乂,勒兵固守。逖攻之,歲余不下,乃誘其部將謝浮使殺之[7]。逖進據太丘,樊雅猶據譙城,與逖相拒[8]。逖攻之不克,請兵于南中郎將王含[9]。桓宣時為含參軍,含遣宣將兵五百助逖。逖謂宣曰:“卿信義已著于彼,今復為我說雅。”宣乃單馬從兩人詣雅曰:“祖豫州方欲平蕩劉、石,倚卿為援,前殷乂輕薄,非豫州意也[10]。”雅即詣逖降。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王含復遣桓宣救之,虎解去[11]。逖表宣為譙國內史[12]

【注文】

[1]元帝:即晉元帝司馬睿。  建武:東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一個年號,也是東晉的第一個年號,即建武元年(317年)三月至建武二年(318年)二月。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改元建武。次年正式登基,同時改元大興元年。

[2]流民:因受災而流亡外地、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張平:生卒年不詳,流民起義首領。  樊雅:生卒年不詳,流民起義首領。  譙:地名,在今安徽亳(bó)州。  塢:又稱庳(bēi)城,防衛用的小堡。

[3]行:兼任。中國古代官制有行、守、假之制。以官階高的人擔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以官階低的人擔任較高職務的官稱“守某官”。  參(cān)軍:官名,即參謀軍務之稱,簡稱“參軍”。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魏晉以后軍府和王國始置此官員。  譙國:今安徽亳縣、渦陽、蒙城一帶,晉初封宗室司馬遜為譙王,改譙郡為譙國。譙國屬豫州,桓宣任譙國內史,同豫州刺史祖逖是上下級的從屬關系。  桓宣(?—344年):東晉將領。譙國铚(zhì)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義陽太守桓詡(xǔ)之孫,冠軍長史桓弼之子。他長期駐守邊境,與北方后趙政權發生過多場戰斗。曾經領兵協助收復襄陽(今湖北襄陽),后鎮守、經營襄陽長達十余年。但最終因北伐時戰事失利而遭貶職,由于受此打擊,不久患病而死,追贈鎮南將軍。  說(shuì):說服;勸說。

[4]蘆州:地名,今安徽亳州東,渦(guō)河北。  音yì。

[5]馬廄(jiù):即馬棚,泛指牲口棚。

[6]鑊(huò):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飪銅器之一,無足的鼎。

[7]謝浮:流民起義軍首領張平的部將,生卒年不詳。

[8]太丘: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9]南中郎將:武官名。西漢時設中郎將,統帥皇帝的侍衛。東漢末年,又增設東、南、西、北中郎將等,為統兵的軍將,率師征伐。魏晉沿置。  王含(?—324年):瑯邪臨沂(yí)(今山東臨沂北)人,字處弘,王敦之兄。累遷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王敦舉兵時,他為王敦軍元帥,與錢鳳等率眾攻打建康(今江蘇南京)。后兵敗逃奔荊州(治今湖北江陵),被荊州刺史王舒沉殺于長江。

[10]祖豫州:即祖逖,祖逖時任豫州刺史,在中國古代常常用官職稱呼某人。  劉:即劉聰(?—318年),字玄明,新興(今山西忻州)人,匈奴漢國開創者劉淵第四子,十六國時漢國國君。公元310年,匈奴漢國君主劉淵去世,太子劉和繼位,他隨即殺死劉和自立,改元光興。公元311年,他率大軍俘虜晉懷帝司馬熾,并將其押送至漢國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公元316年,他派劉曜攻陷長安,晉愍帝司馬鄴投降,西晉滅亡。他共在位九年(310—318年),他統治期間是匈奴漢國最為強盛的時期。死后謚“昭武皇帝”。  石:即石勒(274—333年),字世龍,原名匐(fú)勒,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jié)族,五胡十六國時后趙開國君主,公元319年至333年在位。初年投靠漢趙君主劉淵,后從漢趙分裂出去。在謀臣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臺)為根據地,陸續消滅王浚、邵續、段匹(dī)等西晉在北方的勢力,繼而消滅曹嶷(yí),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漢趙,又北征代國,令后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

[11]石虎(295—349年):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后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子,十六國時期后趙君主,公元334年至349年在位。公元333年,石勒去世,皇位由其子石弘繼承。翌年,他廢殺石弘,自稱為居攝趙天王。公元335年,將都城由襄國(今河北邢臺)遷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公元337年,自稱天王。公元349年,稱帝。他在位期間,生活荒淫奢侈,對百姓施行暴政,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不過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客觀上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12]表: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是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戰國時統稱為“書”。至漢代,這類文字又被分成章、表、奏、議四類,即臣下向皇帝進呈的上行文章。魏晉南北朝時,又統稱為“表”。  內史: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國家政務。秦朝時,為京師政區行政長官官名。魏晉時,以內史代替太守出任特別重要郡的行政長官。

【譯文】

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317年)。當初,流民首領張平、樊雅各自在譙城聚集幾千人,建立塢堡,自號塢主。司馬睿擔任左丞相時,曾派遣時任行參軍的譙國人桓宣勸說張平、樊雅投降,他們都答應歸順。祖逖出任豫州刺史后,又派遣部下參軍殷去見張平、樊雅。殷看不起張平,對他非常傲慢無禮,殷看了一眼張平的房子,說:“這屋只能用來養馬。”看見大鼎,他說:“這可以用來鑄造鐵器。”張平說:“這是帝王用的鼎,天下太平時能使用,為何要毀掉呢!”殷說:“你的頭都保不住了,還愛惜鼎干什么呢!”張平十分憤怒,于是殺死了殷,率領軍隊固守城堡。祖逖率軍進攻,一年多都未能攻克,后來引誘張平的部將謝浮殺掉張平。祖逖率領軍隊進據譙城附近的太丘。此時樊雅仍然盤踞在譙城,與祖逖對峙。祖逖幾次進攻都未能取勝,于是向南中郎將王含求援。桓宣當時是王含的參軍,王含便派遣桓宣率領五百名士兵前去救援。祖逖對桓宣說:“您的誠信節義在這里早已出名,請再為我勸說勸說樊雅吧。”桓宣于是攜帶兩名隨從,單人匹馬去見樊雅,說:“祖逖正準備平定劉聰、石勒,想依靠你的大力支援,先前殷輕視張平,這并不是祖逖的本意,與他沒有關系。”樊雅聽說后,立即歸降。祖逖進駐譙城后,石勒派石虎率兵包圍譙城,王含又派遣桓宣前去救援,石虎離去。祖逖于是上表朝廷推薦桓宣擔任譙國內史。

【原文】

六月己巳,晉王傳檄天下,稱[1]:“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瑯邪王裒等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授祖逖節度。[2]”尋復召裒還建康[3]

【注文】

[1]己巳(sì):干支紀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方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月、日,如甲戌、辛丑等。六十年(月、日)為一周期,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晉王:司馬睿原封瑯邪王,晉愍帝被俘虜后稱晉王,晉愍帝遇害后稱皇帝。  檄(xí):古代文書、文告的一種,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

[2]瑯邪:郡名,亦作瑯琊,秦朝始置郡,為秦三十六郡之一,治所設在瑯邪(今山東青島黃島)。東漢章帝劉炟(dá)建初五年(80年)移治開陽(今山東臨沂),轄境為今山東半島東南部。三國時,轄區有所縮小,僅有今山東臨沂、臨沭(shù)、蒼山等地區。到西晉時,向北擴展到沂南、費縣、蒙陰等地區。  裒(póu):即司馬裒(300—317年),字道成,晉元帝司馬睿之子,瑯邪王。他曾率軍隨祖逖北伐,卒于北伐期間。  九軍:古代天子六軍、諸侯三軍,通稱九軍,這里當指軍隊的總稱。

[3]建康:故城在今江蘇南京。三國吳、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先后在此建都,六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置縣,名秣(mò)陵。東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在此筑石頭城,改稱建業。西晉統一全國后,仍名秣陵。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北另置建鄴縣,治所設在今江蘇南京。后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更名建康。東晉南朝相承不改。

【譯文】

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六月己巳,晉王司馬睿向全國發布征討書,說:“石虎膽敢率領軍隊渡過黃河侵擾毒害百姓,今派遣瑯邪王司馬裒等率領精銳兵卒三萬人,分水陸四路,直接開赴戰場。并受祖逖的節制調動。”不久,又命瑯邪王司馬裒返回建康。

【原文】

大興二年[1]。初,蓬陂塢主陳川自稱陳留太守,祖逖之攻樊雅也,川遣其將李頭助之[2]。頭力戰,有功,逖厚遇之。頭每嘆曰:“得此人為主,吾死無恨。”川聞而殺之。頭黨馮寵帥其眾降逖,川益怒,大掠豫州諸郡,逖遣兵擊破之。夏四月,川以浚儀叛降石勒[3]

【注文】

[1]大興:或作太興,東晉元帝司馬睿所用第二個年號,共計四年,即公元318年至321年。

[2]蓬陂(bēi):即蓬關,又叫蓬澤,在今河南開封陳留東南。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年),秦孝王曾派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于此。東晉名將祖逖,曾與石勒在此反復交戰。  陳留:國名,治所設在小黃縣(今河南開封東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睢縣等地。  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西漢景帝劉啟時,郡守改稱太守,為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此后歷代不變。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的轄境縮小,太守權力為州刺史所奪。

[3]浚儀:縣名,今河南開封附近。

【譯文】

晉元帝司馬睿大興二年(319年)。當初,蓬陂的塢主陳川自稱陳留太守。在祖逖率軍進攻樊雅時,他曾派遣部將李頭前去援助。李頭在奮戰中立下功績,受到祖逖的優厚禮待。李頭常常嘆息說:“如果能做祖逖的手下,那我死而無憾啊。”陳川聽后非常生氣,于是殺死李頭。李頭的同黨馮寵率領部下歸降祖逖。陳川得知后更加憤怒,于是發兵侵擾祖逖收復的豫州所屬各郡,祖逖派兵擊破陳川。夏季四月,陳川在浚儀叛變,投降石勒。

【原文】

祖逖攻陳川于蓬關,石勒遣石虎將兵五萬救之。戰于浚儀,逖兵敗,退屯梁國[1]。勒又遣桃豹將兵至蓬關,逖退屯淮南[2]。虎徙川部眾五千戶于襄國,留豹守川故城[3]

【注文】

[1]梁國:晉初司馬肜(róng)的封國,治所設在今河南商丘南。司馬肜(?—302年),西晉宗室王。字子徽,司馬懿之子。西晉建立后,封為梁王,后遷北中郎將。

[2]桃豹(?—339年):字安世。或字安步。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十六國時期后趙石勒部將。石勒最初起家的十八騎之一。跟隨石勒東征西討,也是曾經和東晉大將祖逖斗智斗勇的老將,被封為豫州刺史。石虎時期,被任命為橫海將軍,官拜太保。  淮南:即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屬揚州。轄境相當于今安徽懷遠、鳳臺以南,壽縣、肥西以東,鳳陽、定遠、來安以西及巢湖以北地區。咸和三年(328年),石勒控制淮南郡,轄壽春、阜陵、合肥、逡(qūn)遒(qiú)四縣。

[3]襄國:地名,今河北邢臺。后趙建國之后以此為首都,因石勒是羯人,皇帝又稱單于,因此襄國城既有漢族皇宮風格,又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  故城:此指蓬陂塢。

【譯文】

祖逖在蓬關攻打陳川,石勒派遣石虎率領五萬軍隊前去救援,雙方在浚儀大戰。祖逖兵敗,退兵駐守梁國。石勒又派桃豹率兵至蓬關增援,祖逖又后退至淮南。石虎將陳川部下五千戶遷徙到襄國,留桃豹鎮守陳川原先占據的城池。

【原文】

三年夏六月,祖逖將韓潛與后趙將桃豹分據陳川故城,豹居西臺,潛居東臺,豹由南門,潛由東門,出入相守四旬[1]。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狀,使千余人運上臺,又使數人擔米息于道。豹兵逐之,棄擔而走。豹兵久饑,得米,以為逖士眾豐飽,益懼。后趙將劉夜堂以驢千頭運糧饋豹,逖使韓潛及別將馮鐵邀擊于汴水,盡獲之[2]。豹宵遁,屯東燕城,逖使潛進屯封丘以逼之[3]。馮鐵據二臺,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土漸蹙[4]

【注文】

[1]后趙:政權名(319—351年),十六國之一。為羯族人石勒所建,建都于襄國(今河北邢臺),后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公元329年,石勒率軍攻破長安,消滅前趙政權。至此,后趙政權以淮水與東晉為界,初步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公元349年,后趙內亂,諸子爭立,互相殘殺。次年,冉閔乘亂奪取后趙政權。后趙政權強盛時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一部分。后趙共七主,歷三十三年。  西臺、東臺:均在陳川故城蓬陂塢內。

[2]饋:接濟、救濟。  別將:主將以外的統兵官,即配合主力軍隊在他處作戰的軍隊將領。正如唐代顏師古所解釋的:“別將,謂小將別在他所者。”  汴水:也稱汴河、汲水、汴渠,即今河南滎陽至開封的索河及其下游,主要流經河南、安徽境內。

[3]遁(dùn):逃避,躲閃。  東燕城:地名,今河南延津東北。  封丘:地名,今河南開封東南杞縣。

[4]雍丘:地名,今河南開封東南杞縣。  蹙(cù):收縮。

【譯文】

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年)夏季六月,祖逖部將韓潛與后趙石勒部將桃豹分別據守陳川所筑舊城,桃豹居城西之西臺,韓潛居城東之東臺,桃豹由南門出入,韓潛則由東門出入,兩軍對峙四十多天。祖逖用布袋裝上泥土,酷似米袋一樣,命令一千多名士兵將其運上臺去,同時又讓很多人擔著米在路上歇息。遇見桃豹士兵追趕,他們丟下米袋就跑。后趙士兵長期飽受饑餓,搶到米袋后,以為晉軍糧食充足,兵強馬壯,十分恐懼。后趙將領劉夜堂用千頭驢運糧接濟桃豹,祖逖派遣韓潛和另一部將馮鐵率軍在汴河附近攔截,糧食均被繳獲。桃豹率領部眾連夜逃跑,退守東燕城,祖逖命令韓潛進駐封丘以威脅桃豹。另使馮鐵駐守蓬關東西二臺,祖逖自己則鎮守雍丘,幾次派兵出擊,后趙戍守的軍隊紛紛投降,所占領土面積日益縮小。

石勒與祖逖對峙示意圖

【原文】

先是,趙固、上官巳、李矩、郭默互相攻擊,逖馳使和解之,示以禍福,遂皆受逖節度[1]。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軍[2]。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新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3]。河上諸塢先有任子在后趙者,皆聽兩屬,時遣游軍偽抄之,明其未附[4]。塢主皆感恩,后趙有異謀,輒密以告,由是多所克獲,自河以南多叛后趙歸于晉[5]

【注文】

[1]李矩(?—325年):東晉將領,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初為征西將軍梁王司馬肜牙門將,后在討伐氐人齊萬年的戰斗中立下大功,而獲封東明亭侯。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后,被任命為都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  郭默:晉朝將領,生卒年不詳,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因作戰英勇,被太守裴整任為督將。永嘉之亂時,他率眾投奔河東太守李矩,共同抵御劉曜、石勒。晉明帝司馬紹時,被任命為后將軍,領屯騎校尉。后為部下所殺。

[2]詔:帝王頒發的命令,文告。  鎮西將軍:官名。為鎮西、鎮東、鎮南、鎮北四鎮將軍之一,職掌征伐背叛、鎮戍四方,權勢頗重。晉時為三品,任持節都督者,則進為二品。資深者為鎮西大將軍。

[3]約己務施:嚴格要求自己,寬厚對待他人。  勸課農桑:即勸諭人們勤勉于農事。中國古代在重農思想的指導下,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重農政策,勸課農桑是這一政策的重點。最高統治者經常頒布勸農詔書,要求地方官吏以勸課農桑為己任,在整個農忙時節要保證農民不違農時播種、收獲。

[4]河上:指接近黃河一帶、后趙與晉兩國爭奪的地區。  任子:即人質。  游軍:無固定防地,隨機作戰的軍隊。

[5]輒(zhé):總是,往往。

【譯文】

在這之前,趙固、上官巳、李矩、郭默互相攻擊,祖逖派遣使者前去調解,向他們指明利害關系。于是這幾個將領都愿意接受祖逖的指揮調度。大興三年(320年)秋季七月,朝廷下詔加封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在軍中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嚴格約束自己,待人寬厚,獎勵發展農業,對新來歸附的人全力安撫,不論親疏貴賤都一律以恩情禮遇相待。黃河兩岸各塢塢主過去有人質在后趙的,許可他們可以同時歸屬于晉和后趙雙方,并經常派一些游擊的軍隊假意去抄掠,表示其并未降晉,以免后趙討伐他們、殺其人質。這些塢主都很感恩戴德,后趙一有陰謀詭計,他們都秘密告知祖逖,所以祖逖在同后趙的戰爭中多次獲勝,黃河以南各地很多人都叛逃后趙而歸屬東晉。

【原文】

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1]。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2]。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逖牙門童建殺新蔡內史周密降于后趙,勒斬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將軍之惡,猶吾惡也[3]。”逖深德之。自是后趙人叛歸逖者,逖皆不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4]

【注文】

[1]積谷:屯集糧食。  河北:古代指黃河以北地區。

[2]幽州: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據《周禮》記載,幽州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號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并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東漢幽州治所設在薊(jì)縣(故址在今北京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于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魏晉以后,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有燕、范陽、漁陽三郡。  守冢(zhǒng):守墓者。  通使:互派使者。  互市:即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周邊各族之間,及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各朝統治者在邊境關口開設關市,作為與少數民族的互市市場。魏、晉以后,“互市”又稱“交市”。當時陸路貿易更加繁榮,海上貿易也開始發展。

[3]牙門:官名,即牙門將,晉時負責統領守衛營門的軍隊。古時主帥或主將帳前豎牙旗以為軍門,稱“牙門”。  新蔡: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新蔡。春秋蔡平侯自上蔡徙都于此,故名新蔡。  首:即首級:古人對人頭的別稱。秦漢初年為褒獎軍功,曾設立嘉獎制度,凡是斬下敵人的一顆人頭,賜爵一級。古人稱頭為首,一“首”一級,故將人頭稱為首級。

[4]休息:即休養生息。春秋末,越國敗于吳國后,經歷“十年生聚”,終于轉弱為強,戰勝了吳國。后來人們把長期戰爭以后實行恢復生產、積聚財物的一系列政策,稱為休養生息。

【譯文】

祖逖操練士兵,囤積糧食,積極做好恢復黃河以北地區的準備。后趙王石勒對此十分擔憂,于是設計籠絡祖逖,下令幽州官吏修建祖逖的祖父、父親的墳墓,安置守墓人兩家,又寫信給祖逖,請求通使往來并開設貿易市場。祖逖沒有回信,但聽任雙方貿易往來,從中獲得十倍利潤。祖逖的牙門將童建殺死新蔡內史周密投降后趙,石勒將他斬首,命人將他的首級送還祖逖,說:“像童建這樣的叛臣逃吏,我是最憎惡的。將軍您所厭惡的,也就是我所憎惡的。”祖逖對此深表感激。從此以后,后趙來降者一概不接納,同時嚴禁部將侵犯后趙百姓,于是晉趙邊境民眾稍得安寧。

【原文】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書仆射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合肥[1]。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淵吳士,雖有才望,無弘致遠識,且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雍容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2]。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3]。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壬寅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晉元帝大興四年九月丁巳朔,無壬寅日。,卒于雍丘[4]。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5]。王敦久懷異志,聞逖卒,益無所憚[6]

【注文】

[1]尚書仆射(yè):晉制尚書仆射等級與尚書令同,尚書令缺時,由仆射主持尚書省事。仆是主管的意思。仆射起源很早,在秦代就有仆射的稱謂。漢代的仆射本屬武官之號,有主射之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長官之意。魏晉南北朝至宋時仆射專指尚書仆射,即尚書省的長官。  戴淵(?—322年):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字若思。瑯邪王司馬睿鎮守江東時,他擔任鎮東右司馬,為司馬睿心腹。公元321年,任都督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守合肥(今安徽合肥西)。次年,王敦攻打建康,他還衛京師,結果戰敗被殺。  征西將軍:將軍名號。東漢置,因西進征討赤眉軍而得名。晉沿置,三品,為持節都督時,升為二品。其中以資深者為征西大將軍。  都督司兗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即都督司、兗(今河南東北部、山東西部一帶)、豫、并(今山西大部)、雍(今陜西秦嶺以北地區)、冀(今河北南部中部一帶)六州的軍事事務。兩晉以都督一州或者數州諸軍事為職權最高,督一州或者數州諸軍事職權次之,監一州或者數州諸軍事職權又次之。  合肥: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西。

[2]吳士:戴淵為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廣陵為西漢時吳王劉濞的都城,故稱戴淵為吳士。  翦荊棘:剪除帶刺的荊條雜木。此喻祖逖平定河南各部所作的種種努力。  河南:即黃河以南的地區。  怏怏:因不平或不滿而郁郁不樂。

[3]王敦(266—324年):字處仲,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東晉丞相王導堂兄。他出身瑯玡王氏,曾鎮壓湘州流民起義和平定杜曾叛亂,并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他一直有奪權之心,后發動政變,威脅晉室,歷史上稱之為“王敦之亂”。  劉:即劉隗(wěi),生卒年不詳,字太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后,他擔任鎮北將軍,都督青、平、徐、幽四州諸軍事,為王敦所妒忌。公元322年,王敦以誅殺他為名起兵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他戰敗投奔后趙。  刁:即刁協,字玄亮,饒安(今河北鹽山)人。公元318年,晉元帝司馬睿為遏制王導兄弟勢力,任命他擔任尚書令,后為王敦所殺。

[4]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為死亡通稱。古代人們對“死”有諸多別稱。《禮記》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5]士女:意指百姓。  祠:為紀念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于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于漢代。

[6]異志:指叛變或篡國的意圖。

【譯文】

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秋季七月甲戌(十七日),晉元帝司馬睿任命尚書仆射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并、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鎮守合肥。八月,豫州刺史祖逖認為戴淵是出生吳地的官吏,雖然有才能和聲望,但卻沒有遠見卓識,而且自己歷盡艱難才收復的黃河以南各地,現在戴淵卻非常輕松、悠閑自得地接收,祖逖心里十分不高興。又聽說王敦與劉隗、刁協之間矛盾日益加深,即將發生內部變亂。深感北伐事業難以成功,由此憂憤成疾。九月壬寅,祖逖在雍丘病逝。豫州百姓非常悲痛,如同失去了父母,譙、梁各地都建立了祭祀他的祠堂。王敦久懷代晉之心,聽說祖逖已死,更是無所顧忌。

【原文】

冬十月壬午據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晉元帝大興四年十月丙戌朔,無壬午日。,以逖弟約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領逖之眾[1]。約無綏御之才,不為士卒所附[2]。初,范陽李產避亂依逖,見約志趣異常,謂所親曰:“吾以北方鼎沸,故遠來就此,冀全宗族[3]。今觀約所為,有不可測之志[4]。吾托名姻親,當早自為計,無事復陷身于不義也,爾曹不可以目前之利而忘久長之策[5]。”乃帥子弟十余人間行歸鄉里。

【注文】

[1]約:即祖約(?—330年),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字士少,祖逖之弟。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祖逖死后,他擔任平西將軍、豫州刺史。此后,石勒揮軍南下,進攻祖逖所收復的河南故地,但他無力抵御。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三年(328年),他與蘇峻起兵反晉,失敗后投奔后趙石勒,被殺。  平西將軍:將軍名號,為三國所置平東、平西、平南、平北等“四平”將軍之一,職掌征戰討伐。魏晉時期,多持節都督或監督某一地區的軍事。在魏晉時期,將軍的職權由高到低分別是四征、四鎮、四安、四平將軍,然后是前、后、左、右四將軍,再后就是雜號將軍。

[2]綏御:駕馭部下。

[3]李產:字子喬,生卒年不詳。最初投靠祖逖,后投奔后趙,任后趙范陽太守。及前燕慕容儁(jùn)南征,他兵敗投降,官任尚書。  北方鼎沸:形容北方局勢不安定,如鼎中沸騰的水。

[4]不可測之志:比喻懷有叛變和篡國的意圖。

[5]托名:假借名義。  姻親:因婚姻關系而形成的親戚關系。

【譯文】

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冬季十月壬午,東晉任命祖逖弟弟祖約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統領祖逖的軍隊。祖約沒有安撫駕馭部下的才能,不為士兵所親附。起初,范陽人李產為躲避戰亂,南下投靠祖逖,祖逖逝世后,他發現祖約志向與常人相比有所不同,便對他的親友說:“我因北方戰亂,所以遠道而來,希望能夠保全宗族。現在觀察祖約的所作所為,居心叵測。我是祖氏的親戚,應當早些為自己打算,沒有必要跟他做不義的事情,你們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掉作長遠的計劃。”于是率領他的子弟十余人繞道返回家鄉。

【原文】

永昌元年冬十月,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1]。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2]

【注文】

[1]永昌:東晉元帝司馬睿所用第三個年號,共計二年,即公元322年至323年。  襄城:地名,今河南襄城。  城父:地名,今安徽亳州東南。

[2]壽春: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壽縣。  梁、鄭之間:即今河南商丘至新鄭之間。

【譯文】

晉元帝司馬睿永昌元年(322年)冬季十月,祖逖死后,后趙軍隊多次侵犯黃河以南地區,并攻占襄城、城父,圍攻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御不了,于是退駐壽春,后趙又輕而易舉地攻占了陳留,梁、鄭一帶又重新陷入動蕩不安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弋阳县| 聂荣县| 滦平县| 通道| 威信县| 河津市| 叶城县| 汝南县| 曲周县| 綦江县| 双牌县| 东宁县| 和硕县| 金坛市| 城固县| 灵宝市| 浮山县| 浦北县| 清水县| 谷城县| 宝鸡市| 闻喜县| 辽中县| 锡林郭勒盟| 南岸区| 乌苏市| 永胜县| 株洲县| 神农架林区| 石林| 天台县| 化德县| 仁布县| 宜宾市| 瓮安县| 永泰县| 莒南县| 秦安县| 梓潼县| 达拉特旗|